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砍柴:两代抗日名将的荒凉结局

2014-07-27 十年砍柴 大家



廖耀湘受辱而死的“文革”期间,魏光焘的坟墓亦未能幸免,被掘坟开棺,随葬品被掠一空。今天看到的魏光焘墓,只剩下些断碑残石,和一抔掩盖在荒草之下的黄土了。

…………………………


文/十年砍柴


(荒村人物系列)



甲午年清明我回到故乡,和高中同学在县城一家临资江的宾馆里聚会。二十五年前我们念高中时,此处还是离县城有一段距离的荒村,可见这些年城镇化的速度。


宾馆北面大约八百米,有一个叫土桥的村子,全是近些年村民盖起来的三层或四层小楼。这是抗日名将廖耀湘的出生地,我问在县城工作的一位亦喜欢文史的同学:“廖耀湘的故居还有么?”他说:“没有了,倒是土桥村再往北走个千把米的禾树村,村后山中还有魏光焘的墓地,去年我和几个人去过。”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魏光焘墓地的确切地址。对故乡今天的青年人来说,他没有廖耀湘知名,因为廖耀湘参加的抗战离今日更近,而且他在内战中被共产党俘虏,多年后电影《辽沈战役》中他是重要角色。但我的少年时代,听家乡父老讲古,多次说到魏制台的逸事。——制台是民间对总督的尊称。


魏光焘,子午庄。家乡父老谈及他,从不称其名“光焘”,都说是“魏午庄制台”,以示尊重。他是有清一代邵阳县乃至宝庆府职位最高的官员,曾历任过云贵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宝庆府另两位任过总督是新宁县刘坤一、刘长佑叔侄。魏光焘和刘氏叔侄相比,更具有传奇色彩。湘军多是书生带兵,刘长佑是拔贡出生,刘坤一是廪生,都有俗称“秀才”的功名。魏光焘早年读过几年书,因家贫失学,以砍柴、淘金维持生计。后来学了一门手艺——做厨子。


魏光焘于道光十七年(1837)十月出生于邵阳县西路的金潭(今属隆回县),他诞生时,家族已出了一个赫赫有名人物,即有进士功名、编撰了《海国图志》的大文豪魏源。按辈分,魏源是魏光焘的叔祖父。魏源虽然文名甚著,但只当过知州这样的小官,给家族也不可能有太多的照顾。


在他20岁那年,曾国荃部回湘募兵,魏光焘便扔掉厨师的大勺,入伍当了一名大头兵。——早年的职业会影响一生,他官居一品后,有闲时还喜欢亲自下厨做几道湘菜。后来左宗棠自领一军,为楚军,魏光焘的所属的部队划拨归左宗棠统领。自此,他在爱才惜才的左大帅麾下,因战功不断升迁。


魏光焘是湘军晚期重要人物,因为活的时间长,作为职业军人,他的经历最为全面。对内,他随左大帅扑灭太平天国,平定同治年间陕甘一带的回乱;对外,他和俄国人、日本人都交过手。新疆建省后,第一任巡抚为湘军名将刘锦棠,魏光焘任第一任布政使。


真正使魏光焘声名大振——也是他一生最惨痛的回忆,便是甲午之战中与日军的交锋。1894年7月25日,甲午海战爆发,进而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北洋水师惨败后,日军从辽东登陆,战火绵延至中国境内。参战的淮军大败,朝廷决定起用淮军的老大哥湘军。


可此时湘军几乎徒有其名,平定太平天国后,湘军已大批遣散。到甲午年间,名将或死或衰,只剩下跟随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这一支湘军还有些战斗力。


1894年11月,清廷授湘军宿将两江总督、南阳通商大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湖南巡抚吴大澄帮办军务,督办东征军务,节制关内外各军。魏光焘应诏随率部奔赴辽东。他的职位早就是新疆布政使(常务副省长)。此时正值其母去世两年,他正在家乡守制。接到特旨后,魏光焘立刻在家乡宝庆募军三千人,赶赴辽东,并被派往与日军交战的最前线。


1895年2月初,日军派兵攻打清军后勤仓库所在地牛庄。二月初七日,魏光焘得报,即由海城撤军援救牛庄。初八日晨,以三千兵力抵抗日军两万精锐之众,展开激战。他指挥所部诱敌深入,等到日军接近时,进行猛烈反击,予敌重创。但日军依恃优势兵力,突入城内。湘军与日军展开巷战,贴身肉搏,魏光焘带头冲杀。战场上血肉横飞,部将余福章、陈胜友战死,伤亡两千余人。他往来督战,三易坐骑。直至深夜,才从西面突围,仅以身免。


