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锋 | 侯虹斌:我知道年轻人为什么会衰老和庸俗
也许,国学是最时髦的,儒学是最时髦的,权力是通杀一切的,考公务员是最实际的,拼爹才是最有出路的。
…………………………
《我知道年轻人为什么会衰老和庸俗》
文/侯虹斌
我有个亲戚在安徽,记得前几年她的女儿读高三的时候,高考比一本分数线差了几分,特别可惜。他们一家决定让这个女孩重读。重读,就不在原来的县城中学了,去了邻县一家特别有名的高三复读班。
但那里又没有住校的条件。所以,这位亲戚就辞职跟去县城陪读,照顾女儿了。母女俩在紧邻着学校的小区里租了房子,她每天给女儿做饭。
这位亲戚也很想趁女儿上课时去打个半天的短工,帮补一下。但周围的几个小区,全都是跟她一样的陪读母亲,给谁打工呢?只好闲着等女儿下课了。女儿原来的毕业班上有一半以上的都来这里复读了,还有许多邻近地区慕名而来的。有的已经复读了好多年了;还听说,其中有一个,儿子复读了八年,才考上一本。
我很纳闷,追问:为什么一直要考大学?为什么要复读这么多年?为什么非得要父母辞职陪读?因为在我的经验里,多年前我考大学的时候,极少人复读,考上什么学校就读什么学校,实在考不上就去打工,有什么难呢?
亲戚没法跟我解释清楚。
在很长时间之后,我才慢慢地能够解答了我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他们要一直考、一直考大学,而且学校还必须不太差,是因为不这样的话,他们就得回去当农民,也不可能找到工作;我在广东,广东的年轻人打工容易些,家里也能资助;但他们打工的机会少,出远门打工成本太大;安徽及许多地方的考分都相当高、竞争相当激烈,要把每一分钟都用来学习,要增加竞争力,就需要有专人为其服务……
简而言之,尽管我当年的生活条件不比这位亲戚的明显好多少,但当年,我以及我同龄的学生们,是有选择权的;而现在的他们,几乎没有。
昨天看到了朋友圈里转发了一篇媒体的报道《“高考神话”毛坦厂中学:陪读家长近万》,里面的一些平淡的描述让我难以平静。
这所学校,有一万多名考生,一万多名家长。“学生的作息时间就是家长的时钟,每天都按部就地提供好后勤服务。”他们每天从早上5点起床给孩子准备早饭,到孩子12点左右睡觉才能休息。
报道还说:“这个偏居山区的古镇因为高考而生机焕发。据介绍,‘高考经济’对当地的经济贡献约占到九成,涉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我知道这是真的。我忘了说明,我这位亲戚的女儿复读的就是毛坦厂中学。
现在经常可以看到贴着成功名流名字的心灵鸡汤,大意就是,年轻人啊,不要那么实际,要敢于追逐自己的梦想,不要浪费自己的青春,大学不是职业学校,不要老想着找工作……我的成功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再具体一点的,还会拿西方国家的高校来比较,说他们的青年比较有创新精神,他们不会一毕业就想着买房,他们会多去旅游多去长见识,所以他们最终的竞争力比我们的强……
对这些鸡汤,或许可以简直地斥一句:你装什么外宾?!然而,想想又不尽然。没错,这些鸡汤说的是普遍的真理,要追逐梦想,要放飞心灵,不要为房子等外物所役,多么正确啊;然而,在这片土地上不合时宜。甚至,在如今全世界都失业率高企经济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只要你不是天纵英才或者富二代,你就不配有梦想。因为我们没有选择权。
据我所知,在我的这个城市里,十年前一毕业就买了房子的人,一套一百多平米的新房子是三十万;而几年后,附近的房子价格已近三百万,还是二手房。听说过太多因为买房早几年晚几年人生际遇发生巨大裂变的故事了:没有梦想、收入普通的已经几套房在手,有梦想的人辛辛苦苦创业赚了几百万还买不起一套房。
如果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不去赶紧想如何找工作、如何尽快地供房(除了极穷和极富的无需考虑之外)以减少这种噩梦一般的差距,还做自己的天才白日梦,那才叫不靠谱。
你现在觉得这个世界残酷了么?不要紧的,以后你会看到这个世界变得更残酷。
前不久,看到一则娱乐新闻,说华谊老板王中军8岁的儿子威廉弟弟,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展现了他良好的英语能力,有观众惊呼“目测是专业八级”。这个男孩读的是北京一所国际语言学校。要进这所学校有什么条件?
