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复盘 | “第六届中国收缩城市学术研讨会” 顺利召开

 “第六届中国收缩城市学术研讨会” 顺利召开


2021年12月26日,“第六届中国收缩城市学术研讨会”在线上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收缩城市研究网络(SCRN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承办,国匠城在网络直播方面进行了支持。会议邀请到了来自高校、设计院、相关研究机构的14位专家针对“新型城镇化与收缩城市”这一主题开展了多场精彩报告。同时,各位专家也针对收缩城市的识别、分类、问题诊断、未来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指出了未来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


与会专家合影


学术研讨会复盘



下午13:00,本次会议正式开始。会议共分为上下半场,汇报嘉宾的顺序由姓名首字母顺序决定。上半场由东北林业大学的房德威老师主持。房老师对与会专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邀请清华大学龙瀛老师对本次会议的背景进行简要说明。

主持人

房德威

东北林业大学 副教授

背景介绍 嘉宾/主持人

龙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研究员


龙老师首先向与会专家与网络直播观众表达了欢迎和感谢,简要回顾了前五次中国收缩城市学术研讨会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的研讨会做出展望。虽然由于疫情原因,本次会议只能线上召开,但龙老师希望明年能够同各位专家一起齐聚线下,面对面地探讨收缩城市方面未来的发展。



报告1:东北地区资源型收缩城市棚户区改造政策的演进、实施与挑战高舒琦

☑ 东南大学 讲师

东南大学的高舒琦老师选择伊春市为例,进行了题为《东北地区资源型收缩城市棚户区改造政策的演进、实施与挑战》的报告。高老师首先对比了中国和美国铁锈地带,引出了中美收缩城市的不同现象:中国的新建VS美国的拆除,进而提出了本次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支撑了中国东北地区收缩城市的大规模投资?以及这种投资是否可持续?

高老师深度关注城市中的棚户区改造,梳理了国家、以及伊春当地的棚户区改造的相关政策。基于深入调研,高老师总结了政策实施中的6个问题,值得深入讨论:(1)棚改政策传导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的合作关系相对模糊;(2)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较大;(3)对于拆迁安置户来说,更好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更高的生活成本;(4)棚改留得住房子,但不一定留得住人(棚改建设过程中带来的资金投入,并非可持续的发展模式);(5)拆迁户住进了楼房,但就业回到了农村(伊春城镇化率接近90%,但一产占比达到40%,许多城市居民每天往返农村务农);(6)今天的棚改安置房会不会成为明天待拆除的“棚户区”?


报告2:乡村地区的增长与收缩——基于农房建设的实证分析李敏胜

☑ 中山大学 博士生、高级规划师

中山大学李敏胜博士带来题为《乡村地区的增长与收缩——基于农房建设的实证分析》的报告。在中国的城镇化中,乡村地区存在“人减房增”的增长与收缩并存现象。在中国以家庭为单元的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在家乡建房问题是我国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议题,也是农民家庭决策中的重要内容,影响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但是因农房数据缺乏,已有研究未能定量分析农民外出务工与在家建房的关系。研究团队探讨了农民工在家建房的动机,并进行了两种假设,即农民外出务工确实推动了农民在家乡建房的行为;流出地的发展状况和务工地的工作状况,显著影响农民工家乡建房意愿。团队利用深度学习框架,在亚米级卫星影像中识别全国1.54亿栋农房,并结合农民工务工收入,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各地流出的农民工数量等数据,以县为单元建立了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假设成立,且中国各地区农民工家乡建房意愿出现明显的空间分宜。


报告3:基于象限图与耦合度的资源型城市收缩类型研究——以2005-2018我国96个资源型城市为例刘合林

☑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的刘合林老师带来报告《基于象限图与耦合度的资源型城市收缩类型研究——以2005-2018我国96个资源型城市为例》。本研究综合象限图法与耦合度协调法,分析2005-2018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人口收缩特征,识别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收缩类型,并具体分析了每种类型的收缩特点。

研究表明:在2005-2018期间,资源型城市经济与人口收缩过程不完全同步,经济收缩多发生于后期,人口收缩分别在前期和后期有两次“爆发”,但二者的协调度不断提升。其中,人口-经济双收缩型城市(8个)与经济收缩型(6个)城市是当前需要开展精明收缩与规划的重点城市。


报告4:人口收缩背景下东北地区精明发展路径刘艳军

☑ 东北师范大学 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刘艳军教授带来题为《人口收缩背景下东北地区精明发展路径》的报告。报告从三个方面展开:新时期东北地区发展基础与定位、人口流失和城市收缩态势与格局、东北地区精明发展趋向与路径。东北地区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近年来也面临着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占比相对下降、产业转型缓慢、人口流失以及城市收缩等现象和挑战。围绕人口减少和城市收缩态势日趋显现,进一步探讨了东北地区县级尺度的人口变化特征以及基于实体地域的收缩城市演变格局。在区域发展趋势判断的基础上,认为精明发展应成为东北地区未来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并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发展路径,主要包括:构建集约高效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大城市适度增长,促进收缩城市(镇)走内涵发展道路;优化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模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资源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强化边境城市建设,稳定边疆人口;推进农业地区集约高效发展,加强黑土地保护;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推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报告5:基于移动感知的收缩城市空间问题识别:以黑河为例龙瀛

