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桐乡故事⑲|走进张同盛宅

桐乡人都在看→ 桐乡发布 2022-11-09


编者按

  桐乡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生动奏响“风雅桐乡”十二乐章,绘就新时代人文桐乡全景图。


  为进一步丰富“风雅桐乡”内涵,以文学笔墨展现桐乡文化底蕴,即日起,桐乡市传媒中心联合桐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桐乡市作家协会推出“桐乡故事”人文专栏,向全市读者征集历史人物、地理风貌、特产风物、民俗风情等方面的“桐乡故事”。


  传播“桐乡声音”,讲好“桐乡故事”。期待这一个个风雅桐乡的好故事,能让更多人听见。


  本期,我们一起走进张同盛宅……


走进张同盛宅

唐新苗


  张同盛宅,位于乌镇南栅,以宅主张厚堂经营的商号得名,雕梁画栋,庭院深深。


△乌镇景区


  炎炎夏日,走进张同盛宅,丝丝凉意袭上心头。细细观望,宅内各处建筑,雕刻精细,大气典雅。白墙乌瓦,木门木窗,木头门槛,每一处都原汁原味,无不透出古朴气息。木雕与砖雕互相辉映,相得益彰。遥想当年,那些少爷少奶奶,穿绸挂缎,几多热闹,几多欢笑。而今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发酵为茶余饭后的故事。


  据载,清末光绪年间,商人张厚堂,凭借与上海洋行的关系,在乌镇开设商行,将本地产的蚕丝、烟叶、菊花等贩往上海,换取洋货日用品在乌镇销售。一时生意兴隆,积累了大笔财富,便购地建造了张同盛宅,几进几出的深宅大院,每进有数间楼房,沿街另有楼房、店面,院内有假山、花果。后又扩大经营规模,但疏于管理,营建豪宅后更是财力虚空,且儿子张耀铨败家,商行连年亏损,最终倒闭。倒闭后,楼房、店面抵债,盛极而衰的张同盛宅,仅存下堂楼和后进楼房,可谓“繁华落尽一场空”。


  张氏第四代子嗣张大伯,是守门人,亦是热情的导游。他生于斯长于斯,而我生于斯,十几岁时搬离于斯。他比我大十几岁,互不相识。几十年光景,青丝变白发,容颜已沧桑,怎能相识?但谈及我母亲,他不仅认识,还能指明曾住哪间。于是我俩打开了话匣,谁住这间,谁住那间,突然有种回到当年的恍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张同盛,在我看来不过是条弄堂,长三四十米,东西走向。西临常丰街,石库墙门走进,二层建筑,石板天井,天井正前是厅堂。穿过厅堂往东,走进弄堂,光线幽暗。中段另有厅堂,砖雕门楼,石板庭院,光线稍亮。东段贯联弄堂,似隧道,前方微光射入,一直向东走,渐渐放亮。弄堂外是操场,操场西北角连接一小,全称乌镇第一完小,现并入植材小学。操场没有围栏,随意出入。南栅居民到操场,或看电影,或放风筝,走张同盛,可避弯路,此时张同盛的功能是路。许是因为它是弄堂,抑或是路,直到今天,老乌镇人总是称它为张同盛,而不加宅字。


  我家住西段楼上。母亲在一小教书,西段楼上楼下、前楼后楼,住的全是一小老师。房间大小不一,我家三十多平米,四口人,两大两小,略感逼仄。三孩家庭房间稍大些。单身老师合住一间。上老下小的老师,三代同堂一间。画家刘雪樵、藏书家张森生、文史学者徐家堤等文人雅士,在一小教书时,也居张同盛。因陋就简,一日三餐均在一小食堂,像集体生活,又有独立空间,精致地过着穷日子,与想象中的张家奢靡,八竿子打不着,唯时间的纽带,擅自将我们牵连,让今天与昨天相联。


  如今,西段翻建后已失原貌,东段弄堂口封闭。中段保存完好,是游客一睹张同盛风采的精华。堪称乌镇一绝的砖雕门楼,历经烽火硝烟,依旧安然无恙。门楼上下五层,每一层的雕刻,意境深邃。精心镂刻的人物、花卉、珍禽、异兽,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顶端的草龙,虽霉迹斑驳,却威凛尚存。门楣上镌刻的“长宜子孙”四字,是宅主的美好祝福,一代代传留至今。


  面朝门楼的厅堂,其梁柱、门窗、楼梯、栏杆都作雕花。檐下可见禽鸟仙立,松木繁盛,皆吉祥之象。2001年开播的《橘子红了》,在此取景拍摄,绣楼前,幽深的过道上,主演周迅回眸凝望。可惜今已年久失修,几扇雕窗底部,不得不用木条撑住,窗板外层钉上木板,从厅堂内看,不仔细看不出,外边看,明显不修边幅,像绣花衣服上打满补丁,看着怪难过的。


  一茬茬人、一幕幕事,都已远去,唯独张同盛宅,沉淀为历史,留待你进去探寻。


  ○唐新苗 从桐乡市商务局退休,闲时喜读书写字。


投稿方式

  投稿请将文章发送至邮箱1322236299@qq.com(篇幅以1000字至2000字为宜)


编辑|李滢瑕

责编|黄薇


最新动态:


有信心、下决心、立恒心!抓好“三件大事”,桐乡奋力争先进位
+4!桐乡这些企业跻身省级名单
最新!桐乡各镇(街道)常态化核酸采样点汇总
超甜!48对新人在桐乡礼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