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美丽绝伦的奇珍异宝,你见过几种?

央视中文国际 CCTV4



南溟奇甸—海上往来贩奇珍


海南岛上奇特的古墓群

罕见的珊瑚石雕人像

墓碑上陌生的文字

引来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奇特古墓的主人是谁?

他们来自于何方?





戳视频看详情


【视频】南溟奇甸—海上往来贩奇珍


在海南省的三亚一带,考古人员发现了很多用珊瑚石制作的墓碑,这些墓碑上雕刻着陌生的文字,有些墓碑前甚至还立有珊瑚石雕人像。这种奇特的墓葬形式,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注意,他们想弄明白,这些墓葬的主人是谁?他们来自于哪里?


这些珊瑚石制作的墓碑和人像,现藏于海南省博物馆,它们来自于海南省陵水和三亚一带的古墓群,其时间跨度从唐代到元代。经研究,碑上雕刻的文字,有阿拉伯文,也有波斯文。由此专家推测,这些墓碑的主人,很可能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



海南与阿拉伯或波斯相距遥远,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唐宋时期,偏僻的海南岛上怎么会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踪迹呢?


经过研究,专家发现这些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到来,还与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密切联系。始于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到唐宋时逐渐兴盛起来。由于中国南海是这条贸易通道上的必经之路,海南岛也就成了丝路贸易的中转站和避风港。


据法国学者布尔努瓦写的《丝绸之路》记载:“商人们在印度洋中,航行数月之后到达了马拉巴尔的故临,经由锡兰北部到达孟加拉湾……接着驶向新加坡附近的蒂奥曼岛,最后绕过海南岛而到达广州。”



唐朝时,随着贸易商船的增多,政府开始在海南岛派驻军队,将海南岛和周边的广大海域纳入管控,以保障过往商船在南海的行驶安全。南宋时,朝廷在海南琼州设立市舶机构,负责检查来往船舶,防止商船偷税漏税。


当时,善于经商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沿途各国进行贸易。他们来到海南岛后,有些人被这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吸引,于是“乐不思蜀”留下来长久居住,成为“番客”。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波斯人的身影最为活跃。在一些史书上,还记载了波斯人在海南岛的南部航线航行时,因为遇到台风货船沉没而留居海南的故事。


据说,当时在海南振州也就是今天的三亚一带,有一个叫陈武振的人,他家藏万金,是当地的富豪,家里的犀牛角、象牙、玳瑁等珍宝数也数不清,满满地堆了好几个仓库。那么,他这些财富都是怎么来的呢?



书上说是“西域贾漂泊溺至者,因而有焉”,也就是说,是因为西域商船漂泊沉没在这里,陈武振才有了这些珍宝。由这段记载可知,唐代时也有一些波斯商人是因为自然灾害而留居海南。




可见,前文提到的珊瑚墓碑的主人,其实是沿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海南的早期移民,中国古人称他们为“番客”。实际上,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商路,也是一条人口迁徙的移民通道。既然有海外来的“番客”,就必然有去往海外的“华侨”。



南海水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一千多年的商船往来,使得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一带的海域下,沉睡着上百艘古代沉船。


在水下考古过程中,考古队员在西沙群岛附近的水域下发现了很多巨大石块。这些石块大多呈长条形,形状规整,并且有人工雕琢的痕迹。经研究,它们是一些建筑构件。



现藏于海南省博物馆的这些石雕构件,就来自西沙群岛水域的历代沉船。这些石雕人像、石狮、石柱等石构件,大部分用于庙宇或祠堂的建造,从精细的雕刻技法来看,它们应该是出自福建石匠之手。典型的中国式审美,表明它们的购买者很可能是当时移居东南亚的华侨。


早期从福建、广东等地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大多是迫于生计离开家乡。他们飘洋过海,虽然身在异域,却离乡不离俗,仍然保持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甚至还要从家乡订购石雕构件,到国外去建造寺庙、宗祠、会馆,甚至死后的安身之所。这些沉没于海底、永远到达不了订购者手中的石雕构件,让人们看到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早期移民的浓浓乡情。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源于早期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开发。在广阔的南海水域,最早的开发者和探索者是谁?也许,这本神秘的《东海更路簿》可以揭开谜底。


它被誉为“南海天书”,是一本中国古人用文字书写的航海地图。上面详细记录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名称、位置、特征等航线知识,是千百年来海南渔民在南海航行的经验总结。



专家考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南海水域分为内沟航线和外沟航线。因为造船技术及航海技术的限制,在汉代及汉代以前,来往船只以内沟航线为主,沿大陆海岸线航行。


唐代以后,开辟了外沟航线。船只从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出发后直接取道海南岛的东部,通过西沙群岛、南沙群岛、航行到东南亚,再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六甲海峡等国家和地区。



随着考古文物的不断出现,专家发现海南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并不仅限于中转站和避风港。现藏于海南省博物馆的这块两院禁示碑,相当于政府出台的海关禁令。


据考证,它是在明清时期被立于琼海市潭门码头的,来往商船抵达港口后,看到这块禁示碑就知道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了。有专家认为,这块碑体现了政府对海上贸易的管理,由此可见,海南还是前往东南亚地区的起点和物资流转的集散地。





海南岛上物产丰富,明代政治家丘濬的《南溟奇甸赋》以华丽的文采,对明代海南岛的诸多物产做了概括。文中写道:“所生之品非一,可食之物孔多。兼华夷之所产,备南北之所有。”



对于岛上的物产,丘濬还一一列举出来。如:不用雕刻而自有纹理的海南黄花梨,可以燃烧以通神明的沉香,黎族人巧夺天工织就的黎锦,椰子、槟榔、砂糖、海鲜等等,既“有自然之器具”,又“有灿然之文绣”。


在这些物产中,很多都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畅销品,比如沉香,砂糖、布匹、槟榔等都是从海南采购,运往东南亚地区销售的。




海南岛上的港口,随着不同时代航线的变更而有所变迁。隋唐时期,海南文昌和万宁港口兴盛一时。到宋代时,海口因为东傍南渡江,西倚澄迈湾,又和中国内地仅隔一条琼州海峡而成为海南岛的海运中枢、货物的出入门户。


当时,海口港南岸有神应港,旧名白沙津。自唐朝起,白沙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海上驿站。有专家认为,白沙津应该就是今天新埠岛与南渡江相连的一带。


明朝末年,海禁解除后,海口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晚清时期,海口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成为面向世界的窗口。海口的骑楼老街,就与这段历史息息相关。当时,海口的海运航线可到达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西贡等地,远洋航船进行贸易的同时,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和建筑风格,由此形成了骑楼老街中西混搭的建筑风貌。




更多精彩内容 请戳下文↓↓↓


■  究竟是什么,竟让被贬此地的苏东坡如此着迷?

■  这个展览,要火!

■  小心喝到"假酸奶"!买酸奶一定要看好这几个字



【本期编辑:郭冉】

来源:CCTV4《国宝档案》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CCTV4官方微信、微博



觉得不错请点赞
    Read more
    Added to Top Stories

    S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