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日捐,一月捐,新年捐……“花式捐款”背后的真相,是大写的感动!

央视中文国际 CCTV4 2019-08-21


“银信”这个词语,你可曾知道?

难道是银子做的信件吗???

接下来的故事,

小编就讲讲银信里的家国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h08939raslt


清末民国时期,大量广东江门民众为了生计前往海外打工挣钱。把挣来的银钱和书信汇寄回到家中,是他们的头等大事。于是一种把汇款和书信融为一体的银信便应运而生。银信又称“侨批”,它是海外华侨华人寄回家乡的汇款凭证和家信。


江门

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西部。江门所属地区包含了早期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个县,而“邑”又是“县”的别称,因此海内外乡亲习惯把江门地区称为五邑。



华侨出洋,既是为自身谋生机,更是寄托着全家人的希望。清末民国时期,五邑地区的很多侨眷主要依赖华侨的汇款为生,华侨在寄钱的同时,写信回家与家人保持情感联系。而银信则成为维系海外华侨与国内家人的经济与情感纽带。


当年,华侨余毓辉寄回家中300元港银,同时还给了儿子一封信,信中详细介绍了银钱如何分配使用。而在他心里,很多长辈的经济状况都令他挂怀,因此寄回家中的300元港银中,125元用于资助自己家庭之外的亲戚,而长婆得到的最多,也许这位长婆在余毓辉小时候曾经疼爱过他,所以他对这位长婆有特别的关照。



华侨出洋一般都是因为家庭贫困,在出洋时的旅费盘缠,都是亲友接济和借贷而来的。华侨在外立足之后,就会尽快偿还这些借款。他们对于接济过自己的亲友心存感激,平时多少会寄一些钱,以示感激之情。在亲人遇到难处时,更会倾力相助。



随着寄送银信需求的增大,一种专门为华侨递送银信,陪送华侨出国或归国为职业的人群应运而生。因为当时往来只能走水路,所以被称为“水客”。在广府地区,水客也被称作“巡城马”。

     


据《辛丑年各客来往银信记数》中记载,收到的美洲银信大都是由海外专门人员或者商号将小额汇款收集起来,写上寄款清单,连同书信一起,通过定期的轮船航班寄送到香港。然后在香港兑换银钱,再由巡城马送往江门五邑侨眷的手中。 


随着华侨华人渐渐在海外立足,源源不断的银信寄回国内。在保证侨眷温饱之后,积累下来的钱,通常用作改善家族的居住条件。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五邑侨乡地区除了买田置房,华侨积累下来的财富,最大的用途就为家乡举办公益事业和投资实业。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大多数海外华侨华人认为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是振兴中华的主要途径,所以他们在五邑地区兴办学校、图书馆、修筑公路、铁路……



“华侨为革命之母。”——孙中山


据统计,自1894年,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孙中山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共耗资约62万美元,其中80%为各地华侨资助。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海外华侨对回国当官的邀请,都婉言拒绝。他们都表示,不求做官,只图革命成功,振兴中华



在这样一个国家危难的时期,银信的内容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对家乡亲人的深切关怀,又多了一些国家危亡时的同仇敌忾。


“国亡家何在” 这是1939年,旅美华侨伍丹谷在家信中写给妻子的话。他把积攒下来的银钱全部买了救国公债,所以没有给家里寄回银钱。对此,他希望得到妻子的谅解。信中写道:“现在我们中国人,要先国而后家,然后我们的民族才可能在世界上求生存。”



为了支援自己的祖国,海外各个华侨团体发起了各种各样形式的募捐,有一日捐,一月捐,新年捐,劳军捐,航空献机捐……


参加捐款救国活动的海外华侨遍及社会各阶层,其间有侨领和富商,但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和店员等,他们构成了捐款救国运动的主体。他们宁愿节衣缩食,也要把自己辛苦所得的血汗钱捐出来,支援自己的祖国。



薄薄的银信记载了海外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自强不息、艰苦拼博的人生故事,也体现了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浓浓牵挂,更有华侨华人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银信”被统一命名为“侨批”。2013年6月,包括五邑银信在内的广东、福建两省的“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文化遗产。


 更多精彩内容 


1、“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 这是中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民营铁路!

2、为何顶级中药材却从印尼运回?真相令人动容……

3、揭秘!一座隐藏在深山中的寺院为何拥有多种艺术风格?


【本文编辑:刘诗元】

来源:CCTV4《国宝档案》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CCTV4官方微信、微博



为爱国华侨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