首先,是“拼身份”,因为它要求必须是非中国籍学生,即你就算不是外国籍友人,也必须是持港澳台身份或者是拿国外绿卡的;其次,“拼速度和运气”;再次,拼能力,如入读四年级时须写作文、考电脑以及面试,都是全英文,还要有数学、科学课的英语基础;最后,拼“拼经济”,如四年级就是186500元/年的学费(不含校车费用)。
这就是贵族学校。我想说,现代社会里,真的很少很少穷得只剩下钱的人了,他们不仅有钱,还有无所不能的办事能力;不仅能随心所欲,人家还非常非常注重教育。
每个人都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作出了最优选择;有条件的就充分利用条件;没有条件的,就华山一条路,一年接一年、一年接一年地参加高考。
有一次饭桌上一位年长的成功人士说,他就看不惯现在年青人那么实际,他要是有儿子的话,那就让他去边远地区支教三年,或者派他去最艰苦的地方磨励三年,这样才能成才。我不客气地反驳说:“这是有钱人才能想到的教育方式,你让他去支教三年,回来就让他接管一个家族企业,他怕什么?我们穷人浪费了这三年,中间难道喝西北风吗?没有好的职业履历,回来后怎么找工作?”
其实这才是可怕的地方。有钱人读最好的学校,受最好的教育还不够;他不仅不在乎钱,还不在乎时间;而且,还能像打街机一样随时进入挑战模式,以期升跃更高的级别——哪怕有天有钱人热衷把孩子送到非洲去接受锻炼我也不奇怪——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以后,是不是很自然就比穷人的孩子聪明、能干、有见识、有能力、甚至有爱心?
不仅比关系、比资源、比金钱,富人比穷人强无数倍;就算比能力,富人也比穷人强很多倍。阶级固化会越来越严重,像一块生铁一样密不透风,毫无漏网之鱼。
还记得十来年前,那时的网络方兴未艾,许多小创业者兴高采烈地嚷嚷着“三十五岁退休”,那时,社会上最流行的是小资,白领向往的西方生活方式是最时髦的,大家都相信可以通过名校好专业改变命运、改变未来、改变世界,信心满满。十多年后,大家知道了,国学是最时髦的,儒学是最时髦的,权力是通杀一切的,考公务员是最实际的,拼爹才是最有出路的。
我作为时代变迁的亲历者,我太清楚年轻人的提前衰老和无可辩驳的庸俗化是怎么来的。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城市居民与农民的收入差别达1.8倍,到2004年,城乡收入差别扩大到3.2倍,而到了2007年,即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差距还是扩大到了3.33倍。
这还是户籍人口,还有上层的灰色收入、大量城市居民的隐性福利未算入,下层的极端贫困人口未能统计,真实数据只会差距更大。而同为城市居民,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也在越拉越大。
2013年的基尼系数公布的是0.473,逼近贫富差距悬殊的线。而实际上,我们对公权力很多的约束都没有形成制度框架,中国已经形成三大既得利益集团,灰色权力、灰色资本、灰色暴利泛滥。许多学者对对基尼数字的看法有不同,据新华网2月24日的报道:“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2014中国财富管理高峰论坛’上发布报告,报告指出:2013年资产前10%的中国家庭占有60.6%的资产,同2011年相比下降了3.3%,基尼系数由0.761下降到0.717。”只能说是触目惊心。
在各种资源高度垄断的情况下,巨人与侏儒是难以竞争的。我还不提在录取时,增加了许多诸如户籍之类的限制的——那基本是为较低社会层级的人而设的,富裕者或有能力总是能通过正当或不正当的途径越过限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增加面试、加分、自主招聘——纯粹的高分穷人还能拼了命去考,但若要增加了钢琴、才艺表演、谈吐长相之类的权重,他们就彻底没戏了。所做的这些设置,都是为了进一步把较低阶层者和穷二代过滤出去、避免他们分享到社会进步的成果。
巨人打侏儒,还要开外挂,这个赛怎么比?
