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猫:致我们日趋混乱的健康观

2015-04-18 老猫 大家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摘要ID:ipress

从理论上来说,合理的饮食结构、足够的休息、适度的锻炼、讲卫生以及轻松的心态,这些具备了,不健康都难。可是——大家做不到啊。


加上我微信之后,我爹经常给我发一些有关健康的文章链接,并且提醒我收看电视里的健康节目。确实,我这个年龄也到了关注健康的时候了。


可说句实话,我真的看不下去那些节目,尤其是嘉宾主持振振有词吐沫横飞的样子。他们说要多吃某些食物的时候,扒拉出原因,竟然是因为食物里有叶绿素——恕我读书少,我只知道叶绿素能让叶子变绿,产生光合作用,除此之外,我从没想象过叶绿素对人的健康有什么影响,我逻辑不行,转不过来。


记得多年前我听过一个气功师讲座,气功师站在台上发功,然后通过扩音器问大家:“你们有什么感觉?”底下人纷纷应和:脸有点发热、肩膀有点麻……这种口气现在依旧出现在电视上,嘉宾总是对腰酸腿疼的老太太说:你是不是休息不好了?维生素(或者胡萝卜素、蛋白质、叶绿素、营养素)补充得不够吧?老太太立刻点头,大家立马鼓掌。


不靠谱,是我对健康节目的普遍看法,也包括报纸上的健康版和网站的健康频道。这倒不是因为我有成见,而是我办过这类版面。想当年我在报纸做副刊的时候,就一定要做这个版,读者多啊,阅读量大,广告就上得多。那时候报纸上有三个版面是必须有的,健康、电视 节目、漫画,要是有一天没了,读者还会抗议。


好吧,现在就说说我们收到的奇葩来稿。比如,你知道正确的淋浴方式吗?一篇文章娓娓道来:先洗头发,后洗上身,再洗下身,最后洗脚。原因么,水是从上向下流的,洗下的细菌污垢正好从上到下被冲走。如果顺序不对,某些部位就会白洗,甚至会引起感染发炎。


乍一看,这稿子一点毛病没有,贴近生活,具有简明的指导作用。可仔细一想,不对啊,有谁从下往上洗吗?


很多健康类的稿件都是这个毛病,说的是正确的废话。我还在网上看过一篇“怎样做爱能延年益寿”,内容是要讲卫生,不要过频也不要过少,因人而异什么的,也属于片汤话。还好,没拿出《素女经》里采阴补阳那一套来。



这还不算最过分的,最过分的是有一位大爷,手里拿着厚厚一本剪报,来到编辑部投稿。


我接过剪报一看,都是从其他报纸上剪下来的“豆腐块”,各种健康小常识、小窍门,整齐地贴好。每篇文章后面,都被大爷一笔一划改了署名。也就是说,大爷要把这些“豆腐块”当成自己的作品,拿来发表。我只好耐心地跟他解释,这样做是不行的,这些文章我们不能用。大爷碰了钉子,干脆拿出茶杯,在编辑部坐了下来, 准备软磨硬泡。大爷说:“不用那么正经吧,这些文章不都是你抄我我抄你的吗?”


坐了一段时间后,大爷看到我没松口,干脆拿出了杀手锏。他神奇地从手提包里抽出一条骆驼烟,放在了我桌子上。那是一条假烟。当然,就是真的我也不能收,于是,发不发稿的纠缠变成了收不收烟的纠缠。反反复复闹了半天,烟还是被塞回到大爷的包中。


大爷愤怒了,他被我们劝离办公室后,在楼道里高声大喊:“你们是什么破报纸啊?你们就这么对待作者吗?我看你们明天就会倒闭!”


后来处理来稿多了,我发现健康类稿件有着两大作者群。一类是像大爷这样的闲在家中的退休或无业人员,年纪都不小了,他们东摘西抄,海量投稿,为的是挣几十元的稿费,这样菜钱就有了。还有一类是自由撰稿者,就图写着快,也是为了挣稿费。总之,他们并不真的打算关心健康,只知道这类稿件的需求量,抱着蚂蚁再小也是肉的心态,大批生产,只要有个引人注目的标题就OK了(这项工作还往往由编辑代劳)。


我们的健康观就被这样的人左右着。这类文章(或者栏目)虽烂,但总能瞬间神奇地让人的智力降下来,不停地反省自己,感觉自己做错了很多事,简直对自己的身体极度不负责任。它们让人在不断地对自己的否认过程中,日趋混乱。


