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0年前,蒋介石颇为看重的两个民航公司,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起义的?

央视中文国际 CCTV4 2019-08-26


1948年,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蒋介石开始秘密行动将大量珍贵文物、武器和现金等转移。而为何原在上海的“两航”,却成为头号转移目标?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



1948年底,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战场上节节败退,蒋介石开始了一项规模宏大的秘密行动:指挥调动几百艘货轮、客轮和大量飞机,将大量黄金、珍贵文物、武器装备和工业物资运往台湾。



“两航”分别是原中国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原中央航空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央航”。



截至1948年底,“中航”已经拥有飞机60架,运输总周转量在当时的国际民航运输协会各成员航空公司中名列第8位。“央航”在当时的远东以及世界范围内也是规模较大的航空公司之一,拥有42架飞机。



蒋介石深知,“中航”和“央航”,掌握着当时中国民用航空的命脉,绝不能落入中国共产党手里。


而“两航”的两位总经理——刘敬宜和陈卓林,心里也非常清楚,离开东方经济中心上海,前往台湾,刚刚从战争中恢复元气的“两航”,将再一次掉进深渊。



1943年,当“央航”运营状况处于最低谷时,蒋介石委派陈卓林出任“央航”总经理。



陈绍曾 原“中航”机长陈达礼之子

他只带了一纸委任状和一个小秘书到了重庆,一看又没飞机,国民政府又不给钱,就靠卖轮胎和汽油来度日,就没有什么作为了。


满腹报国志的陈卓林一直得不到重用,对于蒋介石的不满情绪日益严重。他对于迁移的计划,更多的是对于“央航”未来发展前景的忧虑。


“中航”总经理刘敬宜,与陈卓林的境遇则完全不同。1947年5月,刘敬宜被任命为“中航”总经理。


入主“中航”后,刘敬宜着手进行改革,削减美商股权,同时拓展业务,带领“中航”走向了辉煌,刘敬宜也得到了蒋介石的器重。



前往台湾的调令,刘敬宜不能拒绝,但是从公司的角度来考虑,风险太大,去往台湾后运营航线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关于如何保障“中航”的未来,刘敬宜彻夜沉思后想到了一个办法:先去香港,作为中转站,为公司的生存保留回旋的余地。



有一天,蒋介石把刘敬宜找来,他刚刚来到办公室,蒋介石就直接训话说:“大战迫在眉睫,‘中航’马上迁去台湾。”刘敬宜听完,不慌不忙地说道:“还是迁去香港为好,公司家底大,骤然迁台,停机库、厂房、员工宿舍都是问题,而香港早有分部在那里。”


蒋介石沉默半天,同意了“中航”暂时迁往香港,但他仍然特意强调,以后“中航”的总公司还是得在台湾。



从1948年底开始,“中航”和“央航”的员工陆续到达香港后,蒋介石直接派人将飞行员安排在位于尖沙咀的半岛酒店。然而,迁往号称“自由港”的香港,不仅没有给“两航”带来他们希望的转机,相反却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英国航空大臣到香港一下飞机,看到机场四周到处都停放着“中航”、“央航”的飞机,当场就对接待人士大发脾气:“这里是中国的机场还是英国的机场?”在当时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两航”的员工们感受到了屈辱的味道。



胡飞霞   香港启德机场“中航”基层地下党组织负责人胡理昌之女

同样的机械员,下班以后,美国的机械员,伸出脚就让中国机械员给擦皮鞋。




当局的不公平对待,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得“两航”的许多飞行员报效祖国的心愿越来越强烈。


陈绍曾 原“中航”机长陈达礼之子

飞行员都是航空界的精英,首先他们热爱自己的飞行事业;第二,他们有着“国家至上”的信念。他们都希望回国,参加新中国的民航事业,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中国人自己的航空事业。


1949年8月21日的《大公报》,刊登了一封来到解放区工作的“中航”工程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短长书》,文章写到:“朋友们,现在我已经到了新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呼吸着自由新鲜的空气,而且还接受到人民政府诚挚的接待,来为新中国的建设努力吧!”


