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蹲点日记丨24小时“在线”的“三毛医生”

桐乡人都在看→ 桐乡发布 2023-01-20

  “三毛医生,这两天我咳嗽得厉害,感觉人都要虚脱了……”“这两天有些拉肚子,想配点药吃。”“我阳康好多天了,怎么头还是有点晕?”1月4日早上8点刚过,位于城盛小区的东方红城东村社区卫生室内,前来就诊、配药的市民逐渐多了起来。


  该卫生室的社区医生钱伟华穿着防护衣,头戴口罩及防护面罩,仔细听着患者的诉求,并不时拿起听诊器或者血压仪为他们进行查体及问询。



  今年51岁的社区医生钱伟华是梧桐街道城东村人,从1998年以来,一直在村卫生室服务。而钱伟华的父亲当年也是村里的一名“赤脚医生”,20多年前钱伟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当起了村里的社区医生。由于服务对象多数都是附近村民,也都是钱伟华的左邻右舍,他们都亲切地唤他“三毛医生”。


  到上午9、10点钟时,诊室内已经有不少患者在排队等候,为了提高诊疗效率,一整个上午钱伟华都没有摘下口罩喝一口水,“水喝多了,上厕所的次数也会增多,那上午等候的患者可能就看不完了。”


  一直忙碌到中午,诊室内的患者才慢慢少了起来。中午11点40分,正在吃午饭的钱伟华接到了一个患者家属的求助电话。


  家住附近的沈老太太因为脑梗行动不便、长期卧床,当天早上家属发现老人家出现了发热的症状,怕是感染了新冠,希望“三毛医生”能去家里看看。


  潦草地吃完中饭,钱伟华带上体温计、血压仪和听诊器,匆匆忙忙赶往沈老太太家中。经过体温检查,发现老太太额温37.6℃,的确是发烧了,幸好精神状态还好。



  钱伟华嘱咐老太太的家属随他去卫生室配药,并再三嘱咐一定要密切注意老人家的身体情况和体温变化,一旦出现病情加重或者精神状态较差的情况,一定要及时送去上级医院就诊。


  回到卫生室没多久,下午的患者已经陆续上门,“三毛医生”的声音又在诊室内不时响起。


  来卫生室的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会有听觉障碍、反应慢等问题,钱伟华在与他们沟通时,常常需要提高嗓门重复好几遍,才能让患者明白自己的意思。但无论重复多少遍,钱伟华依然保持着耐心和好脾气。


  因此,村里的不少老年人都指定要他看病,哪怕去过上级医院了,也依然要来“三毛医生”这里再确认一下,把当天的就诊过程描述一遍,听听他的意见。



  “没问题的,这个配好的药你继续吃,其他不用再配了,回家好好休息就行。”钱伟华提高嗓门对着一个上门咨询的老年患者说道,老太太这才颤巍巍地站起来,跟着女儿回家了。


  一个接着一个患者,一下午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整天的时间,钱伟华接诊了100多名患者。“这几天,来就诊的高峰已经回落了,上个月下旬,我们卫生室一天的接诊量在300多人次,队伍都排到街对面了。”钱伟华介绍,针对这种情况,上面也派了增援的医生,及时保障了群众的就医需求。



  “我发烧了、四肢酸痛,是不是得了新冠?”“发烧了,我这个药能吃吗?”“卫生室有没有退烧药呀?”……下班回家后,钱伟华的手机也经常响起,电话里传来向“三毛医生”请教的各种诊疗咨询。哪怕是深夜十一点,手机也会突然响起,家里人对此也已见怪不怪,理解并支持这位社区基层医生的事业追求。


  争分夺秒,只为多看一个病人;24小时在线,回复着患者的咨询;上门就诊,解患者燃眉之急。据了解,目前像钱伟华这样24小时“在线”的基层医生,全市共有450人左右,他们分布在全市各个镇街的156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成为基层群众信任及依赖的“前哨堡垒”,也进一步缓解了疫情之下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


记者丨黄明珠

通讯员丨蒋峥艳、周学杰

编辑丨陈慧菊

责编丨施玉婷


最新动态:


三十而立|桐乡引擎,“燃”起来!

最新要求,事关桐乡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转化
@桐乡籍大学生,“学子码”专属福利到!
蹲点日记丨医护夫妻,“医”路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