牛庄虽然失守了,但责任不在魏光焘,而是整个清军战略指挥出现严重失误。魏部的英勇赢得了朝野的肯定,也让敌人对其肃然起敬。后来魏光焘写了一首诗:东洋小丑犯牛庄?,士尽争先血染冈。大炮长枪何所惧?,要凭胆剑斩豺狼。——论水准可归为打油诗,但这是一个出身厨工的高级将领所做呀。家乡后来有“午庄战牛庄”之说。有故老说,“午”为马,骏马陷进牛圈,也难有作为。


甲午战败,他的仕途没有受到影响,而是一路高升。先授江西巡抚,后历任云南巡抚、陕西巡抚。在陕西巡抚任上,光绪二十六年(1900)爆发了“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光绪两宫西逃至西安。作为陕西省最高长官的魏光焘有接驾之功。太后和皇帝还没有回北京,他就升任陕甘总督。


《湖南省志·人物志》说魏光焘“在职任用官吏,多以乡谊为准,宝庆属最多,湘籍次之,时人每有非议。”那个年代用老乡是官场风气,我以为后人不必苛责魏午庄。满蒙权贵不喜欢他这样的湘军名宿继续占领重要位置。他在两江总督任上,其实做了不少事,比如兴办了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但八旗新贵铁良奏劾他昏昧无能,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在闽浙总督任上开缺回乡养老。


回到湖南邵阳后,魏光焘并没有定居在金潭的祖宅,而是在邵阳城郊的佘湖山营建别墅,于此养老,写下了《湖山老人自述》,记录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老家至今还流传一个故事。魏光焘早年从戎时,只是初通文墨。然其在军中,刻苦自学,加上天资甚高,中年时诗文的功夫已很不错。有一年他回家省亲,老家的读书人还以昔日吴下阿蒙视之。一位私塾先生在宴席上为难魏光焘。他指着桌上一碟盐梅出对:“盐梅、盐梅,孔子、颜回,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魏光焘则指着身前的一盘咸姜应对:咸姜?、咸姜,韩信、张良,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邵阳土话中,“咸”与“韩”“将”“张”同音。


魏光焘身居高位时多重用湘籍人士广遭物议。可赶走他的满清朝廷重用的是一批颟顸的满蒙亲贵,更是加速了清廷之亡。1911年,武昌新军起事,领导造反的多是魏光焘故乡的子弟。朝廷又想起了这位在湖南养老的老将了,顾不得回避制度任命其为湖广总督。他此时已七十五岁了,对清廷心灰意冷,也看清了大势,便以年老多病推辞。


1916年,魏光焘逝于佘湖山别墅,营葬于邵阳城北约十五公里的禾树村。目睹了自己效忠一生的清廷覆亡,暮年的午庄先生,不知有何感叹。


从邵阳城运送灵柩去禾树村,无论走水路还是总旱路,最后必定经过廖耀湘所在的土桥村。廖耀湘出生于1906年,此时他已十岁了,正是男孩子好动贪玩的时候。以常理推测,他会和小伙伴们站在道旁,目睹制台老爷的风光大葬。


魏光焘这位抗日名将埋葬时,恐怕没有想到其墓地旁边的村子,会有一个小男孩廖耀湘,日后踵乡前辈之武,也成为一代抗日名将。


1945年初,任新六军军长的廖耀湘在缅甸刚刚取得了对日军的大捷,他率部攻克了日军精锐把守的八莫、南坎、芒市等地,打通了中国战时交通命脉滇缅公路,算是为前辈魏光焘牛庄战败雪耻。1945年4月,带领新六军空运至湘西芷江,作为雪峰山会战的总预备队。雪峰山会战算是对日最后一战,国军完胜。战争就在魏午庄的长眠地周遭打响,距离牛庄之战整整五十年。半个世纪内政权鼎革,人事凋谢,中国对日之战,终于从战败走向了战胜。


魏光焘和廖耀湘,两位湖湘伟男子,完成了五十年的抗日接力。


不过和魏光焘相比,廖耀湘更是悲剧性人物。抗日胜利后不久,廖耀湘率军入东北,重复了前辈魏光焘的辽东之败,不过这次对手不是外敌,而是同为中国人的共产党军队。被俘后的廖耀湘在1968年被批斗,愤懑而猝死。而五十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政府对前清官僚很是优待(这也是所谓的革命不彻底性),魏光焘以七十九岁得以善终,并有气派的葬礼。紫禁城里的宣统小朝廷还给了他一个谥号“威肃”。


廖耀湘受辱而死的“文革”期间,魏光焘的坟墓亦未能幸免,被掘坟开棺,随葬品被掠一空。今天看到的魏光焘墓,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只剩下些断碑残石,和一抔掩盖在荒草之下的黄土了。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参加过抗日的故乡先辈)



本文原标题《廖耀湘目睹过魏光焘的葬礼吗?》


关于作者


十年砍柴:原名李勇,作家。已出版《闲看水浒》、《晚明七十年》、《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等著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