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生当农民,桐乡这片田充满希望!

桐乡人都在看→ 桐乡发布 2022-11-09


  2012年6月,学习会计专业的23岁濮院女孩刘惠婷大学毕业了。在学校里就拿过全国专业技术评比金奖的她,毕业后很多公司抢着要,但刘惠婷一一婉拒。她选择了回家种田,跟着父亲学习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的操作。这些活又累又苦,但她乐在其中,因为她认为,现代农民不仅要会种田,更需要知识和文化。对她来说,农村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大学毕业返乡10年来,刘惠婷不仅将市面上先进的高科技农机带回村里,还自己动手进行改造。耕田、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烘干等一系列耕种环节,如今都可以快速又高效地由机器完成。过去几个农耕好手要做一天的活,现在机械操作半天不到就可完成,省时又省心。


“农机专家”养成记


  “那时社里有个插秧师傅请假了,人手不够,我爸就叫刚毕业的我回来帮忙。一开始,只觉得开插秧机又晒又累,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0年。”回想起当初开插秧机的场景,刘惠婷记忆犹新。插秧机操作相对复杂,机器运行速度、载秧板的高度、秧苗摆放位置都有讲究,那时插秧机使用还并不普遍,且只有插秧和收割可以用机器来操作,其他如打药、施肥、放水等步骤仍需农户手工操作。“大多数农户宁可自己顶着烈日插秧,也不愿花钱‘请’机器来操作。”



  为了让更多乡亲们享受到农机的便利,刘惠婷从插秧机入手,学习农机的操作和修理。“‘农机你会用不算什么,会修才厉害。’这是我在省农业厅参加一场培训时,一位专家说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如今,油车桥村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里有各类农业机械75台(套),每一类农机从使用到维修,刘惠婷都已研究得透透的,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农机专家”。拖拉机、收割机维修需要电焊技术,她跟着父亲学,戴着面罩、顶着火花一点点尝试;无人机施农药需要略通计算机技术,财务管理专业的刘惠婷又捧起书本学写代码。“每一棵苗都凝聚着农民的心血,用机器如果不能为他们省心,还减少收成,那只会让农民们更不相信农机。”刘惠婷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些年来,刘惠婷每年除了4个月的农忙时节,其余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机器养护和与农户们的沟通交流上。这些农户大多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他们对机器始终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而刘惠婷要做的,就是要让这些老农民不仅能接受农机,还能主动提出需求,以便合作社不断改进现有农机,进行服务升级。



  目前,油车桥村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累计作业面积达6万多亩,除了服务周边镇(街道),农机手还前往海宁、练市等地开展农机服务。农机利用率高了,农户们的空闲时间也就多了,村里越来越多农户把田地交给农机,自己则去镇上工作,不仅提高了田地利用率,农户们的收入也上涨了不少,可谓一举多得。


和更多年轻人一起种田


  让刘惠婷感到更欣慰的是,在濮院镇相关政策扶持下,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她一样回到家乡。他们带着新技术、新思路开始种植经济作物、从事农业电商等。在合作社里,10个农机手有半数是年轻人,他们思维敏捷,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高,非常利于合作社开拓思路、拓展业务范围。



  扎根农业这些年来,刘惠婷面对的困难和阻力有不少。但她坦言,粮食作物利润空间小,销路单一,既然如此,那就从作物身上下功夫。“我想尝试小面积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同时将我们的作物品牌化。有了更高的收益,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一起踏踏实实种好这片田!”站在“希望”的田野上,刘惠婷信心满满。

编辑|李滢瑕

责编|施玉婷


最新动态:


打好收官战,勇夺全年红,为实干奋进的2022年划上圆满句号!
桐乡举行集中挂牌仪式
浙江首批!幸福,就在身边
喜迎二十大丨水乡突围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