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彩票为什么让人欲罢不能?丨凤凰知道

2015-01-26 凤凰新闻客户端


【导语】昨天晚上9点30分,本应该开奖的“双色球”15011期却爽约了。晚9点54分,中彩网官方微博发表名为“紧急通知”的微博,称“由于销售数据通讯传输故障,导致本期双色球摇奖无法按时进行,待故障排除后再在公证员的监督下进行开奖”。


到了晚上11点40分,中彩网官方微博出乎意料地在网上公布了本期“双色球”的中奖号码,开出头奖5注。但彩民们却不买账了,纷纷质疑造假,并要求调查。



这已经不是中国彩票第一次陷入造假疑云了。从1987年正式恢复销售彩票,“造假”二字就从未消散,但中国彩民依旧不离不弃,甚至彩票还成为很多中国人最重要的投资渠道——对,没错,是投资——彩票的魔力在哪里,让人如此的欲罢不能?

辛亥革命时期,彩票是重要的筹资方式之一


中国最早带有彩票性质的活动始于民间,1880年前后,杭州刘学询在北京会试时发行“闱姓”,其规则是,将应试者每人的姓印在纸上,定价出售,由购买者填选中榜者的姓,发榜后,按猜中的多少依次获得头、二、三等彩。科举未废时,“闱姓”风行于广东。光绪初年还抽“闱姓”捐以助军饷。


中国最早正式发行的彩票,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发行的“湖北签捐票”。这种彩票始发行光绪27年(公元1901年),彩票上部图案为武备学堂,中下部以清朝常见的蛟龙出海戏珠图案为框,框内安排了彩票名称、彩票号码、每条售价等,以及英文的对照说明。在彩票背面,印有奏办湖北签捐彩票中彩银数开列表,其中写明:头彩一张,最高五万银元。在彩票下角和票边,盖有当时发行的官印。
据武汉藏家姜小平介绍,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为筹集清政府每年分摊给湖北的庚子赔款120万两白银,以及应付当时湖北高达90余万两的财政赤字,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清政府批准,在汉口创办了彩票。从光绪27年(1901年)至宣统3年(1911年)这10年间,这种彩票共发行近120次。彩票采用一张十联条,每张6元,每次发行约5万张。扣除成本及返还部分,实际收取彩票720万银元。
在辛亥革命时期,各种义卖很频繁,也有些通过购买彩票来支持革命的。《警务报告》记载,1912年初,沪军都督府发行一种大型彩票,彩票所筹集到的资金将用作军政府经费,头奖为2.5万元。



周恩来对彩票“恨之入骨”,曾说“一提彩票我就烦”


但当时的彩票管理不严、发行过滥,也曾给很多人造成并不美好的回忆,比如周恩来就对彩票“恨之入骨”。


据《凤凰周刊》2011年的报道,周恩来6岁那年(公元1904年),春节后随父母去走亲戚。父亲与一位亲戚,见街上有卖彩票的,两人凑份子花50文铜钱,买了一张汉口鼎隆钱庄发行的彩票。开奖时,意外中彩了,获得当时的天文数字奖金一万元现大洋。周家中大奖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来,亲朋上门祝贺,吃吃喝喝,所得的5000块大洋很快就花光了。


不久后,周家的家道开始中落。这次中彩,影响了周恩来以后的想法:“得彩票,完全是昙花一现,我小时看到这状况就想,为什么前后有这么大的变化,所以我最反对彩票了。”“彩票太坏了,助长人的侥幸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思想,一提彩票我就烦,所以现在我把彩票废了。”


有这种想法的不仅是周恩来,孙中山对彩票也是深恶痛绝。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明令全国禁止发行彩票。但是在他下台之后,到了民国7年,即1918年以后,各省督军发行各种以“善后”、“济实”、“慈善”为名的彩票,此业又遍布全国。


1933年5月,国民党中央政府发行了“航空公路建设奖券”,民间誉为“救国彩票”。同年,黄河中下游发生水灾,为筹集资金救济黄河灾民,当时国民党河北省政府责成天津全市各银号分期发售“黄河水灾救济奖券”。


