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要过哪“三关”?

央视中文国际 CCTV4 2019-12-11



新中国成立初期 

怎样解决人才奇缺的难题?

远赴苏联求学 

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和困难?

学成归国后 

他们是如何报效祖国和人民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需要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急需大量人才。而当时依靠自主培养人才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一个重要选择。


1949年10月2日,苏联正式宣布承认新中国。次日,周恩来复电,对苏联政府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表示热烈欢迎。苏联成为同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国家,帮助中国走上世界外交舞台,对当时的中国是极大的支持。



在中苏友好结盟的条件下,苏联派遣一大批专家来中国考察确定援建项目。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加速培养一支强大的建设人才队伍,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



20世纪50年代,一列列呼啸的列车,穿过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满载着黑头发、黄皮肤的青年,从北京驶向他们心中的无产阶级革命圣地——莫斯科。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留苏学生。新中国第一次留学高潮的大幕就此拉开。



1952年,新中国举行首次全国范围的高等院校统一考试和录取。无数青年学子通过努力进入了大学。不过,这一年,对于17岁的籍传茂来说,却经历了一次不小的惊吓。


籍传茂 时为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学生

我报的是医学院,同届的五六个都录取了,按我的成绩肯定能录取,但是没录取,分配到留苏预备班去了,当时叫俄专二部,报到后才知道是留苏预备班。


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足,中苏两国在留学生的派遣和教育管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1951年10月,林伯渠作为巡视组成员赴苏联看望首批留苏学生后十分忧虑。他建议,以后再派留学生,要在国内进行预备教育6个月或多一些时间,也可以到苏联后先集中教育一个时期。


后经研究,决定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内部筹建留苏预备部。1952年3月,刚刚筹建的留苏预备部开始招收留苏预备生。


当时留苏预备部的任务主要有三项,留苏预备生们称之为“过三关”。

1、业务学习与考核

2、严格的政治审查

3、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


其中有一项让这些平时吃惯了玉米面、窝窝头的年轻人感到开心的“任务”,就是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由于当时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很多学生都营养不良,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出国留学生不能搞得面黄肌瘦,国家再穷,也要保证他们的健康。”



不仅伙食好,在留苏预备部,留苏预备生的出国“装备”也早早被准备好了。




王永志 时为莫斯科航空学院学生

我们男生都两套西装,棉大衣、夹大衣、衬衣、背心,包括短裤、鞋、袜子等全给准备好了,还有手绢,一应俱全。自己啥也不用带,五年全够。



邹伯贤 时为苏联海军克雷洛夫军事工程学院学生

叫了个裁缝给我们每人量了身体做,最后给我们每个人一个皮箱和一个布箱,两个箱子塞得满满的。国家对我们是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大家都很感动。


每年在留苏预备部的学期结束,即将启程赴苏的时候,国家领导人会亲自来为同学们饯行。1953年,周恩来总理赶来为大家送行,会后,他在中南海怀仁堂招待学生们观看了一场京剧。




籍传茂 时为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学生

周总理在中南海请我们看京剧《将相和》,周总理特别讲,中国同学自己要团结,也要跟苏联同学、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学也要团结。刘少奇副主席到我们那儿去讲话,就是说,由于特殊情况,在国外不能发展党员,没入党的就得几年以后才能入了。另外是出国期间不能谈恋爱,交代得特别具体。


早就憋足干劲的青年学子一到苏联,就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扑在了学习上,然而万事开头难。为了能早日掌握苏联的先进技术,报效祖国,每个留学生都将学习变成了自己肩负的重要任务。


邹伯贤 时为苏联海军克雷洛夫军事工程学院学生

开会时院长宣布,每个国家留学生到星期天不允许随便外出,学习成绩好的可以出去玩。中国人例外,苏联人知道中国人学习是非常玩命的,他就说中国的学生,你是支部书记,你要带头领着出去玩,我们老师来陪同讲解。所以我们中国的学生还有点特殊地位。


1957年,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11月初,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聚莫斯科,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参加。


毛泽东来到莫斯科的消息在留苏学生中一下扩散开来,17日早上八点刚过,几乎全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都从四面八方赶到位于列宁山上的莫斯科大学大礼堂。此时,能够容纳千人的大礼堂已经座无虚席。



傍晚六点多,毛泽东到了大礼堂。此时的毛泽东,面对朝气蓬勃的留学生,他似乎感觉到了人民建设新生国家的澎湃激情。


王永志 时为莫斯科航空学院学生

他开始讲话,第一句话就是:“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的时候,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这时全场立刻响起欢呼,毛泽东的讲话也成为激励留苏学生一生拼搏的动力。



从1950年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这批留学生成为新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被誉为“共和国航船全速前进的动力源”。


那句曾经激励了无数人成长的名言从未被忘记:“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曾是那个年代中国青年的集体座右铭,更是留苏学子奉献祖国的真实写照。 



周一至周五20:00

CCTV4《国家记忆》

(亚洲版)

敬请关注




 更多精彩内容 


1、铁血士兵也酷萌!央视记者发现漫画版“阅兵训练日记”

2、这次阅兵的空中梯队,哪些装备首次亮相天安门?

3、放飞的7万羽和平鸽,是借...借的?

【本期编辑:李峥】

来源:CCTV4《国际记忆》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CCTV4官方微信、微博



觉得不错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