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琴秋:红军历史上唯一的无衔女将|百年荣光 桐心向党

桐乡人都在看→ 桐乡发布 2022-05-18


  本期“百年荣光  桐心向党 ”系列报道之第一篇章——红色印记栏目,我们一起走近张琴秋……


  正值江南好时节,春雨洒落在石门镇运河路的石板上。一旁,大运河依旧缓缓流淌,日夜不绝,如同历史回响,延绵至今……一个世纪前,红军时期唯一的女将领、共和国女部长张琴秋从京杭大运河之湾——桐乡石门乘船离开,投身中国革命的激流之中,将壮烈传奇的经历镌刻在一生的行迹里。


  百年后的今天,站上石门大桥远眺,具有江南水乡风格的古老民居群依旧静卧在运河畔,一艘艘机动船隆隆而来,激起阵阵浊浪,有关张琴秋的故事依旧为家乡人所念怀。


△张琴秋


  战争年代,张琴秋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更是闻名巴蜀的红军女将领;新中国成立后,她是第一代女部长,她服从组织安排,有勇有谋、敢于担当,为中国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纺织工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她以一颗赤诚之心,许党许国,一生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


运河儿女 投身革命


  “每次重读张琴秋的一生,我都会被感动。”曾研究撰写张琴秋生平故事的原桐乡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徐德昌如今回忆起张琴秋,依然感慨不已。“如今我退休了,我讲得最多、宣传得最多的依然是张琴秋。她的传奇故事具有非凡的感召力,激励我成为忠实的革命文化传承者。”在徐德昌的讲述下,那个从大运河走出的红军女将领身影渐渐清晰。


  1904年11月,张琴秋出生在石门湾的一个小康之家。1913年,她在石门湾振华女校读书。1920年秋,张琴秋考入杭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在新思想的熏染之下,她和同学王华芬手持剪刀,当众相互剪去一尺长的发辫。这场“头发革命”一度轰动全校。


△少年张琴秋(前排左一)


  1922年,张琴秋转入上海爱国女校。期间,张琴秋经常去看望在上海居住的小学同学孔德沚,很自然地认识了其丈夫沈泽民,也就是沈雁冰(茅盾)的弟弟。后在沈泽民的影响下,张琴秋激发了献身革命事业的热情,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就是在那一年,张琴秋与相恋两年的沈泽民结婚了。结婚仪式是新式的,他们没大办婚宴,而是到照相馆拍了一张结婚照。1925年,张琴秋经组织安排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回国后一同前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


△张琴秋与沈泽民结婚照


  很快,张琴秋被任命为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的政治部主任。红军里女战士不多,女指挥员就更少。张琴秋站在队伍最前面,虽然个子不算太高,但依然引人注目。“漂亮又不能代替打胜仗。”男兵们的质疑,张琴秋看在眼里。很快,她就以标准的军人姿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雄辩的口才令大家折服。


△张琴秋


  “张琴秋是一个有心人,早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时,她便预见回国后可能带兵,所以在军事方面下足功夫。不仅校内的队列训练非常认真,而且还同男人一样参加野外驻训演练,从摸爬滚打一直学到连、营、团的战术指挥。”指着那张琴秋坐上马背英姿飒爽的照片,徐德昌不禁感叹江南女子的“文武双全”。照片上,张琴秋头戴八角帽,腰系武装带,打着绑腿,斜挂盒子枪,过去那个静心读书的纤纤女子,正式投身革命,蜕变成英气十足的女军人。


烽火年代 驰名川陕


  秦巴山脉深处,千崖万壑,树高林密。在距离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城46公里的沙溪镇王坪村,坐落着红军烈士墓群——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2万多名红军将士在此长眠。


  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时任该院总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眼看着伤员源源不断地被送进来,每天都有年轻的战士牺牲。这些战士大部分连名字也没有留下。张琴秋心如刀绞,下定决心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1934年,张琴秋亲自选址,最终选定了王坪村的一处满目青翠的缓坡地带,作为烈士墓地。


