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梅:傲骨凌霜无畏寒,身残志坚笔作戎|百年荣光 桐心向党

桐乡人都在看→ 桐乡发布 2022-05-17


  本期“百年荣光  桐心向党”系列报道之第一篇章——红色印记栏目,我们一起走近吴梅……


  “听说你们要来采访,我昨晚边写边重温了一遍吴梅的生平事迹。”在海宁市区一居民小区内,80多岁的海宁党史研究者王国坚递过来几张写得满满当当的稿纸,文章题目为《呼唤抗日救国,创办<浙西导报>——记身残志坚的抗日巾帼女英雄吴梅》。


△吴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的影响下,嘉兴各界人士,尤其是广大爱国青年纷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吴梅,这位海宁籍的红色人物,就曾以《浙西导报》为阵地,以笔为戎,在桐乡大地上将红色理想和革命热情挥洒在一笔一画、一字一语间。


  追忆吴梅的传奇一生,她的名字始终紧紧与党的新闻事业联系在一起。这个瘦小的女子所迸发出的坚强精神力量,令人敬佩。


只身返乡开展工作


  “我一人先回敌后看看,如果能站住脚的话,大家都去;如果不能站住脚,我回来,再到延安或浙东去。”1938年春,23岁的吴梅在金华与同伴陈才庸、张纪斐说道。


  彼时,“八一三”淞沪会战后,杭嘉湖地区大片国土已陷入敌手。千里之外的延安已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不少抗日爱国青年向往之地。吴梅与7名同乡青年流亡到浙东,正计划去延安之时,遇到了《东南日报》印刷所里的地下党员。经地下党组织发动,陈才庸和张纪斐前往龙泉,吴梅则独自一人返回家乡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海宁党史研究者王国坚谈吴梅


  吴家大女儿又回来了!在海宁硖石,吴梅的“名气”很大。小时候,吴梅因贻误治病落下残疾,但坚强的她并没有消沉,而是坚持学习,还只身一人前往上海求学,参加了中共的外围组织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和救国联合会,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创办女工夜校、教女工识字;在《硖石商报》上创办妇女副刊《女声》和抗日副刊《扛敌》;组织歌咏队、救护队等……从上海回到家乡后,吴梅在家乡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各类活动。


  等吴梅再次回到家乡,硖石已成为日军据点。得知海宁印刷所老板逃走,留下一台印刷机和半套铅字,一个想法在吴梅脑海中形成——把印刷机和铅字运出硖石,到安全的地方办报纸宣传抗日。


  一天晚上,一条铺满稻草的小船悄悄摇出硖石。稻草下,是印刷机和铅字,稻草上,躺着“重病人”吴梅。这招骗过了日军哨卡。几番辗转,印刷机和铅字被运到了海宁路仲与桐乡屠甸一带农村。


  “再也忍受不下去,要站起来啸叫呐喊了!”1938年9月18日,在屠甸泥船浜一农户家,一份抗日小报《啸报》诞生了,吴梅任副社长兼总编辑。



  当时,《啸报》重点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坚定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报纸在海宁、桐乡、平湖等地发行,这让沦陷区的民众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之光。“由于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愿意抗日的,广大群众都渴望知道祖国的抗日形势。于是,《啸报》得以在恶劣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吴梅在《创办<浙西导报> 宣传团结抗战》一文中这样写道。


  这一年冬,《啸报》改名为《浙西导报》,由国民党绍兴专员公署政工队主管。政工队队长胡云翼兼任社长,吴梅任副社长兼总编辑。


创办《浙西导报》与敌智斗


  1939年夏,日军扫荡频繁,《浙西导报》成为他们的眼中钉,他们出高价悬赏吴梅的人头,还多次下乡寻找报社。报社不得不迁移至洲泉镇郊蒋家浜。这里地处崇德、德清两县交界,位置偏僻,无日伪据点,且当地抗日气氛浓厚。随后,《浙西导报》吸纳了洲泉油印抗日小报《后盾报》,“后盾”成为导报副刊的一个专栏。


  现如今,蒋家浜已从镇郊“搬”至新村点,村民一如当年“接纳”浙西导报社般热情,一提起《浙西导报》,都能说出一二来。年近九旬的村民蒋彬如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曾以割草为掩护,替他们送过信。


  《浙西导报》越办越有特色,深受群众欢迎。但办报一年多来的复杂斗争让吴梅意识到,尽管报纸质量不错,能坚持抗日主张,但在组织上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宣传中就无法占据主动。


  在吴梅等人的努力下,中共浙西导报社特支于1940年成立。同年,挚友亦是战友的陈才庸、张纪斐发展吴梅加入共产党。至此,《浙西导报》成为中共控制下的抗日进步报纸。


  但国民党反动派一直对《浙西导报》社的抗日宣传不满,对吴梅不放心,多次妄图拉拢吴梅,控制报社。吴梅始终不为所动,以智取胜。她曾亲笔记录下与当时国民党浙西行署主任贺扬灵的交锋——


片段一:


  贺:“你今年夏天去龙泉,是不是去参加了共产党的会议?”


  吴:“我不是共产党员,怎么会去参加共产党的会议!”


  贺:“那么你去做啥呢?”


  吴:“我那边有两个同乡,就是张纪斐和陈才庸。他们是同我一起从家乡流亡出来的,多年不见,故而去看望他们。”


片段二:


  贺扬灵曾恶毒地要吴梅写一张“陈才庸不是共产党员”的保证书。吴梅当场写道:据我所知陈才庸是抗日爱国的纯洁青年。


  就这样,吴梅、《浙西导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报社内外的中共党员、进步人士以及当地群众,一次又一次地顶住了逆流。报纸的发行范围扩大到了德清、吴兴、武康一带,日销量达到近千份。与此同时,导报还积极为当地党组织印刷党内文件、资料等,成为当地党组织的“秘密印刷厂”。


海宁党史研究者王国坚谈吴梅


  1940年11月1日,《浙西导报》被扼杀,此时,吴梅也被软禁在天目山。但吴梅并没有放弃,借口看病脱险,随后去苏南。至抗战胜利,她先后在《抗战报》《苏南报》《苏浙日报》《新华日报》等报社任编辑。解放战争时期,她在《大连日报》《旅大人民日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吴梅也一直没有离开党的新闻事业,先后担任华东局宣传部报刊处新闻科长,《解放日报》群众工作部副主任、研究组组长,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副主任、文艺部副主任、顾问等职。


  “我年逾古稀,没有多少时间为党工作了。只有把浙西、苏南烈士传写好,才是我们幸存者对他们最好的纪念。”离休后,她还以抱病之躯,多次自费前往浙西、苏南根据地采访,搜集资料,编撰反映浙西、苏南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传记——《救亡烈士传》。


  1985年8月11日,因患脑溢血,吴梅在上海逝世,享年71岁。



最新动态:


1002.98亿元背后,是怎样的桐乡?

高考首日,桐乡考生加油!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服务民生|“日访夜谈” “桐”心为民

詹醒民:革命千秋业,壮志寄远人|百年荣光 桐心向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