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孙:醒醒吧,权力根本关不进笼子
把权力关进笼子,是句藏得很深的话。
文/乔治孙
“把权力关进笼子”,这句话回响在耳际有好长一段时间了。
在饭局之间、闲聊之际,它从不少正义人士的嘴里夺口而出,掷地有声。听众们通常会面带恭敬,半真半假听完主人对于这富于哲思意味语句的玄妙开示。
一次,我在某饭局看见一位知道分子颤声说出这话的时候,眼噙热泪,手指轻叩桌面,言语间颇显示出有良知的政治哲学家风范。但不久后的另一场合,这位正义感爆棚的知道分子在几位国企老总面前腆脸赔笑的神态、一唱一和的动作又令我印象深刻。面对财富带来的权力,我没有看到“老虎”,我分明看到了一只被驯化的猫。
知道分子的这番戏剧性表演,引起了我私底下对这句话怀疑与琢磨——权力或许并不能够凭借一句话就被关进笼子的实体,有时候,宣称把权力关进笼子的努力是否更像是一种与权力合谋的表演呢?
我想,这种思考关系到我们看待“权力”这个概念的基本出发点。当我们说“把权力关进笼子”时,仿佛权力与我们自身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存在,并且,迫害妄想症的语调让权力看上去好像是天然会害人一样。那么,我们当然该把权力关进笼子,而把它关进笼子的人、组织、机构、制度自然就成了我的拯救者。以上算是现在普遍的逻辑吧。记得《80年代访谈录》里边,阿城就说过这么一段话: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有什么责?责任在权力者的手上。只有你有权力,弄兴弄亡了,当然是你的责任,要大家来负责?”
这段名人名言很具有代表性,足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传统观念里的权力不仅是与一般人无甚关联的“身外之物”,而且通常会以洪水猛兽骇人的面目出现。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按阿城的说法,兴和亡,匹夫确实没什么直接责任。但兴亡背后的权力运作,匹夫显然难辞其责。只要稍微做些观察和归纳,就不难了解,“有权者”的权力是由无权者的卑微与配合才能完美地演绎,而“无权者”也需要在权力面前的双膝一跪,才算确认了自己无权的身份,同时承认威权的存在。权力其实就是一出双簧,少了那些高高在上者与双膝下跪的人们通力配合,这戏根本就没法唱下去。
鲁迅《阿Q正传》里写阿Q被抓到大堂,见着那些身穿长衫的“大人物”一脸横肉、怒目而视地看他,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觉得站不住,便跪了下去了。长衫人物一面呵斥着“站着说!不要跪!”,骂阿Q“奴隶性”,但终于没有叫他站起来,似乎暗自受用他的下跪。这个在高中课本里出现的文学场景,不就描绘了最为经典的权力的表演吗?
我也不知,把权力比作表演是否恰当。仔细一想,貌似也不是很精确。引用另一段话吧,我非常钦佩的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把权力比喻为一只鼹鼠,它的洞穴与网络布满了社会的角落。德勒兹的这番话是在他评论福柯思想的一本著作写下的。在那本书里,他梳理完福柯谱系之下的“权力-真理”关系之后,写到:
“权力没有本质,权力是操作的;它也不是一种属性,而是关系:权力关系就是力量关系的整体,它通过被统治的力量并不比统治的力量少……权力包围被统治者,通过并穿透他们,权力靠他们支撑。”
德勒兹把我们看待权力的方向掉了个。不是传统的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有时候还上下交汇。权力的本质是一系列交错的关系链条,围绕这种利益关系,处于权力节点上的各色人等展开了表演。很可能,在一些场合耀武扬威,貌似权倾一时的人在另一些场合忙于溜须拍马跑关系,而另一些受到权力压迫的人,可能会在利益相关的时候,主动迎合权力,在权力构建的关系中,进行交换。
剧作家沙叶新在上世纪70年代末写过一篇话剧《假如我是真的》,后来被改变成电影在台湾放映。讲了一个特权的“骗子”的故事(剧本原名就叫《骗子》)。故事讲一个名叫李小璋的知青一次进城看话剧时,被误认为是中央首长的儿子,而受到人们的巴结。人们都想通过官二代父亲的身份和特权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李小璋就利用一些官员有求于自己的机会,想法弄到市委书记批的条子,办理了回城工作手续。最后,李小璋的骗局被揭穿,并被起诉被抓。但他反问:假如我是真的呢,我所做的一切不就是完全合法的吗?
表演到这份上,“真”或“假”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占据着权力的节点,围绕着它热烈地纵身起舞,说出自己的台词。以此观之,与其说权力是一只老虎,不如说它本身就是一个禁锢的笼子、一个连接人与人的链条,把那只老虎、驯兽师与看客统统关在了里面。只因身处其中,利害相关,因而这场戏我们才会看得如此惊心动魄、高潮迭起,叫出了“把权力关进笼子”的语句。等于是看戏到深处叫了个好。
不过,叫好之余千万别忘了权力的真相。哈维尔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权力从来不会独自存在,它支配人也来源于这些人。社会的权力运作并不简单地是一些人以赤裸裸的权力支配另一些人,而是把整个社会纳入它的系统,使人不仅是它的受害者,又是创建者。所以,醒醒吧,权力根本关不进笼子,因为它根本不存在于“我”之外,你我根本就是权力的合谋者,甚至也可以说是权力身体的一部分。
把权力关进笼子,是句藏得很深的话。
关于作者
乔治孙,真名孙骁骥,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新闻系。政治经济史研究者,专栏作家。著有《致穷: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英国议会往事》等书。
《大家》版权说明:
本微信号每日推荐文章,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及微信公号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喜欢本文可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输入“@作者名”查看相应作者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看本文作者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