△张琴秋亲自设计的红军烈士墓碑


  而今,红军烈士集墓前,仍矗立着一块墓碑。这块墓碑是当年张琴秋亲自设计并题写碑文的。碑身正中竖刻着“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两旁刻有联句,上联“为工农而牺牲”,下联“是革命的先驱”,横批“万世光荣”。碑身两侧,镌刻着手枪、步枪、麦穗、向日葵等。


  “张琴秋没当过将军,但是她的英勇神武,已经是无衔的将军。”在徐德昌寻访张琴秋一生足迹中,他深深感受到了在川北一带,张琴秋不寻常的魅力。在张琴秋的带领下,川北妇女组成了一支“相当活跃、得力的革命力量”。至今,“五百农妇缴一团白军的枪”及“女将军张琴秋指挥如神”的故事在根据地广为人知。


△原桐乡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徐德昌谈张琴秋


  那是1933年,初夏的一天,张琴秋从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转为红江县委书记期间,当部队暂时撤离通江、巴中、南江一带北上时,张琴秋奉命带领500名女战士,担任护送300名红军伤员的任务。在走到苦草坝附近时,她们遭到了军阀田颂尧部队一个团的袭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她指挥战士们沉着应战,打得敌军晕头转向,敌人还误认为是遇上了红军主力。张琴秋抓紧时机,向敌人展开强有力的政治攻势,组织大家向川军士兵喊话。川军士兵们纷纷调转枪口,产生哗变,将川军营以上军官们捆了起来,投降了红军。捷报很快传遍了红四方面军和根据地。


  至今,在张琴秋战斗过的地方,依旧流传着许许多多张琴秋的感人故事,当地政府还为她塑造雕像,让子孙后代铭记这位红军将领。


艰苦朴素 一生为党


  建国后,张琴秋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虽是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但她从不以领导自居。20世纪50年代的纺织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张琴秋因为精通俄语,和苏联专家交往顺畅,被人们称为部长翻译,她为新中国的纺织工业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张琴秋已经离开部队,在纺织工业部工作,便没有被授予军衔,成为了红军历史上唯一的无衔女将。


  她崇高却真实,也正因如此,她的精神才能永久地影响身边战友、同事、家人,成为他们永恒的榜样与怀念。在张琴秋的侄孙孙剑鑫心中,这样深厚的怀念更加绵长。张琴秋于他,是家人,更是人生的引路人。


△张琴秋(右二)在北京


  20世纪50年代,年少的孙剑鑫来到北京工业管理学校求学,姑祖母张琴秋得知后,十分支持。据孙剑鑫回忆,张琴秋每个月会给他10元零用钱,还时常关心他的学业。而张琴秋自己的衣食住行却极其俭朴,虽有人照料饮食起居,但有些事她仍亲力亲为。她对孩子们也十分严格,虽配备了汽车,但孩子们上学,都步行或乘公交车。去她家做客,她从不以汽车接送。她常常教育身边的孩子:战争年代十分艰苦,现在条件好了,我们不能贪图享受,丢掉艰苦奋斗的好传统。


△张琴秋侄孙孙剑鑫谈张琴秋


  “我觉得姑祖母的为人都是正面的,她教导给我的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在我面临工作选择时,她告诉我,‘像你这样的人就是要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毕业填报志愿时,孙剑鑫郑重地填写了目的地——贵州,到贫困地区参与建设。


  而让孙剑鑫没想到的是,只此一别竟是生与死的永隔。在“文革”风暴中,性格刚烈的张琴秋受到诬陷,于1968年4月被迫害致死,终年64岁。直到1979年6月,张琴秋被平反昭雪。徐向前元帅亲自主持了追悼会,悼词是:“无论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她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忘我地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张琴秋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她长于乡野,却胸怀理想,心怀远方,大别山、大巴山、祁连山等老区的人民不会忘记张琴秋,她的英名也将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中。



最新动态:


桐乡,美了!
以“亩均论英雄”引领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经济工作大会精神系列评论⑤
新冠疫苗保护期只有半年?打完不能洗澡?真相来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