☑ 清华大学 研究员

清华大学龙瀛老师带来题为《基于移动感知的收缩城市空间问题识别:以黑河为例》的分享。龙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清华团队的相关研究工作,总结了收缩城市研究中对于高精度数据的迫切需求,并提出了运用主动感知收集城市数据的方法。主动感知的方法包括:固定感知和移动感知,二者各有优劣,需要结合使用才能保证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在这样的研究框架下,龙瀛老师团队在黑河市进行了主动感知实验:针对100多个居住区和重点片区等空间进行了主动数据采集。在移动感知层面:在居住区内部,团队进行了基于非机动车的移动感知;在城市街道,进行了基于机动车(2辆)的移动感知。在固定感知层面:在代表性区域放置了集成的采集设备,并进行持续一周的数据采集。最终实验室有望形成30日的城市数据库,包括时间空间连续的建成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数据,以支持后续的政策制定和研究的开展。最后,龙老师展示了部分分析成果,在建成环境层面:城市中有84.6%的居住区具有至少一个空间失序要素;团队识别出了研究范围内58个相对废弃的建筑物,以及500多个暂时空置的店铺;在自然环境层面:研究团队分析了环境内的噪音、污染物等指标;在社会层面,男女出行的比例、行人驻留的行为、孤独感等指标均可进行判断。


报告6:基于用电量数据的乡村收缩研究——以A县为例罗小龙

☑ 南京大学 教授、副院长

南京大学罗小龙老师带来报告《基于用电量数据的乡村收缩研究——以A县为例》。当下,中国的空心村现象非常严重,乡村收缩的问题突出。研究团队选择西部A县为例,基于用电量数据,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村庄空心化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县域乡村空心化类型分布,以及山区乡村空心化的影响机制分析。研究发现:(1) 平原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空心化程度较严重,山区和经济发展较弱村庄的空心化程度较低;(2)A县村庄的月度空心化率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特征,特别是在农忙时节、过年期间;(3) A县村庄季节性空心化类型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旅游季对乡村空心化的年度变化影响程度不断加强,地形起伏大、地势高的空心村,季节性波动大于平原地区的空心村。


报告7: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收缩型规划"策略研究--以根河市国土空间规划为例马晓琳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高级规划师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马晓琳老师带来题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收缩型规划"策略研究--以根河市国土空间规划为例》的分享。马老师从实践层面上介绍了根河市应对收缩城市所作出的努力。根河位于大兴安岭腹地,是中国冷极,具有被誉为森林牧歌的生态环境,神秘的敖鲁古雅部落等优秀的自然人文条件。但自2015年全面禁伐以来,根河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支柱,面临着“结构危机型+边境偏远型”的城市整体性收缩,出现了人口减少和流失、产业衰败和就业流失、空间品质下降等问题。2012-2020年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减少3.25平方公里,公共服务设施虽整体配置完善,但使用效率不高。基于此,团队提出了“做生态:加快推进森林产业综合体建设”;“做流量:加强旅游协调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魅力空间”;“做品质:加强现状存量空间梳理,集约高效提升利用率”等多个战略助力根河市未来的发展。


报告8:城市人口收缩中的公共服务剥夺问题研究

☑ 东北师范大学 副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的王昱老师带来报告《城市人口收缩中的公共服务剥夺问题研究》。当下,东北的人口收缩已成客观事实,王老师选择吉林省辽源市,从公共服务的“剥夺”层面分析了城市人口收缩带来的影响。基于对公共服务数据的分析,在辽源市人口持续收缩的十余年期间,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也发生了协同性的变化。本研究的基本单元为居住小区,研究发现,随着人口持续收缩,公共服务剥夺的程度不断加深,呈现出“人口收缩-公共服务剥夺-人口收缩”的循环累积状态,公共服务设施和人口居住也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王老师认为,收缩城市是我国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所出现的客观现象,深刻影响到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收缩也是一种城市转型过程,不应被忽视。我们应持续观察和描述城市收缩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人文地理现象,在以人文本的理念下理解收缩城市,彰显地理学的人文关怀。


