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这群“追风少年”,创下世界之最!
开栏语
时间的书页不断掀开,发展的命题日新月异。站在这个节点回望,每一段克服困难、努力追光的日子,都将在你我的人生岁月里熠熠生辉。一光一人生,一生逐一梦。今天起,桐乡发布推出《追光》专栏,致敬每一位星夜兼程赶赴前方的桐乡“追光者”。
一身灰白拼接的工作服,穿梭于各类设备之间——时而低头观测材料形态,时而抬头研究电脑中的实验数据。一轮检测结束,赶回办公室,将工作服脱下随意搭在椅背上,摘下眼镜揉了揉太阳穴,定好手机闹钟,倚着椅背闭上眼睛小憩。
时针指向凌晨1点,一间间由落地玻璃围成的振石实验室里却是“一座难求”。
“这个项目,团队已经跟踪了快1年了,第一轮攻关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接下来还要对材料各项性能开展测试,然后根据情况再一一调整参数。”振石新材料研发团队负责人很是兴奋,如果产品研发量产成功,成本将会大幅度降低,产品竞争力也会大大增强。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队伍,还有个别称叫作“追风少年”。
昵称的由来,源于他们的攻坚对象——风力叶片拉挤板。
这些年,伴随着新能源风口,风力发电迎来了爆发式发展,嗅到市场的振石也开始探索新材料在风力领域的无限可能,寻找新质生产力。
全球首台超大容量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长达230米的陆上超大型风电叶片……这些创下行业之“最”的产品上都留下了这支“追风”团队奋斗的足迹。
但在风电叶片大型化趋势下,风机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太卷了,以前风电叶片长度1年内提升20米都可以用跨越来形容,但现在可能一觉醒来,叶片长度又增加了10米,所以想要持续领跑,我们只能不断地研发新技术,推出更多降本增效的新产品。”团队负责人向记者道出了在这条追求产业链极限的“追风”道路上的不易。
要将符合标准的材料真正运用于产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断测试和调整,便是团队面临的第一步。
玻璃纤维和碳纤维材料之间的合适比例是多少?研究团队一次次推翻打回之后重整旗鼓,最后才得出“黄金配比”。拉挤板的力学性能又是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达到极致?又是数千次实验,终于得出最佳效果参数。
“一次次重复的实验,就是将未知转化成已知的过程。尽管过程中有无数失败,但团队依然乐在其中。”负责人告诉记者,产品某项测试的实验记录间隔时间为1小时,成员们有时候记着记着一不小心写成了25点,“我们的工作从24点延续到25点,意味着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这支以实验室为家的年轻团队,平时也会“八卦”,也会“追星”,但“八卦”的是科研领域的新闻,追的“明星”是领域内的科学家。对于他们来说,最兴奋的无疑是看到自己研发的产品最终组装成一个个风电机组,被投运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广袤海洋、沙漠戈壁。
“追风少年”的“乘风破浪”,映射的正是振石“追风逐日”“上天入海”的魄力与勇气。
在振石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张毓强看来,要想在不确定中走向确定,必须坚持发展一刻不能停,目标一步不能松,时间一天不能等,机会一个不能放。
于是,我们看到,全球每3支风力叶片中,就有1支用到振石的产品;振石新材光伏边框全球首家首创,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航空集装箱获颁美国适航证并批量供货……在产业链上部署创新链,振石实现了风、光、电等领域的新突破,也让桐乡的新材料产业链向高阶迈进。
在创新上下怎么也不为过的功夫,刚刚结束的市第十五届党代会第三次会议指出,要抢占新赛道、夺取制高点。
对于振石来说,亦是如此。
△振石新材料产业园效果图
规划总面积近千亩的新材料产业园已拔地而起,欧洲风电基材生产基地也在加速筹建;风电用拉挤板、光伏边框、新能源电池盒盖、航空集装箱,不少“全球首创”的产品值得期待。
本文由桐乡发布出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记者|杨文婕
编辑|沈惠娟
责编|宋佳
最新动态:
推送及时收到 先关注后星标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桐乡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