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智慧讲堂》对话王蒙:一生践行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展现自己软实力最好的名片。中国悠久的历史更赋予了我们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所凝结的智慧结晶,是国家和民族最闪耀的光辉。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22rtyb5a&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底蕴将如何再一次焕发出强大的自信力?近日,前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作家王蒙,做客由沱牌舍得酒业与凤凰网联合打造的时代人物高端访谈、思想派强IP《舍得智慧讲堂》,讲述他八十余年的写作生涯和一生践行的文化自信。
王蒙,有着极具传奇的人生。从11岁就成为北平地下党的联络员,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到此后从事文学创作,成为知名作家、文化部长,八十余年笔耕不辍,用一生挥洒“生命不息,写作不止”的创作激情。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王蒙始终保持着一个文化人光明的底色,用人生的自信谱写文学与文化的自信。
19岁时,他已开始在文学创作上崭露头角,文革后又引领文坛二十余年,八十岁时还出版了《八十自述》。在他看来,写作是为了“挽留时间”。王蒙的童年、少年、青年所经历的所有事情都令他感到兴奋。见证旧政府被推翻,新中国建立,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赶上这样的历史变革。因此,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为了让自己不变得平庸;王蒙选择通过文学挽留那段特殊的岁月。
有评论说,王蒙是中国任职的文化部长中写作最好的,同时又是作家中最懂政治的。是历史的因素让王蒙较早地接触到革命和革命文化,11岁时成为学校中与中共地下党员联系的风云人物,并在高年级同学的带动下,接触到了革命文学与政治生活,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创作与任职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正是曾经有过如此精彩的取舍经历,才让其文学作品厚重且丰满。
王蒙曾说:写作让自己与生活扯平了。对他而言,写作带来过辉煌,也同时带来了不少挫折。但他并没有耿耿于怀,用一句调侃来表述“写作,是在给自己的未来找一个方向。”他明白这些是正常的事物发展规律,需要靠个人去领悟。
在1956年完成《组织部里来了个年轻人》之后,有长达22年的时间,王蒙被打入了另册(另册:置于不重要的地方)。经历了那段岁月,他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是国家或是民族,都需要建立起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逆境中得到鼓舞,才能在走出逆境之后,赢得掌声,这是选择,更是智慧。
人生的起伏为王蒙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王蒙还有着诸多关于文化自信的理解与感悟。一个作家如何坚持自己的写作方向?一个曾经的文化官员又如何向国家高层建言文化自信?
舍百斤好酒,得二斤精华,敬请关注《舍得智慧讲堂》第二十五期,聆听王蒙的文化自信之道。
来源 | 凤凰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