民国后期,社会上还出现了“壮丁有奖义券”、“监狱公益券”等稀奇古怪的彩票。1949年后,“黄赌毒”作为旧社会的“洪水猛兽”遭到禁止,彩票也不例外,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销声匿迹。



彩票的回归:“偷生”的福彩和“超生”的体彩


1949年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都没有彩票的存在,直到上世纪80年代,民政部原部长崔乃夫成为了福利彩票的最早倡议者。当时的崔乃夫面临艰巨的任务:以1985年为例,全国有1.5亿安抚和救济对象,成灾人口3.16亿,残疾人口近5000万。而这一年,能用于社会福利方面的财政只有4亿元。


1984年,有海外华人给愁于找钱的崔乃夫出了三个点子:赛马、高级酒店增加附加税、搞彩票。最为可行的“搞彩票”在当时仍然十分敏感。


据《南方周末》报道,美籍华人刘国生开办的“乐利达公司”一直为国家体彩中心印制彩票,他曾回忆第一次与崔乃夫见面时,对方问他,大英百科全书对“彩票”的定义是什么?刘说:没查过,不知道。崔乃夫说:我查了,大英百科全书上说彩票是赌博的一种。


这是决策者们对彩票最大的疑虑,直至1987年,最高层为发行彩票亮了绿灯,最后的定调是:只限社会福利,仅批民政一家。


1987年7月27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最大的礼堂——工人文化宫,1949年以后的第一次摇奖仪式在这里举行。当时这张彩票有一个很长的名称,叫“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一位中国福彩界资深人士说,出国访问时,外国人不明白“为啥募捐还要有奖”,问到底是慈善组织还是博彩机构。“他们不懂,这是东方的智慧。”这个拗口的名字,1993年更名为“中国福利奖券”,1995年起定名为“中国福利彩票”。


与此同时,由于北京举办亚运会,1988年国务院批准国家体委发行“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集资奖券”,此后,体育部门又陆续获批发行民运会、城运会、农运会、东亚运动会奖券,但均属于“一事一批”。为了突破这种限制,国家体委从1990年到1993年开始积极争取彩票发行政策,据刘强生回忆,“开始时还受到民政部的打压,但是到了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形势急转直下。”1994年4月,中国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终于成立,两家并立的格局由此形成。


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4年,中国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累计销量已分别达到1万多亿元和7354亿元,筹集公益金量分别达到3100多亿元和2119亿元。



彩票为什么让人欲罢不能?


可以看出,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彩票都具有极强的诱惑性。这种诱惑来自于经济上——它可以让你一夜暴富,来自于心理上——它可以提供一种站上巅峰的成功快感,更来自于人性本身。


是人的何种本性让自己对这种诱惑欲罢不能呢?人的命运如果被彩票所决定,又会是什么样子?


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兹曾写过一篇小说《巴比伦的彩票》,预言过这个问题。


故事讲述在巴比伦有一个发行彩票的公司,起初就是抽签开彩领取奖金的模式,后来,为了增加热度,开始在中奖的彩票号码中加入“倒霉”彩票——如果抽中“倒霉”,就必须交一大笔罚款或者以坐牢抵消。有钱人开始一掷千金,享受恐怖与希望的变迁,穷人却因此暴动:他们也要平等地享受此等权力。于是,彩票变成免费和普遍发行的,“好彩”与“凶彩”变得难以预料:好彩票或者能把敌人投入监狱,或者能和美女共度一夜;倒霉的彩票则要肢体伤残,身败名裂。


渐渐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偶然性,彩票被拆分得越来越细微,彩票下达的指令变得越来越混乱,一个人今天可以是总督,第二天变成奴隶,第三天把自己的主人关进监狱。


博尔赫斯笔下的巴比伦人,就是有着赌徒的心态:不想用智力改造世界,也怠于捕捉社会运行的规律,他们相信命运的随机性,以及这种随机性面前人人是平等的。于是,人生大起大落,太刺激了。


彩票的魔力正在于此。但有些时候和有些地方,这种随机性在每个人面前并不平等,甚至是否是真的随机,也未可知。


这可能是史上最深井冰的官微了,不信你就关注一下。


点击页底“阅读原文”↓↓↓,移步凤凰新闻客户端,乐享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