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这家2平米的小店,开了几十年,很多人慕名而来!
栏目名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印记,回忆绵绵的老店,仿如岁月悠悠的沉淀。桐乡发布开设“时光里的老店”专栏,让我们打开光阴的匣子,到回忆里走一走。崇福,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
在镇区崇德中路上,就藏着不少能工巧匠。
今年62岁的留海民,是一名修表匠,几乎大半生都摸爬在钟表维修这个行当。一张桌子、一盏台灯,方寸之地,便是他的人生舞台。
他的故事,简单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坚守。
这大概就是,每个手艺人的宿命,留海民觉得。
(一)
留海民的老家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那里山多田少,为了讨生活,年少的留海民在跟哥哥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修钟表后,便独自出门闯荡。
1984年,22岁的留海民来到崇福,热闹的集市、良好的治安环境,让走南闯北多年的他,萌生了“定居”的念头。
“早上10点前,街上都是人,热闹得很!”留海民回忆道,就这样,他在崇德中路的邮局旁摆起了地摊,专修手表。
但,那个年代,留海民想要在崇福做修钟表生意,并不容易。
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关,便是,没人敢找外地人修手表。
为什么呢?
留海民说,在他来之前,有过其他外地来的修表匠,但修着修着便拿着手表跑路了。“名声就这样臭了。”
没人来修,怎么办呢?只能坚持。
“刚开始,连着几个礼拜,每天都只有2毛钱的入账,真的吃饭都不够。”回忆那段时光,留海民仍感慨万千,但他又觉得,那时候自己还没有成家,一个人辛苦点就辛苦点,总会熬过来的。
于是,靠着这股子信念,留海民坚持了整整2年,风雨无阻地在同一个位置摆摊修钟表。大家也终于开始相信,这个来自青田的外地人是真心诚意地在这里做生意。
于是,找他修钟表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崇德中路上,摆了十几年地摊后,留海民靠着积攒的几万块钱在春风桥西桥堍附近租下了一间店面,主营修表,附带着一些钟表的售卖。后来,房屋重新装修后,因房租上涨,留海民便买下了邮局旁的铁皮屋,一间不足2平米的小屋。
守着这间小店,留海民一直坚守到现在。
(二)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表匠算是一门比较光鲜的职业。在留海民所在的村子里,就有十几个人从事这门营生。
但随着手机的出现,手表开始“退潮”。裹挟其中的修表匠,也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境地。
“要么回去种田,要么继续修表。”留海民最终决定,再坚持一下。
好在,挨过了手机刚出来的那几年,人们又开始戴上了手表。
修钟表,除了要心细,更要心静。在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里,留海民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修表世界里,低着头,左手拿着一块表盘,右手平稳地捏着一把磨得发亮的镊子,小心翼翼地粘合着……
至今,修复了多少只钟表,留海民已经记不清了。但对于钟表的构造,他却如数家珍。
“一块全自动的机械手表有180多个零部件,结构极其复杂,每一个零部件都有不同的用处,要逐个了解它们的机械原理,才能修复好它们。”留海民说,他把每一次修复都当作一次解题的过程。
而在空闲时候,他也没有休息,而是拿着各式各样的表,拆了装装了拆,直至弄通所有零部件的结构和作用。“修表是一个非常精细的活儿,修表匠除了心细如发,更需要平心静气,若是手上的动作稍有闪失,就有可能损坏表芯原有的结构。”留海民说。
修一块手表少则三五分钟,长则需要好几天。为了保证手表不会再出问题,留海民通常不会立刻将手表返还给顾客,而是观察一阵子,确定没有问题,再通知客人取走。
对于修表,留海民也有自己的“小坚持”——就是不修电子表,“这种表,是修不好的。”他解释道。
(三)
因为常年伏案工作,留海民也落下了“职业病”——颈椎病和眼睛红肿。
“修表,眼睛特别重要。”说话间,留海民从右眼位置拿下了一块黑色的镜片,眼眶红红的,泛着红色的血丝,他打趣道:“为了这眼睛,可没少吃营养品。”
四十年来,靠着修表的手艺,留海民在异乡逐渐站稳了脚步。但对于修表这门营生,他的感情始终是复杂的。
四十年间,也偶有人上门求学,但留海民始终坚持不收徒弟。“我教他们就是害了他们!学了这门手艺,就把自己给困住了。”留海民说,不自由是因为要守店,365天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得守着客户上门。其次,修表是个服务行业,难免会受气。
留海民觉得,如果有其他出路,修表就从不在这个选择范围内。
采访的最后,留海民说;“我们村里十几个修表匠,现在就只剩两个人还在干这个行当,其中一个就是我。”语气听不出任何情绪。
而后,他又说道:“我现在就在等,等我眼睛看不清了,就不做了。”
本文由桐乡发布出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记者|孙溟苑摄影|孙一聪通讯员|李佳编辑|李滢瑕责编|宋佳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爱桐乡APP的“社区”版块,分享您的图文或短视频,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桐乡发布哦!
最新动态: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桐乡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