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济,500年前的乌镇大咖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六十多年来,江苏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被经久传唱,国人皆耳熟能详。今天我们要说的桐乡人王济,是500年前盛开在广西横州的那朵美丽的“茉莉花”。
王济(1474—1540),字伯雨,号雨舟,晚更号白铁道人,祖籍泗州(今安徽泗县)。元末,六世祖道辅避兵乱至崇德,后定居乌镇。王济不仅是官二代、富三代、“社牛”,还是诗人、著名收藏家和戏曲家、书法家、慈善家等,他是那个时代乌镇的顶级大咖。
一
王济天资聪颖,自幼苦学嗜读。明弘治六年(1493),王济二十岁时以郡学生身份进入国子监就读,“弱冠,补郡学生,例补太学生”。但王济严重不适应科举考试,从弘治八年(1495)到正德十四年(1519),九次参加秋闱考试均以失利告终,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王济祖父王瑜广有资产,其父王英也以巨富出任苏州卫指挥,“弘治间例授苏州卫指挥使”。虽然王英望子成龙,但是王济压根就没有科考中举的命。王英恨铁不成钢,干脆托关系找到主管选拔官员的组织部长(即铨曹),为其谋到了一个别人不感兴趣的职位——横州判官(佐理地方长官的僚属)。
△张寰《广西横州别驾王君济行状》
此事在王济的好友刘麟《广西横州判官王君济墓志铭》和张寰《广西横州别驾王君济行状》中均有记载,“谒铨曹,授广西横州判官”。至于如何“谒”(请见),语焉不详。雍正《浙江通志》则毫不留情地捅破了窗户纸:“以赀为横州判官。”原来这个横州判官是王英花钱为王济捐来的。刘麟、张寰作为王济的铁杆好兄弟,把这事说得含糊其辞,情有可原。
尽管乌镇到横州万里之遥,且横州乃瘴乡恶土,瘴疠疾病多发,“横,岭南瘴疠地,去乡几八千里”,但王济还是欣然前往。他被科场失利打击得心灰意冷,忽然被告知要戴乌纱帽做官,哪里还计较是哪个地方的什么官职,心甘情愿地收拾好行李,带着书童和男仆走马上任了。
正德十六年(1521)初,王济从乌镇出发,风餐露宿,水路兼程,经过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横州。
二
王济正式上任判官,并代理知州职务,他和翘首期待的小吏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横州缺官的前因后果。原来前一任知州是黎磐,正德十四年(1519) 上任,因爱惜民力、崇尚儒学、教化民众而被百姓爱戴。可惜黎知州年迈体弱,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任职不久就告老还乡了。与他搭档的判官程鹏觉得孤掌难鸣,也辞职不干了。
王济上任后,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熟悉乡土习俗利弊,很快就摸清楚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中的弊端。比如人生病不求医问药而专信巫鬼,以致于延误病情而死,甚至家破人亡,“横人专信巫鬼,有一等称为鬼童……自称为某神,言人祸福……人有疾者,亦以此术祈祷,不即愈,至再至三至四至五不已,甚至破家者有之,不复更问药医。”
王济认为,要让横州社会治理走上正轨,必先正社会风气,移风易俗是关键。他便邀请当地德高望重者前来州衙开会,问计于民。百姓们见王济没有官架子,纷纷献计献策,畅所欲言。经过商议后革除了以前的弊病。凡是设立和施行的政策都是因“横地”制宜,衡以法理,“凡所设施,咸与横宜”,“皆当于理”。不久,横州社会风气大为好转,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户不闭,受其德政感化,盗贼也都金盆洗手,解“刀”归田,“盗亦潜弥”。
