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观察丨重新估值的“百桃工业园区”
1992年,《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的发表,将个私经济“吹”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乘着这股东风,1994年金秋,桐乡市人民政府桐政(1994)133号文件正式批准的百桃工业园区项目,一度成为个私企业发展的“金窠”。
时过境迁,如今百桃工业园区则面临工业产值低、生产环境差、基础设施全面落后等问题,难以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积重难返,便破旧立新,2022年“百桃区块有机更新项目”被定为梧桐街道全年工作的“一号项目”,百桃工业园区开始全面实施整体腾退。
从“鹤立鸡群”到“凤凰折翅”
百桃工业园区的前世今生
1994年,原百桃乡人民政府、市财政局、市工商局三方共同出资900万元建设百桃工业园区,首次征地16.75公顷,主要向纺织服装类个体私营经济开放,意在将百桃乡范围内的个私企业吸引入园,走上正规的发展道路。
起初,百桃乡个体私营经济规模小、数量少,园区首次招商,入园企业不过七、八家。但随着乡镇企业改造私营企业浪潮的到来,个私经济迎来“涨潮期”。本世纪初,百桃工业园区驶上了招商的快车道。
当时的百桃工业园区被个私企业老板们戏称为“培训中心”。因为地理位置临近桐乡市客运中心,与桐乡经济开发区、如今的乌镇大道相邻,地理位置优越,再加上标准化的厂房、政策扶持等,园区企业欣欣向荣,在百桃工业园区“落户”过的,飞离“巢穴”后也都长成了“金凤凰”。十里八乡的个私企业不时上门谈招商,2005年园区实现“满园”。
时任园区负责人的张良洪曾骄傲地说笑:“招商办公室都可以不用装修了,园区没有土地可以招商了。”兴盛背后藏着隐患,“没有土地”也成为往后十几年内百桃工业园区发展、企业转型升级难以挣脱的“桎梏”。
园区扩建需要大量征收土地,但园区外“没有土地”。2001年桐乡实行撤乡并镇,行政区域调整,百桃工业园区原本优越的地理位置突然变得“尴尬”:往北、向西是城区,适合开发的东、南方向又属于屠甸。随后几年,梧桐街道逐渐将开发重心转移到土地存量更大的城东平台。
企业转型需要扩建厂房、引入配套设施,但园区内“没有土地”。由于招商跨度时间长,个私企业自1994开始分批入驻,采用的是“引育一批、开发一片”的模式。尽管在当时立竿见影地提升了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埋下影响企业转型的隐忧。
如今走进园区,还能看到“五金厂旁挨着丝纺厂”、“纸业公司紧邻石材企业”等等“后遗症”,别说产业集聚难以成型,就连基础设施都只能“见缝插针”。直到2015年,百桃工业园区建筑密度达标,再无一寸闲置土地。“是年,百桃工业园区建设基本停止,仅进行日常园区维护、企业服务工作。”梧桐街道乡镇志如是记载。
百桃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在当时具备合理性,但以当今的眼光来看存在着“先天不足”:工业园区规划不成熟,未能产生统筹效应;园区内企业未能产生集群效应;土地资源匮乏制约企业扩张;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跟不上时代需要,后期产业配套设施引进困难……这些隐患很难通过基础设施的维护、企业自身转型升级来解决。随着时间推移,破损的路面、老旧的厂房、时而“冒头”的违建、火灾隐患……这些“小刺伤”又垒高了企业的隐性成本,无形中拖慢了企业发展的脚步。
近年来,百桃工业园区企业呈现“低小散”的状态,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复从前。2020年百桃工业园区拥有企业60家,工业总产值4.51亿元,利税总额3924万元。而到2021年,数字分别降至45家、4.1亿元和1235万元。
从“门庭破落”到“浴火重生”
“一号项目”背后有哪些机遇?
从高铁桐乡站沿着乌镇大道一路向北,途经百桃立交桥、桐乡市客运中心,进入城区后向道路右侧看去,就能看到藏在行道树间的、与周边现代化建筑格格不入的低矮平房和红砖围墙——这里就是百桃工业园区。
进入园区,你将对“积重难返”有更深刻的感受:开放式的园区可以随意出入;车辆停在路边,找不到停车位、停车场;泛黑的红砖围墙边“靠”着露天水管,管道水滴落的位置生长出青色的霉斑;为了“争地”,大多企业都搭起了彩钢棚,杂物堆在彩钢棚搭成的“临时仓库”里……
不论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还是平安创建,如今的百桃工业园区都是绕不开的“硬骨头”。“梧桐是文明创建、平安创建的主战场、主力军,如果梧桐掉链子、不及格,桐乡就不可能实现‘首创首成’、‘夺杯拿鼎’。”梧桐街道党委书记王少顺说,“一号项目”的开展,正好为重塑主城区“南大门”带来了破旧立新的机遇。
不只是城市品质和营商环境的跨越,“一号项目”的实施还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如今的百桃工业园区临近高铁桐乡站等交通枢纽,临近乌镇大道和发展大道等主干道路,临近桐乡经济开发区等平台,优越的地理位置注定它的未来绝非“池鱼”。“一号项目”的实施,将提升现有土地的利用率,盘活土地资源,提升亩均税收,成为破解土地瓶颈的“牛鼻子”。
“百桃工业园区中发生的问题也出现在各个镇(街道),一整个工业园区整体腾退在桐乡还是首例,‘一号项目’的全面实施将为全市起到典范作用。”王少顺说。
从“培训中心”重回“人才高地”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百桃区块未来会驶向何方?
曾有“培训中心”之名的
工业园区是否还能“夺回荣耀”?
结合桐乡建设
数字文明先行市的蓝图,
我们也可窥得一二。
近年来,“城市工业”概念悄然兴起。广州海珠区的珠江科技创新园、南京雨花台区软件谷创业创新都市工业园等多个城市工业园区已成先例,吸引着大量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企业“安家落户”。可以预测,未来的“一号项目”也可能走上“城市工业园”的道路,建起高大美观的写字楼,吸引数字企业入驻。这些企业的特点就是低能耗、无污染,能够吸引高新人才、技术型人才,对经济转型大有裨益,契合桐乡发展数字经济的需求。
居于杭嘉湖平原腹地,桐乡有承接高新产业生产线、成长型企业的优势。受上海、杭州两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影响,桐乡面临着“人才洼地”的尴尬处境,但土地成本相对较低,这对高新企业的生产线、度过初创期进入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有着更强的优势。同时,梧桐街道也会完善配套设施,营造便利的生活条件、良好的社会环境,让这些企业和人才进得来,留得下,让未来的“一号项目”真正成为吸引凤凰的“金梧桐”。
时隔28年,百桃工业园区再次来到万众瞩目的台前,浴火重生,凤凰涅磐,即在此刻!
记者丨沈淑桦
编辑丨陈慧菊
责编丨宋佳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