报告9:中国资源型城市增长与收缩的演变轨迹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吴康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教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吴康老师的分享题目为《中国资源型城市增长与收缩的演变轨迹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中国资源型城市是我国人口收缩的典型集中地域,国家也在积极支持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现有研究对“产业结构转型对人口规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但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全国所有城市或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尚未对资源型城市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吴老师基于2010-202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采用计量模型对116个资源型城市(地级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资源型城市(62.07%)在过去2010-2020的10年中人口趋于收缩;大部分煤炭类、有色类、黑色类、森工类资源型城市呈人口收缩(占比介于60%-90%之间) ; 在空间分布上,增长的资源型城市主要呈“一片+半环”(包榆片、东部沿海—中南—西南半环)、收缩的资源型城市呈“一线两片”(沿“胡焕庸线”+东北片、甘川片);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对资源型城市人口增长未表现出理想的积极效应,资源型城市应审慎推进产业间的“腾笼换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发展存在断档,新产业的培育是一个慢变量,当下扶持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以着力稳定和促进就业可能是一个更为现实的选择;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应积极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报告10:多尺度人力资本空间测度杨振山

☑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杨振山老师带来了题为《多尺度人力资本空间测度》的研究报告。传统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迁徙等研究难以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因此杨老师引入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为人与经济的关系提供新视角。现有常用的人力资本测算方法有收入法,成本法,教育存量法等,各个方法均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本研究从教育、技能、健康三要素出发,构建了人力资本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2000,2010年的人口普查的数据,对全国31个省级单位、300余个市级单位以及2000余个县级单位进行了人力资本评价。研究方法主要有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与尺度方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水平具有尺度效应,县域间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更大,空间极化现象更明显;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呈现“东高西低,高水平地区呈点状或块状分布”的空间格局;全国人力资本水平整体上升,但在市级、县级尺度存在负增长地区等。本研究推进了人力资本的空间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相关研究成果将在《地理研究》发表。


报告11:多层级政府治理视角下的中国、美国、捷克收缩城市比较研究周恺

☑ 湖南大学 副教授

湖南大学周恺老师的分享为《多层级政府治理视角下的中国、美国、捷克收缩城市比较研究》。现有研究认为,虽然收缩城市研究是热点话题,但“收缩城市”这一概念在政治家、决策者和规划业界(设计+管理)中还并不受欢迎;收缩城市在接受收缩上呈现“进退两难”的现象,即实际现象(收缩)和保证发展(增长)之间出现矛盾;收缩城市治理中,也存在“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两种路线的争论,即政府的治理投入(集体理性)和公私合作、不直接干预(地方治理)之间的争论。本研究选择中国辽宁阜新、美国麻省新贝福德、捷克拉贝河畔乌斯季三个收缩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全球不同城市应对收缩城市的差异。三个城市在政策形成、监管和监督三方面各有侧重。阜新获得了很大的自上而下的资源支持,上级政府干预的意愿、资源都很丰富,但是没有足够的地方主导行动和能动性。新贝福德的案例,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参与与合作,是基于“生活品质”而不是“增长”的发展,没能够解决人口经济收缩的大趋势(仅提升人的生活水平)。乌斯季将自己放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背景下,认为收缩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资源和政策在多层级的政府之间互相传导,始终在内部循环。研究认为,成功的收缩治理需要遵从以下路径:(1)根据地方具体情况,认识和理解收缩问题;(2)在地方、区域、国家层面的治理框架中,获得足够的关注、资源、支持;(3)再回到地方,寻求地方的力量、规划方案,形成地方政策。



最后,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张远景老师,以及中山大学李郇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

点评嘉宾

张远景

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院长


张老师在点评中提出了政府应对收缩城市的新路径,即将资金投入到城市居民的身上,但需要评估公共事业投资以及居民生活投资的效率差异。同时,收缩型城市的概念也需要进一步探讨,是否仅仅是人口收缩,还是综合考虑经济、空间品质等多维要素,是以后可以努力的方向。新的方法,新的技术分析收缩城市是一个新的角度,值得推广和研究。

点评嘉宾

李郇

中山大学 教授


李郇老师享了三点体会:(1)现有的研究不仅仅是在研究收缩的过程,也在分析收缩背景下城市中出现的变化,后者对于应对收缩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鹤岗的高城镇化率、高一产占比的现象可能会更多地出现,收缩城市内部也出现了很多公共服务剥夺问题等;(2)东北地区可能会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未来表征;(3)收缩城市研究更应该和城市地理、城市空间、城市结构、增长的研究进行对话,以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



本次会议在线上(bilibili)也得到了了广泛的关注,最高观看人数达1.3w人。

 

最终,“第六届中国收缩城市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欢迎各位持续关注中国收缩城市研究网络(SCRNC)的相关研究进展,详见https://www.beijingcitylab.com/projects-1/15-shrinking-cities/,历届年会详见https://www.beijingcitylab.com/projects-1/15-shrinking-cities/annual-conferences/,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更多内容,请点击微信下方菜单即可查询。

请搜索微信号“Beijingcitylab”关注。

Email:BeijingCityLab@gmail.com

Emaillist: BCL@freelist.org

新浪微博: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微信号:beijingcitylab

网址: http://www.beijingcitylab.com

责任编辑:王新宇、孟庆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