民以食为天。王济发现横州农民贪图安逸,种田法极少施肥,只是拔一次杂草,不愿多花功夫,每亩收获二石就已心满意足。同时,农田缺少水利设施,没有桔槔(一种半机械灌溉系统),灌溉靠掘水塘,完全靠天吃饭。王济便用家乡乌镇一带的农业生产知识教授当地农民,并手书小麦种收之法,并大力推广。“横人不知有桔槔……遇无水方往决灌,惟耨草一度而已。至六月皆已获,每一亩得谷二石者为上,此亦习于逸惰而不力耳……彼又不知种麦之法,余备写种收之法示之,各村墟间亦有人种矣”。大家见这位“代州长”整天在田间地头劳碌不停,无不感动,纷纷向他学习农业生产新技术,果然获利甚多,都对王济感恩戴德。
三
王济公务繁忙之余,遍访横州胜景,寄情于山水。古钵山又名“钵岭”,风景清雅,自古就是粤西名胜,“钵岭春游”乃横州古八景之一。王济登上古钵山,南望宝华山,满眼翠绿,不禁发出“诚一州之胜也”的感慨。清康熙年间广西桂林府通判、桐乡人汪森辑录的广西史料汇编《粤西文载》收录了王济的《游古钵山记》,其中写道:
州治北数里,有山名古钵,以形如覆钵,故名……其山视诸山颇秀拔,当入岭处有深涧淙淙不绝,石梁跨之。径路萦纡,松柏樟榕诸木,蓊郁可爱。路半有屋三楹,名半山亭,殷指挥贯重建,余为记于石。由半山转百余磴,有一坡,极平坦。复上数十磴,有大榕木夹道离立。过此即绝顶,神庙在焉。四顾远近诸山,若揖拱不暇者。
王济平易近人,喜欢同百姓打成一片,曾应邀参加乡村婚礼,对横州“对歌助兴”的婚娶风俗记录详细:女方家于当日邀请附近村落男女歌手十至四十人,在女方家门口等男方接人的轿子。新娘上轿前,歌手们已唱起婚娶歌,然后随轿而行,不停对歌,一路播撒欢笑。送新娘到男方家后,男方家拿出酒肉热情招待,歌手们边饮边歌,通宵达旦。“若僻远村落,则新妇徒行,歌者如附郭”,如同一场狂欢节。
四
王济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调查研究、亲历亲闻,并博览群书,撰写了一部记载明代横州风土民俗的著作:《君子堂日询手镜》。明万历《乌青镇志》:“采其风土物宜与域中异者,类为一编,曰《君子堂日询手镜》。”该书二卷,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涉猎广泛,涉及到明代横州的经济政治、人文社会、历史地理、民族风情、方言俗语、土司文化、趣闻轶事等多个方面,可谓是一部关于明代横州的微型“百科全书”,也是古代最成功的城市形象宣传手册。
△《君子堂日询手镜》
横州茉莉花栽培历史悠久,但有确切的文献记载始于王济撰写的横州风土民俗著作《君子堂日询手镜》。该书卷一记曰:“茉莉甚广,有以之编篱者,四时常花。又有似茉莉而大,瓣微尖,其香清绝过于茉莉,土人呼为狗牙。余病其卉佳而名不雅,故改为雪瓣,时渐有人以‘雪瓣’呼之矣。”
如今的横州早已是驰名中外的“中国茉莉之乡”,乃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和花茶加工基地,产量均占全国80%,占世界总量的60%,因此也享有“世界茉莉花都”的美誉。横州每两年举办一次“茉莉花节”。王济因茉莉花(更重要的是宦绩)名留横县乃至广西志书;横州茉莉花也因王济的史书记载而名播天下。
做了八个多月横州判官,王济因母亲年迈需赡养为由,请求告老还乡,“在官二百五十日”“以母老,疏乞终养”。因王济在横州判官任上,尽职履职,清正廉明,宦绩显著,所以深得民心。王济离开横州那天,阴风怒号,全城百姓挽留他,“横民倾城留之”。
△《横州志》
古往今来,横州百姓一直都在缅怀这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却美名远扬的好官。王济勤政爱民、两袖清风的事迹,被记入《广西通志》《粤西文载》《横州志》等志书的“名宦志”中。至今在广袤的横州大地上,正如“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一样,“凡有茉莉处,皆知王雨舟”,王济这朵美丽的“茉莉花”将永远绽放在横州人民心中,永不凋零!
编辑|沈惠娟
责编|宋佳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