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落花时节读旧笺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自有了信息电子化,电话、电邮等正日益取代信函,投书远方已成稀罕之事。不久前清理自家旧物,无意间从一抽屉里翻出旧笺若干,如掘出一堆出土文物,让我惊喜,也不免惊惶:这也许就是此生我收到的最后几许墨迹?
来信者多为同行故人。他们的墨迹有几分模糊,但字如其人,或朴或巧,或放或敛,仍能唤醒一幕幕往事,历历在目。
感谢纸墨这些传统工具,虽无传输的效率优势,却能留下人们性格的千姿百态,亦无消磁、病毒、黑客、误操作之虞,为我长久保存了往事的生动印痕。
也感谢一个时代的风云聚散,让我得以与这些来信者有缘相识,无论是擦肩而过,是同路一时,还是历久相随,他们终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读书读人读世界的一部分,已悄悄潜入一个人的骨血。
于是一封封重新展开。
【01】
西西,1987年12月31日来信称:
我刚从北京回来,看见莫言、李陀、史铁生、郑万隆和张承志,好极了。他们老说就欠少功一人。我临走时遇上北京大雪,美极了,可仍然比不上你们这些美丽的人。我想,做一个写好小说的人不太难,但难在做一个能写好小说的好人。
如果我到湖南,我当然不想成为“抓稿人”,只想跟你和有趣的朋友(是何立伟、彭见明他们吧)开心地聊聊,一如在北京那样。不过,目前我又非做抓稿人不可,真可怜。事情是这样,洪范书店再编三、四册,我就想到你的《女女女》。如果你不反对,请循例签写同意书寄回就行。据说你有一篇新作《棋霸》,不知刊在哪里。
西西是香港作家,身居灯红酒绿之地,仍有几分艺术的高冷和狂野,《胡子有脸》《母鱼》《我城》等作品变化多端,现代主义前卫风格天马行空,相对于满城花哨的地摊书,堪称香港一大异数。
内地开放之初,她是两岸三地的文学交通中枢之一,将一大批内地作品引入繁体字,其规模和反响达一时之盛。但作品之外的她毫无先锋造型,既不会目光直勾勾,也不会烟酒无度、满口粗话、深夜海边暴走,倒是质朴如一村妇。
第一次在酒店相见,她衣着低调,张罗茶点,引见和关照几个随行青年,在茶座的一端几乎没说什么话,似乎更愿意让她的学生们多说——文学班主任的服务十分体贴。
市场化经济大潮扑来,新时期文学迅速转入疲态和茫然,包括西西在内的很多人后来大多音讯寥落,相忘于江湖。2008年春,我在香港浸会大学待了两个多月,好几次打听她,不料教授也好,作家也好,青年读者也好,都说不出一二,甚至对这名字也不无陌生之感。我大吃一惊:这还是香港呵?
还好,总算有一位颇费周折找来了她的电话号码。我通话结果,是发现她竟然近在咫尺,与我同住在土瓜湾的一角。这个土瓜湾,靠近九龙城寨,即当年清政府嵌入殖民地的一处留守官署,亦即后来匪盗横行的一块法外真空,直到再后来才经陆港双方签约,将其改造成一个公园。我租房在此,常沿着港湾散步,看各类争奇斗异的市井食肆,看水面倒影中的灯火万家。我何曾想到,我可能早与她在此路遇多次,只是已互不相识。
她由丈夫陪伴,偶尔还靠丈夫搀扶,前来与我见面,看来身体已不是太好——这也可能是她多年来息交绝游的原因之一。
我终于见到她,重新握住了她瘦弱而清凉的手。
【02】
张贤亮,1988年6月23日来信称:
那天在侣松园门口,忙乱中还没来得及告别,待我拿到房号钥匙奔到门口,那辆破车已不见踪影。我想你还会跟我联系的,特地告诉了门房,但也没能再听到你的下落。
我试着写这封信,也不知你能否收到。
在北京待了两天,果然听到启立同志在人民日报的一次会上,根据那位巴黎中新社记者唐某打的“内参”,批评了我们的代表团。使我痛心的不是打小报告,而是领导人惯于听一面之词。干脆走他娘的,躲进小楼写小说。你年纪轻,望好自为之。我是觉得已经束手无策了。
可能的话,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寄本来让我拜读。
在很多人眼里,张贤亮是一位风度过人的文学男神,曾以《绿化树》《土牢情话》等小说折服包括我在内的大批读者。他后来转型为商界大亨,据说有钱便任性,曾以超长豪车接送朋友,路旁还有两列黑衣保镖一路随车小跑,其排场俨如帝王。他的放浪也大尺度,发出邀请时总是宣告:“带情人来的我就报销头等舱机票,带老婆来的统统自费!” 这一类话是玩笑,但也难免给他带来争议。
一位熟读和盛赞《资本论》的热血之士,一眨眼成了金光闪闪的资本家,这是当代中国故事中并非少见的个人命运轨迹。
从信中看,他也有温存的另一面,竟为一次忙乱中寻常的不辞而去,驰函以图追补,周到得让我惭愧——他当时尚不知我的确切地址。至于信中提到的“内参”,是1988年中国作家代表团访法所引起的。那个代表团超大。其中有几位在巴黎痛责中国的体制和文化,得到大批听众激情的鼓掌,却与部分华裔人士暴发争议——包括他提到的“中新社记者唐某”。这场争执以“内参”或其他方式传导国内,后来也成为文化界思想纠扯的案底之一。
其实,据我当时了解的情况,争议双方首先有背景的错位,有语境的分裂,说的好像是一回事,但联想空间、意涵所指、听众预设等远不是一回事。刚出国门的中国人,满脑子还是官本位、大锅饭、铁饭碗、冤假错案,不发发牢骚,不冒点火气,好像也不可能。
不过长期生活在外的不少华裔对这一切感觉较为模糊,恰恰相反,他们的切肤之痛是不时蒙受某些西方人的白眼,一身黄肤黑发没法改,最急的是没有自尊本钱,最愁的是没有自强后盾。好容易有了“两弹一星”什么的可供吹嘘;再说说《论语》《道德经》,或扎个狮子舞个龙,图的是在“多元化”中也挤进一席。他们如今听中国作家反这反那,连传统文化也要一骨脑统统黑掉,那还不跟你急眼?
真正听懂对方的意思,其实是不容易的。
【注】
韩少功先生《落花时节读旧笺》为系列专栏,后续尚有作者与刘宾雁、蒋子龙、张承志、薜忆沩、刘再复、于光远、王鼎钧等诸公及一位匿名者的鸿雁往还录,文坛往事,长沟流月,细细道来,却又时时切中今日群议。读者若愿寻脉,敬请期待每周五的连载。
【作者文章推荐】
更多作者文章,请在对话界面输入“@作者名”调取。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作者更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