城市人口流失注定会物质空间破败么 | 齐齐哈尔+街景图片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的重心从增量规划转向为存量规划,对收缩城市的研究显得愈加重要,街道作为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其空间品质的变化应是衡量收缩城市变化的重要参考。本文以腾讯街景图片为载体,评判了齐齐哈尔中心城区在2013-2015年之间的街道空间品质变化。研究发现,齐齐哈尔的街道空间品质总体呈变好趋势,但其迅速变化的底商却显示出经济式微的迹象,基于此,文章提出中国收缩城市的“人口-经济-空间下行滞后”现象,来描述收缩城市在收缩过程中的人口、经济和空间品质的变化模式。
【关键词】收缩城市;空间品质;街景图片;识别
本文全文发表在《城市建筑》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专辑中(2018年第2期)
01
引 言
收缩城市的核心特征是人口的减少,这一点在学界已得到较多认可。除人口外,城市收缩还常伴随着经济、空间等维度的变化。经济上,西方国家的收缩城市中有呈上升趋势的转型城市和呈下降趋势的降级城市(Wiechmann,2012),而中国的收缩城市多数经济仍在增长,例如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市统计局,2015)。空间上,国外收缩城市普遍经历过中心城区衰败的阶段,例如美国底特律、德国莱比锡等;而中国收缩城市的空间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龙瀛(2015)提出中国收缩城市以“圈饼型”与“全域型”收缩为主,杨东峰等(2015)指出中国收缩城市存在“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的现象。在更微观的空间品质上,收缩城市有时会出现建筑空置、基础设施闲置、街道破败的景象,以美国锈带地区的底特律、匹兹堡等为典型代表,中国的收缩城市也有比较高的建筑空置率,并且建筑质量及环境在变差(以吉林延边龙井县为例,王昀,2017),但目前未出现大量基础设施闲置状况(刘春阳,2017),也未出现街道大规模衰败的情况。
对空间品质的评价,根据研究侧重的不同有不同的标准。周进(2003)从使用、形象、保障三大类出发,细分出一系列衡量要素;唐静娴(2016)把街道划分为建筑、道路、底商等要素,并分别做出评价。评价的方法也有多种,如客观评价、主观评价、二维数据分析等。一些研究者在对品质做出评价的同时也对品质变化进行了识别,Naik(2015)用Streetscore指数来评价街道品质,并对比得出五条城市街道从2007年到2014年的变化,唐静娴(2016)将街道品质变化细分为剖面位置是否有变化和品质是否提升两个维度,并评判出北京某些街道的品质从2012到2015年的变化。
图像是常见的记录街道空间特点与人的活动的载体,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梵高的《夜间咖啡馆》等,都展现了特定的街道空间,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这些图像只能展现局部的街道,无法概括整个城市的特征。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谷歌、百度、腾讯等各大地图软件推出越来越全面的街景功能,使得大批量、全覆盖的街景图片研究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利用街景图片研究城市街道空间,例如Rundle(2011)、Zamir(2012)、唐静娴(2016)等。
近年来,腾讯地图等服务商推出了街景图片时光机的功能,用户可以看到同一街道在不同时间的街景图片,这为研究街道的变化提供了可能。本文将利用腾讯地图的街景图片及其时光机功能,比较齐齐哈尔市区街道在2013年和2015年的空间品质,来研究齐齐哈尔街道空间品质的变化。
02
方 法