为什么低质的健康信息总有市场?当然和文化传统有关系。古人是最讲究食疗食补的,呼吸吐纳甚至男女之事,都能扯到养生上去,各种神秘的记载,这肯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这几十年,各种大师大神辈出,喝鸡血、养红茶菌、甩手、香功以及各种门派气功你方唱罢我登场,潮流一阵一阵的,当与这样的文化基础有关。


另一个因素就是生活质量。从理论上来说,合理的饮食结构、足够的休息、适度的锻炼、讲卫生以及轻松的心态,这些具备了,不健康都难。可是——大家做不到啊。年轻人忙着加班和刷夜,年纪大了又要对抗衰老,各种疲惫,所以就想着找更简捷的健康办法,或者力所能及地去改善些细节。这也就是健康市场如此繁荣的原因之一。


健康信息多如牛毛,可如果所有的常识都说尽了,车轱辘话也讲得毫无意趣了,该怎么办?炮制者们还有一招,那就是“颠覆”。就是把人原有的健康概念彻底否定,告诉你新的“常识”,而这一点,在食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比如,我在餐厅里吃过一道“西柠煎软鸡”,好吃,回家就想试着做做。在网上搜出做法,看到要用料酒腌下鸡肉,还要使用柠檬、醋和奶粉。这个网页很负责任,把各种原材料对人身体有什么好处都详细说了,但最后又补充了一段:食物是相克的,牛奶是不能和水果、醋、酒精一起同吃的。看完这句,我就凌乱了,这到底是让不让人吃呢?


这就是“颠覆”。


有一段时间,我妈总是叮嘱我,你喜欢熬鸡汤喝,这不健康。鸡汤里都是油,熬好汤,把鸡肉吃了就得了,不要喝汤。这可对鸡汤补营养的观念是个颠覆。我问她哪儿看来的,她说是从一位老中医写的书里看到的。


我就纳闷儿了,这书我也看过,可我怎么记得是正相反呢?于是,我把书找来,认真翻阅。真相大白了,这本书分上下两册,在上册中,老中医提到喝鸡汤不好,要吃鸡肉。在下册中,老中医又把事情颠覆回来了,他告诉大家,鸡的营养都在汤里,鸡肉就像熬中药剩下的药渣,所以,应该喝鸡汤,鸡肉倒掉就好。


看,整本书都不能信了,甚至这个人,都没法信,随口就来啊。


中医这样,西医呢?


说个简单的吧。每年都体检,体检了几十年了,而且,都有量身高这一项。我这身高挺神奇,有时候1米75,有时候1米71,每年数据都不一样,忽高忽低的。我想是有时候头抬高了,有时候有点哈腰,或者量尺有误差,但都在可理解的范围之内。然后有一次我被颠覆了。那一次,体检中心用了先进的电子量尺,人一上去, 啪嗒一闪,身高就测出来了。我一瞧,只有1米63。


看着医生把数字填在表上,我提出质疑:“大夫,您瞧我,不止这么点吧?”


大夫打量了我一眼,笑着说:“不服不行啊,你得相信科学。”


这颠覆巨大吧?还只是个开始。到了隔壁,测骨密度,我又被上课了。


测骨密度很简单,就是把手放到一个类似扫描仪的机器上,扫一下,数据就出来了。我是头一次测骨密度,大夫看着数据说:“你这是骨质疏松啊。你这骨头和七十岁没区别啊。”


我大惊,怎么会?


大夫问:“你爱喝酒吧?”


我答:“偶尔,不常喝。”


“那你爱喝可乐雪碧。”


“不爱喝。”


“那就是总喝咖啡。”


“从不喝咖啡啊。”


大夫想了想,说:“你喝茶吧?”


我点头。


“没错,就是喝茶喝的。茶是酸性的你知道吗?直接让钙质流失。别喝茶了,多吃点钙片吧。”


我当时被颠覆得目瞪口呆。我打小就被教育,茶是碱性,到了今天突然就变酸性了?后来我又去搜,答案可真是五花八门,有人说茶叶是碱性,泡出茶水就是酸性的。有人说要是铁观音普洱什么的是碱性,绿茶就是酸性……总之,搜了比不搜还混乱。


那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体检之后回到单位。同事老周站在楼道里,端着他的茶杯。老周和我是茶友,经常在楼道里边喝茶边聊几句,还互相借过茶叶,可这回,他杯子里装的是白水。


我一看就乐了,问他:“大夫说你骨质疏松了吧?骨头跟七十岁的人似的。”


老周说对呀,他也这么说你了?


然后,我们俩就在楼道里,呵呵呵呵地笑了起来。




作者:老猫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本名程赤兵,著名作家、媒体人。

作者文章推荐

你们年纪轻轻的上什么班啊


更多作者文章,请在对话界面输入“@作者名”调取。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作者更多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