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1 | 荣筱箐:乌龙的美国人与看笑话的中国人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乌龙的美国人与看笑话的中国人
by 荣筱箐
1月27日早上一觉醒来,纽约人觉得被骗了。
前一天晚上,政府发了应急令,早早停了地铁和公交,一夜宵禁不准私家车上街。电视屏幕上除了表情严肃发表讲话的州市官员和穿着带有各自台标的羽绒服和翻毛皮靴在空荡荡的大街上四处逡巡的记者看不到别的。幸运的赶在这个城市彻底瘫痪之前到家的人们都把脸贴在自家的玻璃窗上,使劲盯着外面那个出奇寂静又格外明亮的夜晚,直到困得睁不开眼。明天,我们在梦里想着,那个与众不同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呢?
谁能不失望呢?醒来的时候我们急火火打开窗帘,看到的世界和以前还有以前的以前都没什么两样。说好能积得齐腰深的世纪暴风雪好像商店里打了半价折扣的过季T恤,只在地上房上和树上毫无新意的胡乱堆了尚不及膝的一层。刚过中午,连这一层也不好意思再继续死撑,我们本指望着看到《冰雪奇缘》里晶莹洁白的奇幻仙境,结果却掉到了一滩半化的冰激淋里,又湿又脏垂头丧气。没看到仙境也到罢了,关闭交通系统带来的两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还不知道找谁买单去。纽约为了这场暴雪所做的种种应灾准备,现在看起来就像打出了一记重拳后才发现对面没人,手缩不回来尴尬的悬在空气里。
那天中午市长召开的记者会,像一部根据预先读过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一样毫无悬念。所有记者都在追问那只悬在空气里的拳头,市长却摊开双手:天气预报不准,我们别无选择,“Better safe than sorry”,这就像说“活着总比死了好”,没人提出异议,也就没什么好纠缠的了,关于防御过度的所有质疑就这样叽喳了一会儿就烟消云散了。这场记者会值得记下的只有这段:有人提起“狼来了”的故事,市长说不用担心,下次的应急令政府一样会铁腕执法,而且近些年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不管狼来不来,也没人敢不把应急令当回事。
自从我在本世纪初来到纽约,看政府被天气预报弄得如临大敌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11年飓风艾琳过境的情形跟这次最像,红日当头风轻云淡,飓风还在几百英里开外的时候纽约就已经紧张得好像即将爆发世界大战,地铁提前停摆,临水地区居民全部撤离,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不是超市里的空货架,就是忙着用木板封门窗或在玻璃上贴胶条的人们。狂风暴雨在人们熟睡中发生又结束了,第二天雨过天晴,当时的市长也开了场一样的记者会,用同样的说辞回答了记者们同样的问题。
也不只是虚张声势的暴雪飓风,即使预报只积几寸厚的雪也能让市长率各部门要员一天开两三次防范吹风会。也不只是事先张扬的自然灾害,即使为了时代广场的新年倒数,万圣节夜里的妖魔鬼怪大游行,或者活捉了本拉登后世贸遗址附近的欢腾,纽约政府在防范方面兴师动众的阵势常常也能和活动本身一起成为新闻焦点。
纽约政府这种大惊小怪在见惯了世面的中国人眼中看起来可能有点好笑,但要是纽约民众对此胆敢有一点抱怨,肯定又会被中国人翻白眼。远的不提,只说说三年前北京淹死人的大暴雨和不久前上海踩死人的跨年狂欢就足以让这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纽约客闭嘴了——大惊小怪最多让人虚惊一场,见惯世面之后的漠然有时候却可能要命。
不过,我完全不担心中国的突发防御机制会一直靠运气和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来维持运转。安全总比混乱好,上当总比送命好,这点很容易明白。而这又使决策者在紧急防御方面可能面临的风险成了一个简单的公式:做过了最多落几句埋怨,做得不够酿成大祸就可能断送前程。用不了几次教训官员们就能学会用这个公式来指导自己的职业生涯,这跟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差异毫无关系。
或许只有到那时候,人们才能有闲心去琢磨过犹不及的意思。
防御过度不会死人,却会扰民,会弄得你交通绕大远、上下班误点、有时候有家回不去、有时候回去了又出不来、明明没钱又没闲还要却只能打着扑克,无所事事又心神不宁的挨时间。如果为了保命别无选择也罢了,如果折腾了半天只是为了帮别人保官位拼政绩,你能不气吗?
但你很快就不气了。就像纽约市长在记者会上所说的,这是一个极端气候频繁发生的年代,预报不可能完全精准,唯一准确的预料是下次一定会发生。有这样一把剑悬在头上,容不得任何人对政府的应急令有二心。民被扰得多了,被扰就被当成了常态普遍接受。就好像我们为了反恐大计已经不去计较在机场脱衣脱鞋的尴尬,在地铁上看到黑色塑料袋都要报警的过敏,和对裹头巾长胡子的人另眼相看的偏见。
我们就这样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把不正常当正常的新时代。
(注:本文配图来自新华社图片,拍摄者高丽)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点击↙↙↙【阅读原文】看本文作者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