【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的范围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主要位于建华区、铁锋区、龙沙区所辖区域,面积约88平方公里(如图1)。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齐齐哈尔市市辖区(含龙沙区等7个区)年末总人口从2006年起持续下降,已从2006年的144.22万人降至2015年的136.59万人,并预计今后几年内也将保持下降趋势,“年末总人口”指每年12月31日24时在城市里的总人口数,无论是否户籍与是否常住,其多年的变化趋势能较真实地反映城市整体人口变化的趋势,因此齐齐哈尔市区在人口上呈收缩的趋势。按照“城市化地区的人口收缩”的定义(Hollander,2009),齐齐哈尔市区属于收缩城市。在经济上,近几年齐齐哈尔市的生产总值(GDP)依然持续增长,2014年GDP为1238.8亿元,较上年增长5.2%。
图1 研究范围——齐齐哈尔中心城区
【数据获取】
在研究范围内,首先获取全部街道中间隔100m的点及其经纬度坐标(并转换为火星坐标系),共计3267个坐标点。在腾讯地图中,根据坐标搜索附近50米范围内最近的街景地图,然后筛选出有时光机功能的街景地图点,共计1216个点。腾讯街景的时光机分别提供2013年7月与2015年11月的街景图片,每点有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于是每个点共有8张图片,共获得街景图片9728张(坐标点的空间分布如图2)。
图2 多年街景点空间分布图
【评价标准】
首先,将街道空间按位置和建设情况分为三大类:街道、建筑、开敞空间(图3),其中,若街道一侧与街道同宽距离内有建筑物,则该侧为建筑类,否则为开敞空间。每大类中根据需要评价的要素又细分为中类和小类,如街道可分为车行道与人行道两中类,车行道又可分为铺装与车道两小类。
图3 街道空间分类
对空间品质变化的评价分为两种:客观识别与主观评价。客观识别对每小类分别进行,判断其是否变化。主观评价对每中类分别进行,由作者根据主观感受,结合建筑学专业知识,从环境、质量等维度考察,排除季节因素,综合各小类变化,判断其变好、变差或无差别(分类及主客观评价标准见表1)。
表1 识别类型细分及主客观评价标准
其中,主观评价仅针对中类。小类太细,依次评判意义不大且对品质变化的反映不够清晰,而各个中类指标差异较大又互相独立,若两个中类的品质变化相反,很难综合评判一个场景的品质是变好或变差,因此不对大类及整个场景的品质变化做主观评价,所有对品质变化的分析均分中类进行讨论。
主观评价的因素包括质量、环境等方面。具体来说,车行道品质变化的主要标志是铺装质量、边界与道路标志线清晰程度,人行道主要考察铺装质量、绿化数量、停车位数量及规范程度、街道家具完善程度,建筑性质应衡量建筑拆除或新建前后的环境对比,包括建筑质量、整洁度等,建筑立面考虑立面质量,对不同立面风格不做优劣比较,建筑底商变化标志有招牌质量、立面质量、进驻率,开敞空间性质衡量新建建筑的质量、环境整洁度,开敞空间品质变化标志有绿化数量、小品数量与质量、停车位数量及规范程度。
主观评价需排除季节影响,因此评价内容不包括主观印象、停驻意愿等受季节影响较大的因素,仅是对物质空间的变化做出判断。建筑、道路受季节影响很小,所有判别因子中会受到季节影响的只有绿化(存在于人行道及开敞空间),当比较两张图片的绿化时,会仔细比较每一株植物,仅有冬夏形态区别不算为绿化变化,只有植株的数量变化或树枝明显被修剪才会识别为绿化变化,确认绿化变化后,再综合其他小类的变化给出该中类的品质变化。而两次街景图片中的空气质量相差不大,对主观评价影响很小。
每个点4个方向,两个时间点共8张图片,任一方向上有变化即识别为客观变化,主观评价则综合每个方向上的变化情况统一做出判断(主客观评价举例见图4)。
图4 客观识别与主观评价举例
03
结 果
各类型的主客观变化结果统计见表2及图5(仅对中类进行主观评价),其中,值得注意的结果有:
1)近一半的街景点客观上发生了变化,建筑的变化最多,街道其次,开敞空间再次;
2)底商招牌、人行道铺装、车行道铺装是变化最多的三个小类;
3)总体上,主观评价变好的点远多于变差的点,主观评价变差的点绝对数量很少;
4)街道主观评价变好的比例较高,而建筑和开敞空间主观评价变好的比例不高。
表2 主客观变化结果统计
图5 各中类主客观变化结果统计
图6则反映了各中类主观评价的空间分布,其中,值得注意的结果有:
1)所有类别里空间品质变差的都只有极少数,并无连片的变差区域,也不存在某个观察点各项指标均变差;
2)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变好点重叠率较高,分布特点是中心分布少,外围分布多;
3)建筑性质、开敞空间性质、开敞空间品质三类的变好点不多,但其分布同样是以外围为主;
4)建筑立面和底商两类,变化但品质无差别点较多,尤其是底商,且底商变化的分布呈现中心多外围少的特点。
