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侯虹斌:买包包,都市女性新宗教

2014-07-07 侯虹斌 大家

香港人一看女明星的包包,是不是新款,是不是限量版,就能判断她红不红了。贵妇不好当啊。

…………………………



文/侯虹斌


前不久,我在朋友圈哀嚎:再网购就剁手,结果引来一片附和声,原来这样的毒誓人人都发过呀。


虽然我深知“虚荣就是最大的原罪”,但我还是间歇性就会染上购物狂(Shopaholic)病毒。不过,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好歹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比如说,以前我以为自己有选择困难症,购物车全满了,还挑来挑去也挑不上一件;后来明白了,发病原因就是缺钱。如果像章小蕙那样,看中一条裙子,就把五个色都买了;像某些土豪那样,进了奢侈品店,随手拿起两个包,说:除了这两个包,其他一样一个都买了,帮我装起来。人家怎么会有选择困难症?


世上也没有“性价比”一说,也是缺钱:如果十万元一个的铂金包随便买,谁会考虑“实用又好背”的PU手袋啊?


华而不实的东西,才谈得上品味。


有时,某路人飘过,我就会眼前一亮:啊,他的包包值四万。啊,一辆车的钱背在她的肩膀上!有时想想都觉得自己的嘴脸太乡下人了。但自我安慰一下,这也没有什么不好。


在那个段子“伐开心,买包包”流行起来以前,我就发现,包包已经成了不少都市女性的新宗教了。有好友说:自从发誓不再买包包之后,想要退休的心与日俱增——所以她决定不退休,继续买包包。拉磨的驴子头上往往悬着根胡萝卜,我也有我庸俗的梦想充当指路明灯:再写一篇稿,再写一篇稿,就可以买包包啦。


似乎包包已成了一种硬通货,消费主义被视为现代化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目的和精神面貌:当然,是贬义的。举个例子,香港人一看女明星的包包,是不是新款,是不是限量版,就能判断她红不红了。贵妇不好当啊,华服上有褶痕,都要冒着被认出穿的是样衣还是订制的风险,随时会被势利眼踩到地上。


我这样意志薄弱的人难免会被这种消费主义狂潮席卷进去。纳闷的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这种每个螺丝每个线头都是自己买的独立女性如此,那些论坛或微博里无穷无尽地炫富的十多二十岁女孩也是如此,不知为何却能殊途同归。记得,我在她们这个岁数时还在读大学,那时我的计量工具是食堂里的大排,八毛钱一份;买什么东西,我就会默默地想,嗯,这可以换算成多少块大排。


实际上,消费主义并非只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剩的年代里才有的,在物质不发达的时候,条件稍好的人群也照样喜欢卖弄和消费。汉惠帝的幸臣闳籍孺喜欢戴鵔鸃羽毛装饰的帽子、海贝装饰的带子,郎和侍中就全学着赶时髦了。东汉时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见《资治通鉴》)。流行点啥,就很快会被购买一空了,几千年来一直如此。


翻到当代史,改革开放之后,也曾经有一些名牌特别流行,比如皮尔卡丹、梦特娇、花花公子或金利来。那些在国外十八线的名牌,一度是我们这里的万元户才能穿得起的,尤其在配上狗项链一样粗的金链之后,人生才显得完美。大家景仰的座驾,也一步步从小面包车过渡到宝马奔驰,到超跑,不知不觉中,已经和这个世界同步了。


也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忽然间中国就成了大国了,据说还是第二大经济体,一夜间,顶级品牌都向中国人露齿欢笑,一脸的谄媚相。全球超模榜上中国模特爬得飞快,最高是全球第三;美国的维密天使里出现了一溜儿的中国面孔;顶级大牌开始找中国明星当全球代言人;好莱坞的超级大片里纷纷找中国女星作女配。


与这种地位相匹配的,是香港、巴黎、纽约、伦敦、瑞士的奢侈品店都给中国人搬空了,节假日的时候,黄种人顾客排队能排到街道拐角。又不是不要钱。


鲍德里亚关于后现代消费主义的观点现在看来还是颇有意思的。他坚持认为,在高级资本主义阶段,消费主义已经控制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声称,大众群体内爆成一个“沉默的多数”(silent majorities),标志着“社会性的终结”。后现代世界还是一种激进的内爆形式,社会阶级、性别和政治差异以及昔日的社会和文化的自主王国,如今坍塌进入彼此,抹擦掉了先前固有的界限和差别。


简而言之,古典社会理论里,现代社会是以差异为特征的;而他的后现代社会理论里,则是以去差异或内爆为特征的。


他在《消费社会》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是1970年,那时的中国全民皆是蓝蚂蚁,连消费都谈不上。他哪里知道,再过三四十年,当下的中国却成了最后现代的时尚景观了。消费的符号化如此明显,以至于符号变成了货币的本身,在特定场域内流通。这种符号,对于男性来说,可能是名画、可能是名表,以完成利益的勾兑和升值;而女性,就是包包。这变成了一种身份认同,或者是虚拟意义上的名媛俱乐部的门匙,人人都应该拥有,人人都可拥有。


但说起来,奢侈品就是为了与普通人的消费进行市场区隔的;以中国人的平均消费水平,只有少数人才能消费得起。这种矛盾,制造出了两个中国式的奇观:包包,一方面成为类似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中的缠头,客官缠头的多少,意味着女孩身价的高低;另一方面,则激发出中国人在仿品和A货上举世无双的创造力,甚至仿得比真品质量都要好。


于是乎,一个包包“一辈子只用一次”的富婆还是“一辈子只买一次”的穷人,巨大的差异似乎在中国式的消费奇观当中抹平了。但真的抹平了吗?


我们知道,公众认可的奢侈品牌全都是舶来品,连消费社会这种概念也是西化的,我们似乎被西方文化影响和入侵了。但不要紧,中国不是还有“大国价值观的输出”吗?中国人除了买光了海外景点的奢侈品之外,我们还能成功地降低当地的购物体验和服务水平;而且,从新闻报导中还能看到,时有国外富有的大明星来中国走穴,也会疯狂地扫购中国那些足以以假乱真的赝品。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终于抹平了差距,帮助全世界一起进入后现代。



关于作者


侯虹斌,历史小说作者,专栏作家,媒体从业者。


……………………………………


除今日推荐外,您还可“@作者名”看这些文章:


@黄佟佟 韩国男人比中国男人靠谱

@张海律 多伦多的同志婚礼

@廖保平 中国官本位的思想根源

@朱学东 自改革何以成殇

@许一力 中国为何力推亚洲基建银行

@麦家 梅西,绿茵场上的博尔赫斯

@稻草人老孙 为什么要远离“中医”


《大家》版权说明:


本微信号每日推荐文章,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及微信公号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喜欢本文可分享至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本文作者主页

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