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唱歌的老头凭啥得诺贝尔文学奖?看完觉得村上春树陪跑也正常

2016-10-14 凤凰读书 凤凰新闻客户端


2016诺奖的最后一个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于北京时间昨天晚上7点公布。今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美国艺术家鲍勃·迪伦,没错,就是那个唱歌红了几十年的的鲍勃·迪伦。诺贝尔授奖词是:“鲍勃·迪伦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



相对于鲍勃·迪伦,小伙伴们更加熟悉的,还是今年仍旧陪跑的村上春树。


一名唱歌的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着实让人意外,他究竟伟大在哪里?看了这篇文章,也许你就会明白。



已经75岁的摇滚传奇迪伦,在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10年后,获得了这项殊荣。在此之前,也许极大多数人仅仅把他的提名当作一个长期陪跑的“票友”。


但在民谣与摇滚歌手的另一面,诗人与作家的鲍勃·迪伦早已超越了音乐的界限。他这次摘得桂冠,给世界的意外可能仅次于1953年温斯顿·丘吉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次意外也带来了全世界的关注与热议,并且远不限于文学层面,而是一次关于逝去的年代、剧变中的世界与伴随迪伦这50多年创作生涯的一次大回顾。



鲍勃·迪伦 原名 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他的祖父母是犹太裔的移民,十九世纪末从立陶宛和乌克兰移民到美国。 


1959年迪伦开始在明尼苏达大学就读,并渐渐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大学第一年没读完,他就从学校退学。


1961年,一次意外的旅行中迪伦来到纽约,在一些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小俱乐部中的演出中,他逐渐脱颖而出,签订了第一份唱片合约,推出了名为《鲍勃·迪伦》的处女专辑。


迪伦于1963年发行第二张专辑《自由驰骋的鲍勃·迪伦》(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以演唱抗议歌曲而出名,他的代表性歌曲之一,即《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后的反战和民权运动中被反复传唱,而很多人也是透过在电影《阿甘正传》中琼·贝兹对这首歌的翻唱而认识迪伦。


作为一个唱片艺术家和表演者,迪伦的成就主要以他的演艺生涯为核心,但他最大的贡献被普遍认为是他的作词。从1961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响已超过50年。他的大多数著名作品都来自1960年代的反抗民谣,也被广泛认为是当时美国新兴的反叛文化的代言人,尽管他否认了这一点。他的部分早期作品成为了当时美国民权反战运动的圣歌,例如《答案在风中飘》(Blowin' in the Wind)和《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



Bob Dylan

歌中有什么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个人要经历多长的旅途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鸽子要飞跃几重大海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在沙滩上安眠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要多少炮火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能换来和平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那答案,我的朋友,飘零在风中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随风飘逝 


《Blowin’ in the Wind》是让Bob Dylan声名鹊起的第一首经典作品,它不仅宣告了一个更成熟的Bob Dylan的诞生,也让他在当时那个抗议歌曲歌手群落中,因为更为鲜明和大气的风格而脱颖而出。


在创作这首作品之前的Bob Dylan,虽然和纽约大多数民歌手一样,创作了大量的抗议歌曲,但更多还只是体现在就事论事的表面。而出现在当时《小字报》第六期封面的这首《Blowin’ in the Wind》,则才是他创作水准的一次升级。


歌曲虽然是当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越战争的产物,但却跳出了口号的创作模式,而将思考和反省这种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让抗议不仅仅只是抗议,而是以疑问句的形式,引发了所有歌迷的反思,比直接的抗议,显然后劲更足。


迪伦于1963年发行的第二张专辑《自由驰骋的鲍勃·迪伦》(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封面,背景为格林威治村。



mama take this badge from me 

妈妈,把徽章从我身上拿下吧 

i can't use it anymore 

我再也不能带它了 

it's getting dark too dark to see 

天黑了,黑的看不见了 

feels like i'm knockin' on heaven's door 

感觉我正敲着天堂之门 


敲啊敲 敲着天堂的门 

knock-knock-knockin' on heaven's door 

knock-knock-knockin' on heaven's door 

knock-knock-knockin' on heaven's door 

knock-knock-knockin' on heaven's door 


mama put my guns in the ground 

妈妈把我的枪放在地上 

i can't shoot them anymore 

我再也不能用它射击了 

that cold black cloud is comin' down 

浓黑的乌云成片压来 

feels like i'm knockin' on heaven's door 

感觉我正敲着天堂之门 

歌名是出自旧约的圣经的列王篇:"以色列众人听见耶罗波安回来了,就打发人去请他到会众面前,立他作以色列众人的王。除了犹大支派以外,没有顺从大卫家的。

罗波安来到耶路撒冷,招聚犹大全家和便雅悯支派的人共十八万,都是挑选的战士,要与以色列家争战,好将国夺回,再归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

"耶和华如此说,你们不可上去与你们的弟兄以色列人争战。各归各家去吧。因为这事出于我。众人就听从耶和华的话,遵着耶和华的命回去了......"

