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 | 何三畏:王菲的玩法
少数派 | 王菲是明代的还是当下的?
文/何三畏
我觉得王菲的玩法有点过头了。她漂亮,有明星的魅力,但我还是厌烦了。我不是厌烦她本身。我觉得我们应该公正的说,我们现在消费的不是王菲本身,而是她的经纪人“打造”的王菲。为了明星价值,为了保持影响力,她必须按经纪人设计的路线演下去。那么,是否可以说她的经纪人特别聪明,特别会玩弄追星族,以至可以适时把王菲设计成足以动员半数国民的议题。这可是一个神话了。国家意识形态部门层层动员,开多少会,形成多少文牍,动员效果也不一定有王菲的经纪人以王菲的私生活为题材制造的传播效果。
所以,这里可能实际上是在说王菲的经纪人的玩法,而王菲本人,只是如同一个专制的国王,被宦官们绑架着演出国王的角色,宦官们还得不断地给国王说你演的好,演的就是你,你不这么演什么也不是。但是再反过来说,我对王菲的经纪人是谁毫不感兴趣,我也不知道他是谁。我只是想说明星化时代的大众娱乐现象。长期以来,人们觉得在公共空间只有政治才是敏感的,只有权力才是不能挑战的,而公众是可以随便戏弄的。应该建立一种批评,使得操控这种娱乐活动的,有一点边界意识,知道怎样的玩法会让公众恶心,是公共伦理所不允许的。
我是从王菲向公众出卖她和李亚鹏离婚的故事时开始注意这种娱乐倾向的。尽管我知道新闻可以“制造”,可以“导向”,但我当时没有想过一个明星的包装方式已经发展到如此精细化,所以,我有点吃惊。你还记得吗?去年有一天,腾讯娱乐频道突然公开发出一份检讨,称他们痛心疾首地认识到,前一天开车逼近王菲的车拍照,侵犯了王菲,并且上升到新闻伦理的高度。检讨这么写,不可谓不深刻,似乎也可以排除跟王菲团队合演的可能了。
然而,这样一来,据我当时知道的情况,腾讯的小伙伴们多少有点无辜。他们的临场处置我没有看到,就算有点过火吧。但出现这种情况的条件,明显是王菲团队提供的。也就很难说这种效果不是他们所希望的。谁知道王菲在乌鲁木齐和李亚鹏办离婚手续,当晚会飞回北京啊?只有王菲团队最知道,如果他们不透露,便是惟一的知道。可是,在王菲从乌市起飞的时候,就有一张她和李亚鹏的照片,说是离婚现场的照片,传给新浪。然后,新浪联系不上人,查当晚乌市的航班,知道了,王菲在天上,落地北京的时间也就可以推算了。
这时,最出风头的媒体是新浪,它已经发出了一张照片,惟一的新闻照片。那么,其它网站呢,其它纸媒呢,输不起啊。于是就有了那场拍照风波,一时全国评论舆论都在批评腾讯为了新闻侵犯他人私生活,但似乎没有人想到,这场侵犯中最高兴的人如果不是被侵犯者,怎么会让你侵犯。说白了,就算腾讯娱乐频道的小伙伴们跟着紧,王菲也完全可以不让他们拍到啊!