图6 各中类主观评价的空间分布
04
讨 论
【空间变好与经济式微】
首先,齐齐哈尔依然存在空间扩张的痕迹。笔者在对比评价街景图片过程中发现,分布在外围的街道变好的位置,多是从没有铺装的土路升级成为铺装完好、人行道和车行道区分明确的道路,这也能解释车行道与人行道变好点重叠率较高的现象,因为街道是作为一个整体被改造更新,而中心区的街道本已铺装完好,也无大的损坏,所以大部分没有变化。建筑与开敞空间的外围变好点,也多是由于新建的建筑、公园等提升了空间品质。由这些发现可知,齐齐哈尔市区的空间仍处在扩张之中,这也符合杨东峰等(2015)所提出的中国收缩城市“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的悖论。
其次,齐齐哈尔的街道空间品质并没有出现衰败,反而有变好趋势。仔细来看,对品质变好的贡献大部分来自于街道的改善。这些街道的改善表明尽管人口在减少,但是城市市政没有停止投入,仍有资金进入以改善街道品质。在建筑上,虽然变化较多,但多数为简单的底商变化,少数立面整治和材料变化改善了空间品质,而极少有空间自然衰败的观察点。
此外,频繁的底商变更意味着经济活力的不足。统计数据显示,两年内全城的底商换了两成有余(考虑到有些街景图片里不存在底商,变化的底商占所有底商的比例其实更高),这些变更绝大多数是商家的变化,并不只是招牌的改善,并且这些变化的底商集中在较为中心的区域,这更能反映出中心已建成城区所发生的变化。底商的数量和变化趋势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但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适量的商家变更代表着一定的经济活力,但过于频繁的变化则预示着经济活力的缺乏。齐齐哈尔临街店铺变化较快,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口的减少导致消费活力的下降,从而使得做生意的难度增加,底商难以持久。但这种活力的缺乏并不是非常严重,完全的没有活力会造成底商数量的减少,这在齐齐哈尔没有发生。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招牌变更是意味着商家的更换,只有个别是同一商家改善了自家招牌,这与唐静娴(2016)对北京居住区外围街道的底商招牌变化评价有本质的不同。对北京的研究虽然表明底商招牌变化达34%,但并不代表商家的更换,事实上,从其文中描述可推知此变化以“店主对底商店面的整改”为主体,即对自家招牌的改善,这与本次齐齐哈尔的特点不同,两者并无矛盾。
总而言之,目前齐齐哈尔的空间规模在扩张,空间品质在缓步提升,但同时有迹象表明城市的经济活力在式微,这构成了齐齐哈尔目前的“空间变好与经济式微”的现象。
【人口-经济-空间下行滞后】
结合本文的研究发现以及笔者研究团队之前对中国收缩城市的研究,有望推断出齐齐哈尔在目前及可预见的未来内在人口、经济、空间上的变化。首先,齐齐哈尔的人口在下降,这是已经开始的趋势,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会持续这种趋势;其次是经济,目前齐齐哈尔的经济仍在增长,但从底商的变化及人口的减少中我们已经感受到经济活力的式微,若无别的干预,预测在不久的将来经济指标也会呈下降或停滞趋势;最后是空间,目前的研究反映出空间品质仍在变好,并且极少有空间衰败的地区,但随着人口的减少与经济的下滑,对空间品质改善的资金投入会变少,对空间品质的维护投入也会变少,若无其他干预,最终将会出现空间的衰败。
将此三个指标的变化趋势放在一起,我们便会发现收缩城市的“人口-经济-空间下行滞后”现象(如图7),即人口先减少,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下滑,最后出现空间品质的下降。
图7 人口-经济-空间下行滞后
关于下行滞后现象的原因,则与下行出现的诱因及反应延迟有关。通常来说,城市的吸引力比不上大城市,人口就会开始流失,人口流失的同时,原先处于发展中的经济并不会立刻停滞,而是继续向上发展,随着人口流失带来的影响逐步扩大,经济会逐步放缓再开始下滑,空间品质是经济活力的一种体现,当经济上行时,空间品质会保持提升的趋势,当经济开始下滑时,对空间品质改善的投入减少,空间不会立刻衰败,而是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变差,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以抵消这些变差的趋势,于是空间便会开始不停衰败下去。并且这是一个正反馈的循环,下行的经济和空间品质会加速人口的流失,人口的流失又会加速经济的下滑和空间的衰败。
