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屠甸战“疫”,再现长山河精神

桐乡人都在看→ 桐乡发布 2022-08-26


  “我们完成了3000多人的核酸采样”“我一天接打了750多个电话”“让1086名群众尽快安全转运”……2022年4月5日,本应是平常的清明假期,但对桐乡市民来说,这个假期注定不同寻常。


  距离桐乡“4·2”疫情爆发仅三天,人们刚刚因三轮核酸检测阴性的消息而松一口气时,外市“4.2”疫情零号病例突然“造访”,屠甸疫情一触即发。党员干部、志愿者、普通群众……一批又一批,冲前线、保后方,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此时,人们不由想起了44年前。为了开挖长山河,在屠甸镇流经段,桐乡人民的前赴后继、不舍昼夜。动人心魄的“长山河精神”,在44年后的今天,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有了全新的解读。



果断决策,快速完成平战转换


  “有没有见过这个人?迅速查看房前屋后!”4月5日傍晚,海星村村民微信大群,一条紧急排查信息与一连串照片的接连出现,打破了这个小村庄的平静。“没有!”“没有!”在信息下发的几分钟内,海星村村干部收到了全村800多户村民的反馈。


  “疑似在汇丰村!”晚上8点刚过,汇丰村村干部收到了消息。找人需要人手,“招兵买马”的消息通过大网格和微网格的微信群迅速扩散,很快,100多名村民在村委会“会师”。


  “在红星村!”联村干部、村干部、党员、小组长、村民……地毯式的搜寻在红星内部展开。同一时间,海星、荣星、恒丰、汇丰,四个接壤村出动人员切断红星所有出村口子,红星成了铁桶一个。


  4个小时,五村联动,4月6日凌晨,零号病例被发现,并连夜被带回外市隔离。


  然而,零号病例的离开并不意味着事件就此尘埃落定,相反,一系列更棘手的问题涌向屠甸。据嘉兴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报,该病例具有超强传播性。


  病毒,犹如开挖长山河前,那令庄稼颗粒难收的无孔不入的水患。


  与该病例有接触的村民怎么办?病例轨迹涉及的场所怎么办?令人庆幸的是,桐乡,平战转换几乎就在瞬间。



  在此轮疫情爆发前,屠甸已经打响了多场“预备战”:从G60高速卡点上设立镇机关干部16人临时党支部,到外市疫情爆发后增设的8人四班制盐湖线卡点,到外市交界村全面实行的“外防输入”政策,再到4月4日开始的3轮全员核酸检测……



  战“疫”打响,反应链条快速铺开,屠甸切入“战时”模式。


  在市防控办指导下,屠甸镇政府指挥体系迅速调整,一办十组根据实际逐渐转为一办十二组,增设应急机动组,快编转运组一分为二,核查快编组和转运组快速启动。快!再快!51个卡口迅速划定,各种布局、配置、管理全部细化;紧!再紧,通过十二组组长身兼联村干部机制,各项精神向基层精准传递。


  压力,同样如影随形。因参与寻找零号病人,红星村全体村干部需要被隔离观察。屠甸镇副镇长、转运纳管组组长潘晓锋记得,转运80多名密切接触者的7日凌晨,幽暗的村庄只有手电筒和车灯闪烁,村书记岳晓锋最后一个上车:“不放心啊!”


  红星的主心骨没了。



  面对焦躁、紧张的村民,在宣传组指导下,原村妇代会主任第一时间冲进广播室,不断向村民传递“静下来”“放心,我在!”的信息;迅速排摸辖区内大小喇叭,科学指导和抒情音乐响彻小村的角角落落。


  面对一盘散沙的红星,镇派出5人小组首批进驻红星,以“临时村干部”身份全面“接管”村委会。


  面对底数不清、人心不定的封控区,镇干部章磊率领一支18人“冲锋队”先行入驻。


  面对被隔离的村民和毫无时间收拾衣物的镇干部,物资保障同步跟进,在进入封控区的当晚,折叠椅、集装箱等一批保障性物资连夜抵达。



  病毒传播迅速,切断传播链条的行动,必须更快!4月7日13点32分,屠甸“三区”划分公布;8日,红星村封控区1086人的集中转移方案敲定。零号病例传播性极强,裸露的环境是否还安全?转移黄金时间不能错失,必需要快!封控区内,连夜排摸动员村民;封控区外,紧急调度车辆酒店,里外配合,两头行动,一天时间,除去不适合转移的,封控区内群众全部成功转移。


奋勇拼搏,不分昼夜守“疫”线


  绵延67公里的长山河,桐乡段几乎占去了一半。当年,为了开成这条河,桐乡人民累计21万余人次参与施工,无论男女,不分老少,每人一条扁担、一副畚箕,为桐乡这座杭嘉湖平原上的小县城拼来了长久的安定和发展。


  拼!“老”与“少”并肩作战,协同发挥经验智慧,“我不上谁上”的坚决更令人动人动容。 


  “我行!”到红星村坐镇的,是有着三十多年群众工作经验,还有两个月就要退休的镇原人大主席章建祥。


  “我愿意去!”冲向封控区的,有59岁的老同志朱王松。


  没有一个人说不行。


  并肩作战的,更有一群年轻人。坐镇指挥全局的年轻领导班子,从4月6日的第一枪打响,到4月14日调整“三区”的9天里,几乎不眠不休。


  “晚上在卡点值守,没地方睡,只能坐着,没有一声怨言。”说的是坚守卡点31岁的朱曹杰和他的伙伴。


  “运送物资等需要体力的工作岗位上,年轻人们争先恐后。”说的是封控区内战斗到病倒才躺下的周冬杰和他的年轻“战友”。


  这是一个人的战斗。


  “第一天,我接了750个电话。”岳晓锋说。集中隔离点内,原本的“一线村干部”化身为“e线村干部”——前线传来的问题要确认,村民的矛盾要做工作。后方与前方一样,都在战斗。


  这更是一群人的战斗。



  党员干部、大白、志愿者……他们分散在各处,道路卡点、核酸采样点,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但他们有着相同的坚守:身穿防护服,任凭汗水浸透,任凭可爱的脸颊被勒出深深的血痕;他们也有着相同的睡姿:是椅子一靠就能睡,是硬纸板上一躺就能睡,连站着都能睡着……



  扛得住、守得住,不获全胜决不松气、决不收兵!