当天晚上,我就在设想,首都机场守候王菲的娱乐记者会拥挤成什么样子。当王菲还在天上的两个小时时差构成的悬疑中,网络传播已经疯了似的。但事情非常简单,如果王菲们不设计这种传播路径,如果不声张就飞回北京,等一切打理好再以任何方式发一个启示,不就完了吗,不就没有媒体被调动得疯了似地追机场抢时间吗,不就没有事故了吗。如果按正常的情感来推测,离婚至少应该有一丝忧伤的话,然后又挖空心思来制造这种影响,这是多么滑稽啊。
但这次传播却相当成功。当晚有个对比,就是另一个有可能上娱乐头条的八卦,被王菲生猛地甩出了几万里(此后也只能是王菲的下脚料)。不好意思,我不是八卦记者,只是刚好那天我观摩了那个盛况。由此也知道了娱记朋友们不容易。允许我说得文雅一点,这叫饥饿营销法。打个比方,中国大陆的某些重要消息,本来是希望家喻户晓的,但却不在国内发,尤其不在人民日报发,却是国外媒体先知道,然后,公众自然会怀着神秘的好奇心,一点一点去国外搬回来,最后,预期的群体全知道了。
接着离婚营销说吧。故事的高潮以后,还得供应一些花边以度过不应期,厌烦尘世,已然向佛什么的就出来了。产出这样的消息,真的会有收入吗?一时看来可能有一些。但连惯起来,终归会让人烦。例如,一年以后,在搜狐的“80小时视频事件”的今天,“出家”的消息就不堪回首了。可是,故事还得按他们想像的“感人的方式”编下去。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中某些消息是“自干五”的臆想。但这是容易分辨的。我没有把一个明星的营销团队说得那么神乎其神,一切都可以囊括在算计之中似的。我只是说,他们大约总会超过大部分政府机关忽悠公众的水平。而二者的共同信条,无非是兵不厌诈,坚信真正的粉丝和最好的人民是无怨无悔的吧。
我想证明的是,演艺圈的经纪行可能跟政治营销团队一样,生怕他们的主公一不小心露出诚实,而必须要配合起来,营销虚假和传播泡沫。这两天,微信上好多颂扬四十多岁的女子,跟两个男人分别生过孩子,还忘记不了旧情,还回过头来,像中学生的暑假,在公寓里拉开窗帘(要不人家怎么拍?),在床上,阳台上,演出真正的爱情。着重是,昔年的小男人还能回来,这不证明她是圣母吗。这些“五毛文章”跟被打击过的大V秦火火的故事一样的成色,在微信圈挡都挡不住。王菲只是被架在舞台中央,她只负责演出,然后水军参与注释,修修补补,使故事臻于完美。
以前,我觉得这无伤大雅,玩吧,你们玩儿,反正我也不消费这一盘。但是,我觉得玩到王菲所玩的地步,也就是对公共生活的主动出击。其要害已经不是公众消费明星,而是明星在消费公众。已经不是公众在窥私,而是明星把公众导入到他们的隐私现场。也许艳照门给了圈子里一个邪恶的启示,玩到那种程度最后也没有输掉演艺生涯,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但是,从做人的角度,这样的辛苦是不是值得?演员要算计,但处处算计还要不要做人。歌唱的那么好,人长的那么漂亮,舞台上演戏,舞台下照演,难道这是提高票房的不二法门吗。老是这么搞,下一次又出什么招?
艺人卖艺,兼卖私生活。前几天我在网上传了一个段子:“传统文化的消失令人伤心:明朝的老鸨会说,小女七岁练琴,八岁学诗,能歌善舞,来,给官人唱一曲。今天的妓院老板只能讲,这小妖精昨天才来,活好着呢,来,让张教授摸摸。”这不是我的原创,是那天坐在地铁上突然想起以前一个段子,默写出来的。我并不伤心传统文化,这个段子说的也不是两个朝代,而是同一社会形态里两种共存的亚文化形态。前者如演艺圈,或者周元根等人的目光窥测下的央视。可是,下流的经纪人会叫他们的主人去抢后一种人的生意。
关于作者
何三畏:《南方人物周刊》主笔,资深评论员。他报道了“地沟油” 的“ 政治正确” 、富士康与“全国平均自杀率”、中国特色的爱情市场、让劳动者的痛苦有地方申告等文章,引起广泛关注。
《大家》版权说明:
本微信号每日推荐文章,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及微信公号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喜欢本文可分享至朋友圈。
“少数派”专栏为《大家》承载未必符合大众想像的一言之言专辑,此专栏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及观念之需,不代表平台观点。
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作者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