"耶和华说,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 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你不可无故杀戮,否则即使你的剑也敲不开天堂之门."另有德国同名电影。


《Knockin' on Heaven's Door》选自Bob Dylan在1974年发行的双唱片专辑《Before the Flood》,不仅是Bob Dylan上世纪七十年代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也是他被翻唱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2004年,《Knockin' on Heaven 's Door》在Billboard Hot 100单曲榜上名列十二。同年,音乐产业和新闻界的代表投票选这首歌名列滚石杂志“史上最佳500首歌曲”的第190名。


《Knockin' on Heaven's Door》同样是一首用真实的故事表达寓意的Bob Dylan式作品。故事来源于一个名叫Pat Garrett的人,因为村官的许诺,因此告发自己的好友——当时美国的一位“侠盗”Billy the Kid,并因此得到警长职位的真实事件。以中文的描述,就是一典型卖友求荣的故事。而Bob Dylan的这首歌曲,就是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主角的自我谴责和悔恨,不仅传神的再现一段历史,更是一首优秀的心理分析长诗。


由于歌词中出现了Shoot等词汇,而文字的意思也隐约包含着战争的内容,因此这首歌也被认为是反战的杰出作品。但实际上,这首歌主要的寓意还在于忏悔,而这种作品可以解读出多重寓意的特点,似乎也是Bob Dylan创作的一贯特色。

22岁的鲍勃·迪伦演出时的情形(摄于1963年)




Bob Dylan

伟大在哪儿?by 梁文道 & 开卷八分钟



很多人都晓得Bob Dylan大概是唯一一个被提名过几次,是几次诺贝尔文学奖的流行歌手,或者是摇滚歌手、民谣歌手什么也好,这是因为他的歌词写的就像诗一样,而且是很好很好的诗。事实上他也真的也诗,而且出版过诗,他也画画,举行过画展,是个很全能的艺术家。所以大家早就知道他的文字功力是相当好的,但在几年前,他出版他自己的自传,就是这本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像一块滚石》,这是中文翻译的名字,原文就叫Chronicles,“年谱”或者是“纪年表”。在这样一个传记里面,大家才见识了他果然真的很会写。于是这本书出来之后,就在像《经济学人》、《卫报》、《纽约时报》这些,不止是打上它们的畅销书榜,而且还是打上了它们年度十大好书的榜里面,大家都很佩服Bob Dylan的写作能力跟他的思辨,跟他的思考。



1966年5月,鲍勃·迪伦在巴黎乔治五世酒店接受媒体采访


那么在这样一本书里面,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大家需要注意,就是Bob Dylan因为他的英文是一种很特别的英文,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其实翻译起来是有点难的,所以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好像有点东西掉了,并不是说翻译不好,其实我觉得这本书的翻译者已经很用心,虽然难免有些小错误,比如说像Das Kapital,其实就是资本论,他们译成了首都。我们今天的马克思教育有待改善,资本论原来的德文大家都不认得了。


然后而且我不太喜欢把Chronicles这个“年谱”或者“纪年”译成“像一块滚石”,当然像一块滚石一般读者或者在市场上会更容易接受,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其实就是有趣的地方是,Bob Dylan写这个自传,写这个回忆录,如果叫“年谱”的话或者“纪年”的话,你会以为它应该是有点按年的顺序的记述,但其实它不是,它采取的结构是很特别的结构,它有时会跳来跳去,它选择的叙事方式有时候甚至可以称得上很意识流的方式。


但是无论如何,大家就算在这本我觉得还不算完美的中文版里面,也能够看到很多东西。比方说他描述自己当年刚刚出道的情景,那些故事你如果对他这个人感兴趣,对音乐文化史感兴趣,你去看,但如果你不感兴趣的话,你也可以看看他讲的一些什么呢?例如说他说,“每个和我同代出生的人,”就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是新旧两个世界的一部分,为什么呢?因为像希特勒、丘吉尔、墨索里尼、斯大林、罗斯福,这些后无来者的人物,他们都只依靠自己的决心,为了更好或者更坏,每个人准备好单干、单独行动,对他人的赞许无动于衷,对财富或爱情无动于衷,他们掌控人类的命运,把世界碾成一堆碎石。能够跟他们相比的是什么人呢,就是过去像成吉思汗,像凯撒,像亚历山大,像查理曼大帝还有拿破仑这种人。这种人以一个个人的力量想要征服世界,改变世界的人,是属于旧时代的人。而新时代不是这样了,在二战前后,”他认为这就是一个分水岭,“今天我们的世界是不可能再出现这种人物的世界,那是更好还是更坏我们不知道。”


