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但愿APEC蓝常驻
APEC蓝从一个侧面证明,短期效果除了大自然的风,还是有很多人为措施可以做到,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有一个长期的效果?
…………………………
《但愿APEC蓝常驻》
文/闾丘露薇
前两天我的微信朋友圈,北京朋友们发的照片主题自发地一致:蓝天。不在北京的朋友们,讨论和感叹的话题也非常一致:北京的蓝天。于是,我知道了一个词:APEC蓝。而围绕着这个词的各种段子,包括调侃性的英文解释,也成为这两天的网络热门。
关于北京的雾霾,上一次讨论得如此热烈的,是几个星期前的北京马拉松(注:10月19日早上,2014北京马拉松比赛开赛,正值空气重度污染),朋友圈里面转发的都是戴着口罩跑马拉松的照片,最吸引眼球的,是戴上了防毒面具的跑手。
(资料图:2014年10月19日,北京马拉松阴霾中开跑选手戴防毒面具)
北京马拉松那天,我正好在北京,虽然只是待了一天一夜,但是已经感受到了雾霾对呼吸道的影响,也因为这样,对于马拉松爱好者们依然坚持在这样的天气下跑步,我必须承认,是有些难以理解,因为跑步不是为了更健康吗?当然,我也会觉得,戴上口罩面具,倒是一个行为艺术的机会,让更多人关心空气质量问题,因为谈论的多了,久了,很多人就会习以为常了。
北京马拉松那天,人们的运气没有APEC开始这些天好。说运气,这是因为,北京的空气,如果遇上风,雾霾就会飘散,会有短期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北京还是会有蓝天的,和以往的区别在于,蓝天少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改善空气质量,只能像一位前环保官员所说的:“环保基本靠风”,相反,APEC期间采取的一系列的减排措施,可以保障,即便天没有了APEC蓝,空气中的污染物可以大大降低。也就是说,如果马拉松比赛那天也采取同样的措施,那么选手们吸入的污染物,一定要少很多。
采取这样大规模的措施,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上一次是2008年北京奥运。不过那个时候,除了一些西方媒体和参加比赛的选手,中国民众对于空气质量问题没有那样关心,只是觉得,停工停产,是为了让空气更好而已。
不过学者们已经从那个时候开始,监测北京的空气质量,当时我和我的同事去北大采访监测站,专家言谈间显然也算轻松;四年之后,我又去北大,还有清华的空气监测中心,采访一些专家,我得到的结论:对于空气污染的原因,已经有足够的数据来支撑结论,问题在于,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进行改善,比如油品的改善、减少对煤炭的依赖等。
APEC蓝从一个侧面证明,短期效果除了大自然的风,还是有很多人为措施可以做到,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有一个长期的效果?如果说,为了一个短期效果,可以牺牲一些经济利益、生活便利程度,那么如果为了长期效果,这个社会,不管是政府还是个人,可以付出多大的代价?
PM2.5数据向公众公布,是一种进步,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有关部门的责任在于,如何让每天公布的数据,能够更多地保持在健康水平上。这不是做不到的事情,从其他国家城市治理污染的先例,到中国政府可以做到的临时措施,当然还有这些年研究的结果,都提供了很多解决问题的路径。
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空气质量对于自己的影响,以及环保意识提升之后,政府会面临越来越多,人们提出的问题。比如,在空气不达标的情况下,为何学校不停课?为何类似马拉松不停赛?为何只有APEC蓝?
不过,即便是APEC蓝,也只是短暂的。很快朋友圈里面的天,又恢复了常态。
关于作者
闾丘露薇,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凤凰卫视著名记者、主持人。
《大家》版权说明:
本微信号每日推荐文章,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及微信公号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喜欢本文可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作者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