众志成城,汇聚强大群众力量


  在这次疫情防控斗争中,屠甸人民没有被来势汹汹的疫情吓倒,而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上下齐心、毅然决然投入抗疫;不仅是屠甸人,梧桐人、石门人、大麻人……支援屠甸、众志成城,一如44年前,那场21万人次的战斗,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无论我们来自哪里,一起来共同守护”——这是许多人的心声。核酸采样点上,桐乡妇保医院赶来的俞丹丹重复着撕开棉签、采集、放入试管、拧紧瓶盖、手消毒……核酸采样点外,静静等待的驾校教练徐锡泉提供着保障服务,“我们主要负责护送核酸检测试剂,转运标本和接送’大白’。”G60沪昆高速上海方向出口处,来自丽水的挂职干部身穿“大白服”一站就是8小时;不远处的湖盐线卡口,来自发改局的两名女志愿者顶着烈日拦下一辆辆来车,检查通行证与健康码……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无数人在疫情面前拧成一股绳,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来自全市各地的党员干部志愿者和屠甸镇临时集结的社会志愿者队伍组成了一股有力的红色力量,充实到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凝聚起一股强大的群防群控力量。“您好,这是您的通行证……”一辆红色的二轮电动车,风风火火直冲卡口位置而来,放下通行证,二轮电动车迅速消失在了屠甸街头。疫情期间,美团骑手李华忍变成了“骑手志愿者”;来自贵州的新居民赵勇因,一直活跃在“屠甸镇疫情防控志愿者”微信群里积极“抢单”,“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想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在这场看不见摸不着的战役中,各种社会力量团结起来,支援疫情防控一线。消毒酒精、口罩、防护服、T恤,各种爱心物资从四方汇聚到屠甸。“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朗祺医药、富成化工等一批本地企业,捐出大量防疫物资;爵派尔、润龙针织等本地传统纺织企业将衣物送到战“疫”一线;全通驾校主动提供场地,驾校“变身”核酸采样点;15人组成的亚都抗疫突击队深入险区,连夜完成封控区围挡的加固工作。


  疫情之下,人与人之间不得不进行短暂的分隔,然而,似乎又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每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两名不愿意留下姓名的爱心人士丢下1000件防护服就跑;水蜜桃种植户送来了一万元爱心捐款;水果店老板捐出了最贵的水果……



  多轮全员核酸检测,很少听到屠甸老百姓的抱怨。“屠甸发布”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从最初“几点做核酸”的生硬,变成了后来“给小编加鸡腿”“镇政府辛苦了”的暖心。正是那么多普通的平凡人,竭尽所能,以患难与共的担当、守望相助的情怀,给予了身在其中的人更大信心,诠释着生命至上、上下同心的抗疫精神。


改革创新,细化基层治理体系


  大事面前,考验的是干部队伍,细化的是基层治理体系。44年前,桐乡人用智慧打通了水系,建起了一张防汛网;今朝,桐乡人用精细化管理打通“最后一米”,用智慧化解各种复杂情况,编织起一张防疫大网。


  “将病毒扩散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全镇上下思想空前统一,必须精准作战、落小落细!



  乡间水泥路绵延的“最美一米线”,是任何工作不搞花架子的踏实;每个核酸采样配备一名“点长”,现场布置和物资配备提前推演、现场任何事宜有人调度,小至充电宝、记号笔的配置全部考虑到位,这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信心和决心。


  环节在不断优化。为了让上门采集核酸工作变得更快,同时减轻“大白”负担,工作人员会率先核实情况拿出细化名单,挨家挨户提前沟通到位,完成所有前道工作后,以就近原则合理分配医务人员。


  “土办法”也在各显神通。为了让封控区群众安心转移,镇干部自愿承担起了照料饲养家禽的任务。为了帮助群众准确地配药,药名、地址、联系人后面还会细心地跟着一张药盒图片;为了落实运输车辆闭环管理,交接单制度作为“最安全的土办法”重出江湖。



  而今,随着全员阴性的消息不断传出、“三区”调整的尘埃落定,屠甸的防疫部署也随之调整,原先的51个卡口降至35个,人员排布也重新细化落实。除了继续守好门、管好人,企业复工复产正在紧锣密鼓,线上线下的招聘正在谋划;镇区基础设施改造、湖盐线拓宽、高速口提升等原有工作步伐不停。“我们随时准备着回归日常,也随时准备着突发情况。”屠甸镇主要负责人说。



  今天,我们再问一次,长山河精神是什么?或许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如果给这份精神赋形一次的话,或许就是遇到任何困境,个体与大局面对目标的共鸣共进。


记者|黄薇、庄菲菲、沈婷

摄影|陈云仙等

编辑|俞珂

责编|黄薇


最新动态:


桐乡,守好疫情防控“入口关”!

桐乡市在集中隔离点发现1例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

如何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各界人士开启“头脑风暴”

周末观察|拿出40年积累下的家底,桐乡“制造”如何变“智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