我担心的是,现在大家至少还相信考试,相信读书改变命运;但随着这种分野越来越厉害,普通学生越来越无力与高富帅们竞争,越来越找不到工作,上升空间越来越无望,是不是最后,大家都不再信任高考,不再信任教育,甚至不再信任毛坦厂中学?
【作者简介】
侯虹斌,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历史小说作者,媒体从业者。
……………………………………
【编辑按】
侯虹斌女士的文章激起不小波澜。阶层流动性,确实是当下绕不开的话题。《大家》作者们延续侯女士的话题,亦有不少话说。
@李小飞:
几千年来的人类历史一直如此,除了少数时间地点的例外(比如美国西部和中国东北的开荒时代),而这少数例外的公平,又是弱肉强食的在拼人本身的素质,而人的强弱贤愚,本来就是生来就不公平的。
说到底,不公平,是人类存在的原罪,能尽力改善,却永远不能改变。
@侯虹斌:
李小飞老师的意思是,如果一件事是古已有之,就不能写文章么?不公平是人类的存在,不能改变,所以就不能写与之有关的文章么?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苏更生:
侯虹斌老师的文章,我觉得有几个问题:
1.文中第一个观点是当代年轻人没出路,论据是当年自己那辈人考的上就读考不上就打工。可没有数据支撑她的观点,属于伪命题;
2.第二个观点现在房价飞涨,普通青年一毕业成房奴,只想买房,不敢有梦想很庸俗。可买房、赚钱就庸俗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定对立吗?
3.第三个观点,贫富差距增大,屌丝没有希望,但是贫富差距并不是今天才存在的,自古如此。而且在现代社会,你改变自己金钱地位的手段已比往日多。穷人和富人本身就在两个世界,没什么可惊讶的。
4.最后说一句,屌丝就是没有出路的呀,但没有出路不代表不能获得幸福呀!
@侯虹斌:
感谢苏更生老师。觉得文章不好很正常,不过,您的这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1.您写文章喜欢用数据,很好,那是您的水平高,但请允许有些人、有些文章不用数据来表达。我举的例子是身边的例子,也是有详细的新闻报道,都是非常真实的;没有您想看的数据,一定能能证明我是错的么?
2.不要急于买房、不要急于赚钱,这些“庸俗”的话不是我说的,是我文中提到大量假借马云之类的名人名言中说的。
至于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对立,一个生活不宽裕的人,又买房又热爱艺术,那他只不过是在装穷;一个又能满足物质文明又满足精神文明的人,他是真的有钱。穷人在把自己变得不是穷人之前,还没办法兼顾,能兼顾的时候,他已经不穷了,不在讨论范围了。
我所讨论的是,这种改变的可能变得越来越小。
3.我感叹现实的贫富差距,是在向一个有责任的专栏写作者努力,揭示一点社会问题,可您却在怀疑我的动机。指责动机不是一个成熟知识分子的批判方式。
4.“屌丝就是没有出路的”,您的意思是“屌丝就是应该没有出路的”吗?“没有出路不代表不能获得幸福”,您的意思是“屌丝们该安于没有出路”吗?
您认为贫穷和富有世袭罔替才是最好的吗?
感谢各位老师的指正。
……………………………………
除今日推荐外,您还可“@作者名”看这些文章:
@李多钰 《南方中国,北方归来》
@丁启阵 《既生黛玉,何生宝钗》
@木然 《博士点大跃进的恶果》
@蔡孟翰 《日本集体自卫权事关亚洲未来》
@西门媚 《逃离体制的大门》
《大家》版权说明:
本微信号每日推荐文章,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及微信公号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喜欢本文可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合作请联系:
ipress@foxmail.com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侯虹斌女士《大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