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几十年前家家必备的粮票布票肉票,是如何消失的?

央视中文国际 CCTV4 2019-08-31



大潮起珠江 —— 粮票的故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

有一样东西曾经是人们

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彻底消失了

这就是商品票证


在人们的印象中

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是五花八门

买粮食要粮票

买布要布票

买烟、买酒、买缝纫机、买电视机

通通都要凭票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粮票

没有它

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可能连吃饭都成问题


今天就一起回顾

粮票是如何伴随改革开放

从人们生活中消失的

......




戳视频看详情


△【视频】大潮起珠江 —— 粮票的故事



在广东省深圳博物馆的展厅中,陈列着中国改革开放前,广东省发行的粮票和布票等票证。


△可以在广东省内通用的粮票,面值是伍市斤,即2.5公斤



△汕头市发行的面粉票,面值是壹市斤


△能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全国粮票,主要是供人们到外地出差或探亲使用


△布票,其面额精确到寸,买布必须携带


△肉票,买肉必须携带


在电视剧《风车》中,曾经有这样一段买肉要用肉票的情节:


△【视频】电视剧《风车》第一集片段


可见,如果没有肉票,即使想用五块钱,去买只值三毛五的羊肉,却仍然没有人敢违反规定,可见国家对各种票证管理制度有多么严格。 




票证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当时的中国,百业待举,物质极度匮乏。为了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年轻的共和国政府不得不求助于凭票供应的方式,对商品进行有计划的分配,减缓供需矛盾。



从1955年开始,粮票和其他各种票证开始陆续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特定经济时期的一种购物凭证。尤其是粮票,由于涉及到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更是备受重视。电视剧《老爸的筒子楼》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视频】电视剧《老爸的筒子楼》第十集片段




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粮票几乎左右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每个人每月能买多少粮食,是由政府根据性别、年龄、工作种类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量。



深圳作家梁兆松,以前的职业是游泳场的救生员,说起当年的定量,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不够吃”的窘境: 


深圳作家 梁兆松:

我那时候在游泳场当救生员,每天要在水里游几千米,因此食量特别大,我每顿要吃9碗饭,那时候我只有30斤的定量,就觉得不够了。我就到粮食局去申请,能不能多给我一点大米啊?单位也给我出了证明,证明我是重体力劳动者,最后总算增加了10斤粮食给我,但是我还是吃不饱。



吃不饱也好过没得吃。为了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吃上饭,政府始终在艰难地维持着票证制度,一直持续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


1980年,地处广东南部,珠江口东岸,与香港一水之隔的深圳,正式成立了经济特区,决策者们开始在这里,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进行各种探索和尝试。


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建设者来到这个城市,无数的厂房、车间内,男女工人们通过加工贸易,生产了各种产品并出口到国外,为深圳带来了大量的收入。原本偏僻安静的一个小城市,似乎在瞬间就热闹了起来。



可是,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该如何解决吃饭的问题呢?1982年就来到深圳打工的翁纯贤还记得自己来深圳之前,在家里做的准备工作: 


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工人 翁纯贤:

那年代,家里没有什么钱,就要带一点钱,带一点粮票。当时在我们广东汕头,我们用的广东省粮票,也有一些全国粮票。爸妈说让我多带一点全国粮票,也许能用得上,广东省粮票也带上。所以我带了一点粮票,带了二十多块钱出来了。 




深圳最初的建设者来自全国各地,人到了深圳,户口却大多没迁过来。



第一个月的粮票可以随身带来,第二个月家里寄来,到第三个月往往就青黄不接了。不但如此,很多来深圳进行基础建设的工人们,因为劳动强度大,原来的粮食定量偏低,就算有粮票也不够用。



更麻烦的是,很多来深圳的人,还是瞒着自己原来的单位,偷偷跑到深圳创业淘金来的。时间一长,原单位就会找到当地粮食局,把他们的粮票、肉票统统取消。种种情况,都给这个年轻的城市带来了很大的吃饭压力。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深圳经济特区内,供应不要粮票的高价粮。可是,即便可以卖高价粮,这粮食又从哪里来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深圳的决策者们想尽了办法。他们从广交会上采购各种商品,来缓解深圳物资短缺的情况,又邀请全国各地的商业部门和深圳共同成立公司,在深圳开店卖货。为此,深圳还给出了优厚的条件,允许这些商店收取外汇兑换券。



很快,人们就在深圳看到了来自山东的啤酒、来自四川的腊肉、来自湖南的莲子,各种农产品和粮食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到深圳,而最让人高兴的是,这些东西都不需要凭票供应。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居住在深圳的外来者们终于解决了吃饭问题。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


没有粮票的人,羡慕有粮票的,因为有粮票就不用买高价粮,可以少花钱;而有粮票的人也很纠结,高价粮虽然贵,可是质量好。手里的粮票这时候反倒成了“鸡肋”。是用还是不用呢?深圳的决策者们似乎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出现在他们的头脑中:干脆,在深圳彻底取消各种票证,让物价随行就市。 


但是,让物价随行就市,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实现,可就没那么简单了。当时,有粮票的人之所以能买到便宜粮食,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粮食进行了大量的补贴,才能把粮食价格限制在很低的水平,一旦取消粮票,就意味着政府不再对粮价进行补贴,涨价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一旦人们知道粮食要涨价,会不会在涨价之前,引起抢购呢?如果真的出现抢购,又该如何应对呢?



很快,对应的方法就出来了。首先给职工提高工资,来冲抵涨价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粮食部门加大粮食储备,确保市场上有粮可卖。这一系列措施,算是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就这样,1984年10月,在经过了充分准备之后,深圳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取消各种购物票证,全面放开物价,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改革开放中重要的一环,也为全国范围内的物价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随后的几年中,全国其他城市根据深圳的经验,陆续开展了各自的物价体制改革。


时光荏苒,40年弹指一挥间。这些曾经左右了人们的生活,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烙印的票证,今天已经走进博物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一段永久的记忆。





更多精彩内容 请戳下文↓↓↓


■  汉代的码头,为什么没有建在海边?

■  时隔40多年 人类将要重返月球?

■  揭秘!是谁把中原文化带到这块滨海之地?



【本期编辑:郭冉】

来源:CCTV4《国宝档案》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CCTV4官方微信、微博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