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桐乡的老街,太有味道了

桐乡人都在看→ 桐乡发布 2022-11-09

开栏语

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桐乡。能唤醒乡愁记忆的,不只是熟悉的风景,更有那忘不掉的“家乡味”。我们推出“桐乡风物”栏目,聚焦桐乡独具特色的风物特产,带你寻找记忆里的“桐乡味道”。



从前的日色很慢,车、马、邮件都慢,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小镇百姓的琐碎生活都被挤进了闹哄哄的街巷,布店、粮油店、杂货铺、面馆、理发店……随着时代的变迁,街边的墙面斑驳成了“水墨画”,小小的手艺活传承了一代又一代,隐秘在角落的味道也越飘越远。


在迎来送往中,街成了老街,几百米的长度,浓缩了最本真的烟火味,定格了“速食生活”下的慢镜头,也容下了我们生活的滋味。



深秋时节,丝丝凉意唤醒慵懒的早晨,载着毛衣的电动三轮车来来往往,濮院这座毛衫之都正在快速苏醒。而在咏梅西路的知味鲜油墩店内,还延续着几十年来的慢节奏,张俞炯正和妻子不忙不乱地准备着当天的食材。每天10点开张,已是食客与店家间的默契。从张建伟到张俞炯,从永乐路到咏梅西路,一个小小的油墩在父子俩手中一传便是40多年。表皮酥脆,内里软糯,拥裹着汤汁的馅料鲜美,吃前稍稍捏瘪,一嘴下去,多重口感完美呈现,越嚼越有味。



张建伟把小小的“外来美食”油墩做成了自家招牌。如今,这份美味交到了儿子儿媳手上。“要把油墩做好,糯米的性子要摸熟,不同品种糯米的吃水量不同,随着气温变化,浸泡时间也要调整。粉好不好,直接影响口感。”制作油墩,没有一成不变的比例,只有应时而变的技艺,张俞炯自接手之日起便谨遵父亲的教导,“馅料必须新鲜,不额外添加一粒盐,靠着榨菜提起整个油墩的鲜味。”



外不能焦、内不能生、馅要有汁……再精确的食材比例,没有一手老道的炸制技术也是枉然。八年前,学习炸油墩时,那口父亲专门找铁匠打制的大铁锅也给张俞炯带来了不小的难题,为了让食客少些等待,一次得炸40颗左右,张俞炯常常顾此失彼,结果满锅“爆炸”,溅得油花直往胳膊上跑。张俞炯坦言学这门手艺真是下了大功夫。


如今,信息化时代也给张俞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每周二早上,他都要把新鲜炸制的400多个油墩发往嘉兴。这一颗非本土的“外来美食”能扎根濮院40多年,并越走越远,让张俞炯繁忙之余满是欣慰。


手艺人,守艺人,守得更多的是“牵肠挂肚” 的回忆和情怀。


小小的面团在一收一捏间,裹入馅料,撒上点睛之笔的白糖,压成饼坯,撒上芝麻,置入烧桶,不出几分钟,饼里梅菜干的香气便从炉子里窜了出来。在崇福镇崇德东路上的显东烧饼是不少人的心头好,更有人大老远赶来只为这一口香脆。



经高温烤制的饼体,融麦香、肉香、葱香、菜干香、芝麻香、糖油香于一体。趁热啖一口,表皮酥脆,馅料的鲜香充斥口腔,令人回味无穷。“葱油还是梅干菜?要不要加糖?要不要加油条?”来一个客户就得问一遍,做几个烧饼就得问几遍,“每一烧饼都是私人定制。”徐显东笑着说。



方方正正的烧饼切刀已磨成了“匕首”,结实的烧饼桶已烤坏了一个,时间留下的痕迹无不诉说着徐显东做烧饼的漫漫岁月。徐显东指了指不远处,“那边,我们摆摊都摆了10年,那时候孩子们一放学就准时报到,排队排老长了。”如今,他们搬进这家店铺也有22年了,他们看着当初那些围在烧饼摊前的孩子慢慢长大,又看着他们带着自家小孩等在烧饼炉前,或许在他心中除了岁月的蹉跎,更多的是被认可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我们那时候创业,也不需要啥本钱。”32年前,从父亲手中习得手艺的徐显东从缙云来到崇福,支起了烧饼摊。如今,他做的烧饼做出了口碑更做响了品牌。“光是一毛二一个的烧饼袋子一年就得花去1万多元。”从徐显东的寥寥几句话中,就能感受到他生意的红火。


如今在烧饼店内,家电公司赞助的烧饼纸袋悄然加入,房产广告等也被摆放在显眼处,显东烧饼这一池流量吸引来的不仅是食客,更有越来越多的商家。


能把烧饼做到冠名,能把烧饼店做成“广告位”的显东烧饼,为何俘获这么多的食客,有何过人之处?看似简简单单的烧饼,炉温、揉面、摘面、食材配比……每一个细节都会极大影响味道。“烧饼好不好吃,得看面发得好不好。”何止面团,面对滚烫的炉膛,迅速利落地贴上饼坯,恰到好处地取出烧饼,何尝不是一项技艺,应本地口感而调整面馅比例,丰富甜口,更是经久不衰的秘方。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便是手艺!


说起老太婆烧鸡,这是不少三代崇福人共同的味道。



1985年,单美英将第一锅烧鸡摆在春风桥的摊位前,一下子打响了招牌,如今拥有3家门店仍应接不暇。新鲜的整鸡在油中炸至金黄,再放到秘制卤汤中卤至入味,皮薄肉香,一口咬下去全是满足感。小小的店内,几十种卤味整齐排布,一呼一吸间,特有的卤香回荡在鼻腔与口腔之间,令人食欲大开。“我们当天卖的烧鸡在早上4点都还是活的。”单美英的儿子说,新鲜,是他们最大的秘方。



不远处的芝村老街上,有一家口耳相传的“和尚面馆”,没有店招,却常常等碗面得花上近1个小时。面店开在向临街农户租的住房内,门上“欢迎光临”四字依稀可辨。没有菜单,老食客都会径直走进后厨,“红烧大排面”“咸菜汪丁面”,喊一声而后转身出来,取下一只蓝花碗,倒一盏茶,坐等美味。红烧大排面中,敲打至松软的猪排分量十足,一口咬下,肉香四溢,没有一丝发柴发硬,仿佛每一丝肉质纤维都与汤汁完美相拥,搭配糖心荷包蛋和猪油香气,说不出的鲜美在舌尖绽放。“汪丁面”中,三只野生汪刺配以河虾、秘制咸菜,再添上几颗毛豆,鱼汤作基,鱼肉作辅,吃完后忍不住在汤底一撩再撩,直至将仅剩的咸菜与汤一同喝下,“鲜”!



老街独有的腔调仿佛是一份份专属回忆。在这里,爷爷的一盏热茶、摊边的一个烧饼、阿叔的一碗热汤面都能让你寻回记忆中的味道。当味蕾被激活,老街这张褪色的老相片开始被赋予新的生机。


但闻生活气息,且来老街走一走。


记者|沈惠娟

编辑|俞珂

责编|施玉婷


最新动态:


市区6座城市驿站,亮相!

请立即报备!桐乡发布紧急提醒

桐乡的这些智慧工厂,为何跑得快

桐乡牌毛衣,这样温暖全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