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缺钱、缺原料、缺经验……但这座桥,我们造定了!

央视中文国际 CCTV4 2019-08-23

    1956年5月31日,毛泽东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那天,毛泽东主席视察了武汉长江大桥工地,自信地说:“将来长江上修上20个、30个桥,黄河上修几十个桥,到处能走。”


     畅游长江后,毛泽东主席挥笔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完整视频更精彩)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全长6000多公里,它与黄河滋养了中华文明,也隔断了中华大地的南北交通。


毛泽东主席十分清楚,要构建新中国的工业体系,首先要打通隔断的交通。因此,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时,他曾说:“我们还要在长江上建设南京大桥、宜都大桥、芜湖大桥。”


这三座大桥是连接中国南北铁路干线、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节点, 毛泽东主席提到的三座大桥中,南京长江大桥最为重要,修建难度也最大。




架设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重任,落在原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的肩上。


大桥工程局第一任局长彭敏,是经历战火考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杰出的铁路桥梁专家,朝鲜战场上,他因有效保障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铁路运输,而被称为“建桥司令”。


彭敏在回忆修建南京长江大桥的文章中写道:“以往,南来北往的火车在南京用轮渡过江,速度慢、效率低。上海市发电用煤量大,而煤的储备有限,仅够用两周。工业发达的大上海,一旦缺煤少电怎么行?因此,中央决定要尽早、尽快建成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江面比武汉江面宽得多,江底岩层结构十分复杂,在这种水文条件下建桥,中国历史上没有过,国外历史上也没有过。



正当建桥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中央对建设三座大桥的实施计划做了调整。


1959年,国务院决定把原定同时上马的三座大桥调整为:先上南京桥,芜湖桥改为轮渡,宜都桥结合三线建设往后推移。



这个调整给彭敏带来很大压力。如果先建相对简单的芜湖、宜都两座桥,先易后难可以积累更多经验,提高胜算。而首先上马艰巨复杂的南京长江大桥,彭敏没有十足的把握。这时,一个机会来了。


苏联交通部长列文邀请中国桥梁专家访问苏联,交流经验。当时,彭敏与中国各地专家正在武汉讨论南京长江大桥的水下基础方案。听到这个消息,彭敏等一行人说走就走,想同苏联专家探讨确定南京长江大桥水下基础方案。



结果却让彭敏始料未及。


苏联境内没有类似长江这样水文复杂的大河流,苏联专家并没有在这种江河上建桥的实践经验。


研讨会上,苏联专家组组长西林与大桥局总工程师梅旸春在桥墩建设方法上产生很大的分歧。彭敏明白,南京长江大桥的基础设计,只能由中国人自己承担。


负责主持南京长江大桥总体方案设计的梅旸春,组织专家进行多次讨论,决定从实际出发,采用不同于武汉长江大桥的基础方案。不久,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方案初步完成。



1959年4月的一天,彭敏忽然接到通知,让他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八届七中全会,汇报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方案。彭敏带人连夜赶到上海,把图纸挂在会场上,供与会人员审看。他在会上汇报了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施工方案,获得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肯定,南京长江大桥的水下基础方案也获得批准。


此后,经过半年准备,南京长江大桥进入正式施工阶段。


原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成立了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彭敏任指挥长,梅旸春任总工程师。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锻炼出来的新一代桥梁专家,几乎全部集中到南京长江大桥项目上。从中国各地选招来的建桥工人,也陆续来到工地,南北两岸职工有7000多人,最多时超过万人。



这一天,大桥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场面十分热闹,大家下决心要建好这座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现代桥梁。


然而,开工的喜悦还没散去,国家却遭遇三年困难,经济遭受严重打击。


朱海涛  

中铁大桥局高级工程师 

时任南京长江大桥技术人员

买点胡萝卜,一边咬胡萝卜,一边干活。否则,走不动路。那时候一个月二两荤菜票,我的女儿在幼儿园里,回来时候,二两荤菜票要给她吃,自己舍不得吃。


由于国家经济困难,青藏铁路等一些在建重大工程被迫下马,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资金也由每年5000万元减到2000万元,后来又缩减到1500万元。


当时,大桥指挥部已从国内外订购了100多台大型设备,招收了3000多名新工人。水上、岸上数个桥墩同时施工,人们情绪高昂,工地热火朝天。按照计划,江心的桥墩基础工程必须连续作业,中途停工损失巨大,不仅造成工程报废,还会引起人心涣散。


然而,因为缺少资金,南京长江大桥工程面临下马。偏偏就在这时,主持南京长江大桥规划、设计的彭敏,因工作需要被调走。但彭敏对南京长江大桥依然牵肠挂肚。


彭倍勤 彭敏之女

跟部里打报告说,千难万难,一定要等桥墩全部出水,否则就要付诸东流了。


最终,周恩来总理批准:南京长江大桥工程购买的设备不退货,新工人裁减一部分。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在物资十分匮乏的情况下,保证建设大桥职工的生活物资供应。


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工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得以继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苏联方面陆续撤走在华专家,大桥建设所需的钢材也停止供货。


中国政府决心背水一战。周恩来总理要求不惜任何代价,研制出建造南京长江大桥所需的钢材!


鞍山钢铁集团博物馆里,有一块并不起眼的钢块,却吸引了许多参观者。它被称为“争气钢”,是中国人自己研制出来的第一块高强度桥梁钢。



1960年,为了研制出适用于南京长江大桥的钢材,鞍钢成立了科研小组。钢梁是桥梁的骨架,关系到大桥质量的百年大计,对钢材的力学性能和化学成分要求非常严格。科研小组日夜不停地试验,终于炼制出16锰低合金桥梁钢。这种钢材经过岁月的考验,至今依然是中国建桥行业用途最广的一种钢材。


冲破了重重阻碍,南京长江大桥终于得以正常开工。


征途险恶,迎难而上

新一代的桥梁建设者将何以取胜?


更多精彩节目内容

敬请收看今晚20:00

(亚洲版)

CCTV4《国家记忆》





❂更多内容:

1、向中间靠拢 蔡英文真不“独”了?

2、“硬刚”日本!普京:俄罗斯不会放弃南千岛群岛

3、75+45!这些数字告诉你,为何它被称作海战史上的奇迹!



【本期编辑:杨君君】

来源:CCTV4《国家记忆》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CCTV4官方微信、微博



觉得不错请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