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 | 服务对象的照片被打上马赛克,让其觉得社工不尊重人!!!
借着冬至日的节日氛围,社工最近组织了一场包汤圆的活动。气氛从开始到结束都非常的温馨,直到社工发了一个推文,给受助者带去了极大的困扰。
活动的参与者,主要由社区里的身心障碍人士组成,说到身心障碍人士,社工还是有些不能接受,因为这些都是由社会上的专家、学者等类似的权威人士进行定义的,而不是由服务的受助者自己去定义自己是什么群体的,或者应该如何称呼他们的。
平时与肢体障碍人士接触的比较多,有些表示喜欢别人称她们为轮椅人士,而不喜欢那刺眼的“残疾人”的称呼,听起来让人非常的难以接受,而我听过的对精神障碍人士称呼最好的是“精灵??”。没有歧视,首先要从语言和称呼方面进行改变。而我,作为一名残障康复社会工作服务的协助者,我更喜欢称所同行的服务对象为老友记,里面少了言语带给人的标签化,更多指向,在一个社群里,咱们都是街坊,不分彼此,不分贫富,不分贵贱,说重一点的,咱们都是人。
我一直以为,拍照发推文进行服务宣传,成果展示等需要用到图片资料的时候,为社工的同行者(通常被标签为残障人士)打上马赛克,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肖像权,保护他们的隐私,免遭他们受到伤害。但是,这些都是社工主观认为的,剥夺了同行者自身对于需要或者不需要打马赛克的决定权,而我只是一味的认为这是为了保护他们!
为老友记和义工一起拍的照片原本记录了她们开心快乐的画面,但是因为马赛克的存在,让老友记觉得社工是因为避讳“残疾人”而给“美”打上了马赛克,甚至让她感受到,自己被歧视了。老友记(其平时需要借助轮椅或三轮车或拐杖出行)说过一句令社工很惭愧的话语“我也是正常人,你打马赛克,让我觉得自己不是正常人,让我感觉到没有被尊重”。事后,社工也及时的进行了沟通工作,最后,得到了服务对象的回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老友记的反应引起了我对自己的检视,以下是我的一些想要分享给各位同行者的一些想法,希望对你有些帮助:
1,给宣传的有服务对象参与的照片打马赛克,不是一味的打,也不是一味的不打。需要事先与服务受助者沟通,尊重他们的建议,需要打就打,不需要打就不打,但是一定要把照片拍好,好的照片是能够传达正向的感染力的。
2,社工在日常服务里,不能为了服务的记录任性的按你的快门,一定要征得服务对象的同意,才可以拍,就算服务对象无法明确的告知你他的建议,你也需要进行说明和澄清,告知其,你拍照片会用到的地方。
3,服务对象觉得社工不尊重人,是发生在活动里的,而活动前社工忽视了告知参与者如何处理照片的说明。建议:在活动的邀请说明里,提供可供其选择的照片的处理方式。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尊重他人。
4,不要因为参与者是残障人士,就不乐于展示美的东西,包括其展现出来的生命力方面的力量。
5,虽然社工是服务提供者,有时候需要用所谓学到的技巧去给服务对象提供支持。但是,请别忘了,他们才是自己经历的最大发言者,他们是自己人生经历的专家。他们最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他们最清楚自己怎样被对待才是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