然后他就提到尤其是美国。“美国在改变,我有种命中注定的感觉,我正驾驭这些改变,纽约和其他地方一样,我的意识也在改变而且扩展,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如果我想创作民谣,我需要某种新的格式,某种不会被消耗掉的哲学认同,它不需要用很多话来描述,因为它正在开始发生。”Time is changing。


1973年,鲍勃·迪伦不仅在电影《比利小子》中出演了角色,并为 该片演唱了著名主题曲《敲响天堂的大门》


然后呢,后来他就说道,怎么样用民谣去掌握这种时代之间的大的变化的感觉,怎么样在这个变化里面把握到那些很微妙的性质,然后用自己的声音把它唱出来,这是我们过去几天介绍Bob Dylan有关的书,跟现在看他的传记的时候,一个很重要一点,就是他之所以那么重要、那么伟大,是因为他唱歌不是所谓的反映时代,而且是要掌握一些时代里面很细节的,大家还没感觉到的东西。于是他唱出来了,预先地描画了未来的可能走向,于是当时候到的时候,大家会觉得你看他说得太准了,他真是唱出这个时代,其实他真的是唱出时代,而不是在反映时代。


这里面他就提到,就像我们昨天所说的,他不喜欢一般的抗议歌曲,因为他说它们很难避免说教和流于平面。于是他就认为他要是写这种抗议歌曲,他一定要写一些不一样的角度,比如说很有名的抗议歌曲《Joe Hill》,这是一个美国工人运动里面的英雄,被冤枉地处了死刑,大家都要歌颂他,而且他还是个诗人。但是在这里面他就说道,如果让他来写的话他要怎么写,写一个坟墓里面的男人的心声,一首来自地下世界的歌,就是这个Hill已经死了,埋在坟墓底下,他为了不让某个女人受辱而必须付出生命,因为他不能够说出真相。所以你看这很奇怪,一般大家都会觉得Joe Hill就是一个很政治的人物,一个英雄,一个烈士,但Bob Dylan要写出他的另一面,他是为了一个女人,他不能够说出他自己的故事,这都是很奇怪的一种选择,对不对。



鲍勃·迪伦和琼·贝兹堪称民谣界的“帝与后”,他们曾经的恋情也为民谣歌迷所津津乐道


但是反过来,他也不喜欢当时这些民谣抗议歌手讨厌的流行音乐,为什么呢?他说这些流行音乐“并没有真正体现这个时代双重的性格,它们这些每分钟45转的唱片做不到这些,我为出唱片而痛苦挣扎,我不会想出单曲唱片45转的,我的曲目里面没有一首是给商业电台的,我唱的是什么呢?”他说,“堕落的走私酒商,淹死亲生孩子的母亲,只开了5英里的凯迪拉克,洪水、工会大厅的火灾,河底的黑暗和尸体,我歌里面的这些题材可不适合电台。我唱的民谣绝不轻松,它们并不友好,也并不会成熟得过度甜美。”这就是他想要唱的歌,然后他就说道,他说不出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写歌,“要定义我感受世界的方式,除了我唱的民谣歌词之外,我找不到任何与之相比或者接近它一半的事物了,有时候你听见一首歌,你的思想会跳出来,因为你看见了和你思考问题方式相一致的模式,我从来不用好或坏来评价一首歌,只有不同种类的好歌。”


所以说,怎么样用歌曲去掌握这个时代,所以Bob Dylan接下来就描述他怎么样寻找他恰当的语言,去把这些看不见的境界,或者隐形的世界,把它现形。




说到语言这一点,我们就知道Bob Dylan是很有文采的一个人,他应该也读书很多的人,这里面他就说到了他原来有一段时间住在纽约的时候,是特别热衷于书籍,他看一大堆书,在这里面你看下去就能发现他看的书真的实在不少。他就说到,因为过去的歌曲因为受制于唱片的格式,黑胶唱片的格式,所以总是很短,过去的流行歌曲通常是三分多钟左右,但是从Bob Dylan开始,六分钟的要正反两面听才听得完的单曲唱片才真正的出现。他就说,“我已经让自己打破思考短歌的习惯,而开始阅读越来越长的诗,看看我能不能够在读这些长诗的时候记住些什么,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这很厉害。