这封饱含深情的《短长书》,让“两航”的员工们听到了祖国的召唤。



而在广州,一封神秘信件进一步点亮了员工们的曙光。这天,在广州白云机场,行色匆匆的工作人员走向角落的房间,他们聚集在一起,传阅一封来自中共地下党的匿名信。


信中愤慨地写道:“你有没有问过自己,帮助蒋政府运了多少军火、军粮、军队、武器和器材,出卖民族利益,还是投向人民政府的怀抱参与到建设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中来,新的航空建设正在需要你们来创办。”


这份鼓舞人心的匿名信,出自香港启德机场“中航”基层地下党组织负责人胡理昌之手。


随后的日子里,“两航”工会经常组织员工到山上郊游,而实际上,聚会只是幌子,他们聚在一起是为了商讨关于回归内地的驾机起义计划。



随着起义计划的逐步完善,“中航”总经理刘敬宜和“央航”总经理陈卓林的态度,成为事关起义成败的关键环节。


陈卓林对于国民党的统治早已心生不满,因此,陈卓林对于回内地的计划无条件赞同。而深受蒋介石赏识的“中航”总经理刘敬宜,又是怎样想的呢?谁都摸不清楚。


1949年五月下旬,上海解放,时任解放军上海军管会空军部长的蒋天然,在一堆零散的文件中,无意翻出了一张字条,读完之后,他立刻将此事上报给中共华东局。


一天之后,一份由中共华东局提交的争取“两航”起义的方案,就摆在了周恩来的案头,周恩来看过之后兴奋不已,立即回电:同意并立即执行。



原来,在1948年“中航”撤离的时候,刘敬宜对留在上海的员工以及设备等方面都做好了安排,他安排员工们组织成委员会,同时秘密办理了黄金1900两和现钞的储存手续,存入英国汇丰银行保险箱内,又从美国海军手中购得航空汽油13万公斤。同时还留下了价值巨大的飞机器材,各种电机设备。


正是这个情况,让蒋天然认为,可以争取说服刘敬宜,进行起义行动。很快,周恩来决定,包括中共地下党的香港系统和上海系统,还有中共中央统战部以及民主党派等等全力策动“两航”起义。很快就联络起了一张情报网,一场空前的秘密行动蓄势待发。



中共香港地下党很快与潜伏在“两航”内部的秘密党员、时任中航香港办事处处长何凤元取得联系。接到策动起义的任务后,何凤元左思右想,陷入了沉思。


何凤元一直以“中航”员工的身份在刘敬宜身边工作,如果突然告诉刘敬宜自己是中共地下党员,会让对方认为自己目的性太强,难以取得刘敬宜的信任。于是他找到了乔冠华。


乔冠华,是何凤元的清华同学,同时他又是中共香港地下党负责人、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为防止被国民党特务发现,何凤元的妻子特意在香港新开张的一家英商豪华酒店开了一间房,作为刘敬宜和乔冠华会面的地点。在酒店房间,乔冠华和刘敬宜足足谈了一个晚上,他诚恳地为刘敬宜分析国内外形势。


在寻找生存出路的努力中,“中航”和“央航”在刘敬宜和陈卓林的带领下,从上海转到香港,却一路举步维艰。这些曾经怀揣航空报国理想的航空精英,将做出怎样的抉择?“两航”的命运,站在了十字路口……


今晚20:00 锁定CCTV4

《国家记忆》

带你揭开更多的“两航”历史



 更多精彩内容 


1、“唐宋八大家”里最容易被遗忘的曾巩,是为了凑数吗?

2、看过琅琊榜,却没听过琅琊王!历史上的他到底是谁?

3、飞机失事,绝密文件完好无损,只因他的这个动作……


【本文编辑:刘诗元】

来源:CCTV4《国家记忆》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CCTV4官方微信、微博



觉得不错请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