若将此理论放大到全国范围,目前中国的收缩城市大多数处于人口收缩到经济下滑之间的阶段,而部分已处于经济下滑阶段,少有空间衰败的案例。对比国外一些人口、经济、空间品质全面崩溃的城市,中国的收缩城市还具有较大的挽回余地,通过适当的规划干预将有机会预防经济和空间品质的大滑坡。
【应对措施建议】
以齐齐哈尔为代表的中国收缩城市,大多数处于人口收缩到经济下滑之间的阶段,为防止经济和空间品质大规模下滑的出现,应采取一些必要的城市规划措施,停止人口增长式规划,转为应对人口收缩的规划。“精明收缩”是一种源于东欧、发展于美国的针对收缩城市的规划策略(黄鹤,2011),其中有一些理念可以为中国收缩城市所用。
首先,城市管理者和市民需承认城市的收缩。目前主流的扩张式规划对收缩城市是弊大于利的,有限的资源被分散在很大的范围内,不仅解决不了城市问题,反而会助长收缩城市的衰落。观念的转变仍是中国收缩城市需要解决的头等要事,只有确认了城市收缩这一事实,才有可能做出相适应的规划。
其次,发挥城市特色,为经济转型寻求出路。若不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人口的减少势必会影响经济的运行。此时需要深入发掘城市特色,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目的性地将城市往优势路径上发展,形成小而精、有特色的城市。
此外,应更加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通过合理的设计提升街道活力,提升公共空间品质,通过尺度把握与细节设计让街道更亲切,增强人们停驻的意愿,避免出现消极的公共空间,减少空间衰败情况的发生。
05
结论与展望
利用腾讯街景图片,笔者对齐齐哈尔中心城区1216个观察点从2013年到2015年的街道空间品质变化进行了客观识别和主观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虽然齐齐哈尔的人口在流失,但是中心城的空间品质在缓步提升。这种“空间变好与经济式微”的现象促使笔者推断出收缩城市的“人口-经济-空间下行滞后”现象,即城市在收缩过程中,人口、经济、空间品质的下滑并不同步,而是存在时间差。中国的收缩城市大多处在收缩前期,利用这个时间差,采取一定措施,可以避免经济和空间品质的大滑坡。
本研究仅以齐齐哈尔中心城区为例,探讨了收缩城市的空间品质变化,下一步还需对其他收缩城市的空间品质变化进行评价,以确认“人口-经济-空间下行滞后”现象的适用范围。此外,对空间品质的评价可以不仅限于对街景图片的主观打分,还可以融入人在街道空间中的实际感受,也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降低评价的主观性,使得对空间品质变化的测度更加全面、科学。
作者
李智,龙瀛
作者单位
李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lizhi1104@foxmail.com
龙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ylong@tsinghua.edu.cn
龙瀛为本文通讯作者
论文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收缩城市的精细化识别、空间表征与规划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51778319
相关推荐(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即可跳转至内容):
我们一直在说扩张的城市、增长的经济,那我们的收缩城市呢? | 龙瀛 一席第556位讲者
更多内容,请点击微信下方菜单即可查询。
请搜索微信号“Beijingcitylab”关注。
Email:BeijingCityLab@gmail.com
Emaillist: BCL@freelist.org
新浪微博: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微信号:beijingcitylab
网址: http://www.beijingcitylab.com
责任编辑:小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