除了读诗之外,读文学作品这些我觉得作为一个好的歌手,去读这些我觉得都不奇怪。比较特别的是什么?他说“我不能准确用文字表达我的追求,但我开始从原则上搜索它,就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里面搜索。”他在里面搜索什么呢?他看一些19世纪中期的报纸的萎缩胶卷,试图了解那时候的日常生活,“我对当时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比对当时发生的事情更感兴趣,读这些报纸并不觉得他们描述的是另一个世界,只是比现在世界更有急迫感。”当时那些人里面发生了什么事呢?发生了各种比如说反敬酒、敬酒、赌博、反赌博、上升的犯罪率、童工问题,然后一大堆的谋杀案,集体的暴动,而且这双方对立的人用的都是同一个上帝,引用同一部圣经、法律和文学经典。那个年代太古怪了,而且用来描述那个年代的语言也太有趣了,你看到这个片断会不会想起来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的《老美国志异》?那些过去美国曾经流行过、流传过,后来被录成唱片的美国民谣,它描述的美国难道不就是这样的一个美国吗?这样的美国是今天我们很多中国读者,比如说当我们在读林达或者是在读刘瑜的时候,我们未必读得到,那是一个很草根的,那是一个不会那么光辉灿烂,没有那么干净明亮,是充满了黑暗、疯狂、滑稽、搞笑的一个很地下,但是很真实的美国,但是在这个流行音乐民谣里面,它是能够复活出来。


然后Bob Dylan原来还真的下过苦功去看回那个年代的报纸,要找回那种感觉,然后在这本书里面,他又提到了很多他自己对60年代的看法,这个年代总跟他的形象捆绑在一起,但是他说:“那些日子里发生的事情,所有那些文化上的胡言乱语,都令我的灵魂备受困扰,让我觉得恶心,比如说民权和政治领袖被枪杀,街上叠起了重重障垒,政府进行镇压,学生激进分子游行示威者与警察和军队发生冲突,反对派公社等等,沙皇扯淡吵吵嚷嚷,无拘无束的性爱,反金钱制度的运动,这就是全部。我决定我让我自己涉足其中任何一件事。”


1967年1月14日,2.5万名嬉皮士聚集在旧金山金门公园内第一次集体亮相


他讲到后来他是一个有家的男人,不想出现在那幅集体的图景之中,而且他强调,他要用不同的眼光看每一样事物,就算报纸上有些骇人听闻的新闻,比如说肯尼迪被枪杀,马丁路德金被枪杀,“我不是把他们看成被枪杀的政治领袖、运动领袖,而是更多的想到他们的家庭失去了父亲,将会遭遇什么样的创伤。”他想的是这样的事,他真的不想跟那个年代捆绑起来。但是他说有一回他在音乐会上面,开场的人物主持人介绍他出场,他说拿去吧大家,他是属于你们的,他就讲道,“这是听起来多么疯狂,据我所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不属于任何人,我有妻子儿女,我爱他们胜过这世界上其他一切,我竭力为他们奉献,最烦的是媒体总拿我当话筒,发言人,甚至是一代人的良心,这太可笑了。我所做的就是唱歌,这些歌直截了当,据说我替一整代人发出了声音,但我和这代人基本没什么相似之处,更谈不上了解他们。”


然后他又提到他的好朋友当时录过一首歌,那首歌就是讲Bob Dylan,要求他跟上时代,出来接受挑战,做群众的领袖。然后后来他又看到有一篇文章也是到处流传,叫做“代言人”,否认他是代言人,讲的还是他,就是说到大家怎么样期望他出来做领袖,怎么样期望他出来继续做好一个政治抗议歌手,带领社会运动、民主改革等等,但是他拒绝这一切。同时他对名气都很反感,比如说他说到,他当时住在某地,他说“我如果出现在院子里面,一辆汽车可能随时奔驰而来,有人从乘客上的座位上跳下来,冲我指指点点,然后走开。”然后坐在餐厅吃饭,有人会问这个收钱的人说,那是不是就是他,然后大家说那就是他,整个餐厅就围绕了起来,让他觉得烦不胜烦。但这本书不止谈这些,里面比如说谈话后来他跟传奇的音乐监制怎么样合作,可能是过去20年他最好的专辑《Oh Mercy》,都非常好看,如果你对音乐很感兴趣的话,你读这本书,你能够看到Bob Dylan眼中的很多音乐人的神奇的、好玩的一些评语。




来源:凤凰读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