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集镇上的“老字号”
栏目名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印记,回忆绵绵的老店,仿如岁月悠悠的沉淀。桐乡发布开设“时光里的老店”专栏,让我们打开光阴的匣子,到回忆里走一走。沿着市区二环南路往西,向南拐入320国道,路的左侧便是凤鸣街道灵安集镇的一隅,一幢外墙赭色的建筑映入眼帘。
这是一爿老药店,门头写着“灵安医药商店”。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老老少少的灵安人都知道它。
如果从1956年算起,灵安医药商店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了。如今的灵安集镇上,当年供销社的所有商店、门市部早已消失,只有灵安医药商店还静静地伫立在安弄街上。
/
一
/
灵安医药商店门面不大,砖瓦结构,很普通,可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药店经营包括西药、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品等,所以店里还保存着许多老物件。
走进药店大门,左手边是用于放置药材的“百眼橱中药斗”,抽屉密密麻麻,整齐划一。还有各类处理中药必备的工具,碾槽、舂桶、戥子、切药刀等。
今年72岁的张柏强,是灵安医药商店的负责人。
说起这些“老朋友”,他如数家珍:“戥子就是一把小秤,专门用来称量药材,舂桶是用来捣药的,还有碾槽,现在基本用不到了,主要用来碾制药材。”一边说,张柏强还一边向记者演示着每个工具的使用方法。
柜台上,整齐地摞着一堆方子。“因为有的方子是病人从其他地方开的,或是从外地带回来的,配完药之后,我都会帮他们保存好,若是下次还有需要,可以及时找出来。”
话音刚落,张柏强转过身,不假思索地拉开一只抽屉,老练地抓一把药材。中药斗深咖啡色的油漆表面,被磨得光滑发亮,上面药材的标记很多已经不太清晰。可是哪只抽屉装有什么,张柏强都了然于心。
/
二
/
“柏强,帮我量量血压。”“柏强,你看看这个药有吗?”采访间隙,附近居民三三两两来到药店。从1978年来到灵安药店工作,张柏强至今没有离开过,真可谓“流水的店员,铁打的‘柏强’”。
1956年10月,灵安中新药合作商店成立;1958年10月,改称灵安公社医院中药配方部;1960年10月,又更名为灵安中西药商店,除总部外,下设钱林、徐家庙、龙王庙三个中西药门市部。
当时,药店虽说归灵安供销社管理,但具体业务,包括从县医药公司进货,到销售渠道的拓展,完全要靠自己,而且是自负盈亏。“你看,这是1983年灵安中西药商店的实际营业情况。”翻阅着张柏强的工作簿,记忆也随他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那是一段闹猛的时光,药店周边店铺林立、商贩云集,豆腐坊、肥料店、茶馆、理发店、面店、饭店、染坊、茧站……一坊挨着一坊,一店连着一店。
张柏强至今还清楚记得,刚进药店时,算上他总共6个人。因为有做过赤脚医生的经验,他很快熟悉了业务,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了药店的骨干。“后来,钱林、徐家庙、龙王庙门市部陆续注销撤并,灵安药店就只有这个总部了。”
1999年5月,药店改制,张柏强和其他两人一起出资承包。后来那两人撤资,张柏强就一人盘下了药店。“还是蛮有感情的,从年纪轻的时候一直做到现在,肯定放不下。”即便已经过了退休年龄,张柏强依然守着这爿药店。
/
三
/
每天早上六点,药店准时开门,静候有需要的居民。这个时间点,也成了张柏强和居民之间,无需多言的默契。
“以前,很多人都是出门干活或者上班路上经过药店,顺便把药买了,我们开药店的,总不能让顾客等着。”即便如今生意不似当年了,但这个开店时间始终没变。
“要配药,或者身体哪里不舒服,先来柏强这里问问,总觉得放心一点。”多年来,张柏强不仅是在经营一家药店,也在为居民带去心灵的慰藉。
在张柏强的工作簿上,除了药店经营情况,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记录各种常用药方、用药禁忌。在与顾客的一句句问候与嘱托中,几十年光阴倏忽而过。
店里中药斗上面的一幅字很是醒目,“文明经商 礼貌待客”,出自当时供销社的老会计之手。如今,虽然字迹斑驳、墨汁褪色,但却是这家老药店最好的“招牌”。
伴随着320国道扩建通车,安弄街变得愈加安静了。可当那声熟悉的“柏强”再次响起时,药店总有人会回应……
本文由桐乡发布出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记者|颜明芬通讯员|倪晓婷摄影 | 孙一聪
编辑|沈惠娟责编|宋佳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爱桐乡APP的“社区”版块,分享您的图文或短视频,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桐乡发布哦!
最新动态: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桐乡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