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远举:谁该为卖不掉的牛奶买单

2015-01-13 刘远举 大家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摘要ID:ipress

相当一部分的养殖场规模小、成本高,质量也难以保证,淘汰他们既是政策的目标,也是市场的必然。


谁该为卖不掉的牛奶买单
by 刘远举


最近,网上盛传奶农倒牛奶的新闻。“倒奶杀牛”不但发生在青海、山东、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主产区,甚至在江苏、广东等南方地区也出现了该现象。

一头奶牛要培育三年才有产出,鲜奶的生产是一个典型的周期较长的过程。经济学上,蛛网模型(Cobweb model)被用来描述这类商品的价格波动现象。经济学家阿西玛普罗斯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72年的美国,由于暴风雨的恶劣气候,土豆产量大幅度下降,从而土豆价格上涨,随着土豆价格的上涨,农场主便扩大土豆的种植面积,使土豆产量在1974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果,土豆供给量大幅度增加,导致土豆价格急剧下降,以缅因州土豆为例,0.4536千克土豆的价格由1974年5月的13美分降为1975年3月的2美分,该价格比平均生产成本还低。

作为补充,阿西玛又举了一个特殊的例子来说明蛛网模型的缺陷:在普林斯爱德华岛屿,当农场主们都因土豆价格下降而缩减土豆的种植面积时,惟有一个农场主不是这样做。因为这个农场主根据长期的经营经验,相信土豆价格将上升,而眼下正是自己增加土豆生产的时候。

可见,预测能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摆脱蛛网模型,但是,单个奶农是没有能力把握复杂的国内国外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所以,近期一些乳品加工企业限收停收生鲜乳,奶卖不出去,又不能长期保存,奶农无法应对,只能倒掉鲜奶,时间一长,牛也没价值了,奶农只能再杀牛。

乳品加工企业不愿意收购鲜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从国际市场看,由于对主要新兴国家的乳制品需求有过于乐观的预期,全球大幅扩充牧场,加快了奶牛养殖,生奶产量在去年出现暴涨。但今年中国、印度、中东等新兴国家受到宏观经济影响,对乳制品需求下降,市场增长放缓,以至于全球原奶出现供过于求。国际奶价从今年3月开始下跌,一直持续至今。2014年,新西兰、欧盟等地的原奶价格跌幅达到30%-40%。

随着奶价下跌,进口的全脂奶粉的价格也随之下降。奶粉可以用来生产复原奶,一吨全脂奶粉可以生产8到9吨复原奶。2014年初,新西兰进口奶粉完税价格在每吨5.5万左右,现在价格则在1.8万-1.9万之间,按这个价格计算,一吨复原奶2000元,而国内目前的鲜奶价格则在6000元,厂家收购鲜奶就等于白白送钱。而且,国内厂家在2013年出现奶荒,鲜奶价格抬高的时候,已库存了大量奶粉,如今处于消化库存中,自然不愿意收购鲜奶。

从国内市场来看,国内奶源一直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国内奶企一直在逐步抛弃国内散户奶源。

一方面,这些企业逐步转向更大规模的现代化牧场。截至2013年5月,蒙牛乳业已在奶源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超过40亿元,参股、合建了14座万头以上超大型现代牧场,其还将继续参与建设20座到30座超大型牧场,将新增投资30亿-35亿元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牧场,三年内实现100%原奶由规模牧场提供。

另一家大企业伊利,截至2014年3月底,在全国拥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场2400多座。光明乳业也在武汉投资1.3亿元建设“生态示范牧场”,可饲养奶牛3000头,年产鲜乳1.3万吨。目前,面对当前奶价的下跌,厂家对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奶源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同时,放弃了个别散户奶源。

与此同时,奶企加快境外布局奶源。2014年,中国的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圣元与法国排名首位的奶业集团索迪亚合作,投资1亿欧元在布列塔尼建设奶粉干燥和乳清工厂,产品供应中国市场。2013年4月,伊利股份发布公告称,伊利将投资11.03亿,在新西兰南岛南坎特伯雷地区建立婴儿奶粉生产基地,项目年产婴儿配方奶粉4.7万吨。除了圣元与伊利,光明、雅士利也选择在新西兰建厂,中国奶业走出国门可谓大势所趋。

国内市场对国产奶制品的需求减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自从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制品就充满了不信任。2005年,液态奶进口量仅3800吨,而目前,常温奶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家已有27个,品牌多达近100个,2014年的液态奶进口量大约为280000吨。随着中澳自贸协定签订,欧盟今年4月取消配额制,可以预见的是,洋牛奶、洋奶粉将进一步占领中国市场。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14年10月全国的乳制品生产总量2198.8万吨,同比增长只有0.04%,其中,液态奶的生产总量有1193.1万吨,同比增长也只有0.72%,双双接近零增长。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又形成了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整合效应,进一步加大了蛛网模型的震动。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恐慌的消费者对国内奶粉不再信任,全国生鲜乳价格一路下滑,到2009年7月底达到最低点,奶农受损严重,卖牛杀牛现象严重,奶牛存栏量迅速下降。到了2009年下半年,需求逐渐恢复,生鲜乳价格触底回升,奶业开始恢复性增长。由于三聚氰胺事件余波犹在,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举措鼓励奶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引导乳企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散户奶农面临生存压力。2011年6月,一些乳企以“卫生不达标”为由拒绝收购散户手工挤奶,吉林长春等地出现倒奶卖牛现象。

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实施,2012年以来,散养户大量退出,但是,由于规模化牧场未能填补缺口,全国奶牛存栏量大幅减少,发生了“奶荒”,原奶收购价格直线攀升。2014年初,鲜奶价格曾一路飙升至5元/公斤,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与2009年的低谷相比将近翻了一倍。奶荒的出现,又使很多奶农都花高价买入了奶牛,投入生产,谁知道,仅仅半年之后,到了2014年下半年,市场情况就完全变了,鲜奶收购价格一路下跌至3.3元,于是倒奶现象发生。

现在,政府开始介入,农业部1月7日下发《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地方农牧部门在当地政府领导下,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协调处理“卖奶难”。其实,所谓协调,无非补贴或施压厂家,总之不是纳税人的钱,就是消费者的钱。

北京延庆县奶农因收购量急剧下降倒掉多余鲜奶,当地政府就“高度重视,经多方协调,奶企和收购商已全部收购牛奶”,而奶农则表示,希望能与收购商签订合同。说白了,卖不掉就强买强卖。但是,如果奶农倒奶了,哭起来了,就应该帮助,那么,2013年下半年“奶荒”之后,鲜奶价格飙升至5元一公斤,奶农开怀大笑的时候,该不该拿掉他们的超额利润呢?

更重要的是,从长期角度看,这仍然属于三聚氰胺丑闻之后,中国奶业的调整之路。正如文章前面提到的,中国奶业的剧烈蛛网震动,本身就是国家引导鲜奶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迈进的一个结果,只不过,执行过程并不尽如人意,造成了一定的波动。但是,相当一部分的养殖场规模小、成本高,质量也难以保证,淘汰他们既是政策的目标,也是市场的必然,所以,虽然波动出现了,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是一定不要忘记最初的目标,用维稳心态阻碍改革。


作者:刘远举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点击↙↙↙【阅读原文】看本文作者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