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池耕襄:钱江潮不尽,吾辈岂无人|百年荣光 桐心向党

桐乡人都在看→ 桐乡发布 2022-05-18


  本期“百年荣光  桐心向党”系列报道之第一篇章——红色印记栏目,我们一起走近池耕襄……


  雨后初霁,石门安祥生态公墓东北角,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烈士之墓格外庄严肃穆。这是桐乡境内第一个地方党组织领导人、革命烈士池耕襄长眠的地方。


▲池耕襄之墓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大运河边的红色印记永不磨灭。陆续前来凭吊的市民,献上一束束鲜花,细心地将墓碑擦拭干净,连同碑上印刻的革命事迹,也一同被擦亮了。


棉花店里的党组织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孕育出无数的英雄儿女,池耕襄就是其中一位。池耕襄,又名池楷,字菊庄,化名史学章。


▲池耕襄


  1905年,池耕襄出生于崇德县石湾镇下塘,也就是现在的石门镇,自幼性格刚强。1926年,他在上海大夏大学文学系就读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先后加入国民党左派(主张与共产党合作,打倒军阀列强,争取民族独立的组织)和中国共产党。


  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当时北伐战争捷报频传,工农运动如火如荼。”在《石门镇志》编辑王树军的案头,摆放着厚厚一叠史料,“池耕襄走出校门,奔向了革命最需要的地方。”


  这个地方,就是他的家乡。彼时,池耕襄受党组织指派,回石门开展工农运动,发展当地进步青年陈丹池等人加入共产党,并与外地回乡的中共党员张兰(又名张剑秋,张琴秋的胞妹)接上组织关系,建立了桐乡境内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石湾党组织。


  “中共石湾组织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成为当地开展国民革命斗争和工农运动的领导核心,他们把一批爱国的、志同道合的、有理想的青年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市档案馆党史科相关人员介绍。这其中,就包括开设棉花店的吴兰卿。


  至此,“吴兰卿棉花店”就成了中共石湾党组织的秘密活动点。如今再访原址,棉花店早已不复存在,唯有距此不足50米远的大运河还在静静流淌,以及一张棉花店老照片留存至今。


▲吴兰卿棉花店


  正是在这家棉花店的阁楼上,池耕襄等人迅速发展了一批国民党(左派)党员,成立了以中共党员为主体的国民党(左派)崇德县第二区党支部,还先后组建了石湾新工会、石湾农民协会,开展打土豪反封建的斗争。


▲王树军谈池耕襄


  据市档案馆史志研究室提供的资料记载,石湾新工会是店员工人自己的工会。池耕襄等在店员工人中,从与资方比贫富着手,启发工人觉悟。以米业为主体的石湾新工会,参加职工有六七十人,“一般工人人均增加工薪40%。”


  在革命起航地、南湖红船旁,石门湾棉花店里的党组织成员,用一腔热血拼出共产党人战必胜的生动侧写。


监狱墙上的遗诗


  当革命的星火在桐乡境内越来越光亮,历史又到了新的转折点。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池耕襄外出暂避。


  “爷爷给了几十个大洋后,池耕襄逃往上海。后同党组织取得联系,1927年8月受派到苏北,10月再次受派回杭州,受命重建中共杭县县委,任常委,主持县委日常工作。”池耕襄在家中排行老三,在侄孙、桐乡市政协原主席池晓明的印象中,长辈提起他的次数并不多,“但小爷爷的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后辈人,要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因为这是前赴后继的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池耕襄主持工作期间,杭县县委整顿恢复党组织,组织飞行集会,张贴散发标语传单。1927年12月10日,池耕襄在杭县县委机关被捕,被囚禁于浙江陆军监狱。


  在狱中,他虽经历严刑逼供,但始终忠贞不屈。在被判处死刑后,他在监狱的墙上刻下遗诗一首:碧血渲染处,红花照眼心。钱江潮不尽,吾辈岂无人。


  池耕襄的生前好友李恺良,曾两次收到他在狱中写的信。“每一个做社会解放运动者,牢狱之灾是在所难免的。此次被捕,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我愿有意识的死,不愿无意识的生。”李恺良儿子李迎雷在《难忘的友情——记我父亲与池耕襄烈士的真诚友谊》一文中,摘录了池耕襄写给其父亲信中的部分内容。


▲池耕襄临行前赠给好友李恺良的《新文化辞书》,

扉页上有他的亲笔题词


  以生命赴使命,池耕襄用自己的革命征程诠释着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1928年1月20日下午,他坦然走向刑场,在“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中,壮烈牺牲。时年仅23岁。


  7天后,《申报》刊发了题为《浙省第四批枪毙共党七人》的报道,其中提及枪毙共党要犯史学章(池耕襄的化名)。该份报纸留存至今。


▲1928年1月27日《申报》有关池耕襄(史学章)、

陈丹池(郑桐)就义的报道


  “在他二十三年的短暂生命中,无多历史可述了。我作这篇短文,不是希望同志去哀悼他,也不是要把死者留名后世!像从前的墓志铭一样,我是希望同志更努力奋斗,使死者的血,得到代价。”池耕襄牺牲后,李恺良写下悼文《白色恐怖下的牺牲者——池耕襄》,发表在瞿秋白主编的《布尔什维克》1928年2月13日出版的第17期上。


  “池耕襄牺牲后,爷爷划着船领回了他的遗体,安葬在家族墓中,后迁至公墓。”池晓明说,每到清明时节,全家人都会前往凭吊,他也始终要求孩子们秉承先人志愿,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建党百年忆峥嵘,全面小康的底色正越擦越亮。“吾辈更有人,一代更比一代强!”池晓明所感慨的今日盛世,不正如池耕襄就义前所愿吗?


▲池晓明谈池耕襄


  池耕襄等一批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正鼓舞着百万桐乡人,不断从中汲取为梦想拼搏的力量。


  天地苍茫,翠柏无声。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个名字:池耕襄。



最新动态:


新建立体停车库、17个老旧小区改造……桐乡将有这些变化
一路“犇”腾向美好!沿着沪昆高速看幸福桐乡
这个“五一”,桐乡人这样文明过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