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媚:非虚构文章怎么才能写得好看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这个特别游学班的招生信息里,附了一个书单,要求学生申请报名时选读一本,并提交一份读书报告。这份报告其实是入学的一个考核。
其中有两本书是我开给学生的:彼得·海斯勒的《江城》和《甲骨文》。
对于懂行的人来说,仅这个书单就很有吸引力。其他的书是《通往奴役之路》、《文明的进程》等等。
好友凌越说:“都是好书,但我一看就知道,何伟的两本一定是你推荐的。”
是的,我们还是习惯把彼得·海斯勒叫作何伟。他的作品气质,已经在我们心里刻下痕迹,觉得他就是一位了解中国,与中国密切相关的作家。
虽然上课的时候,我先向学生们讲的是马尔克斯,讲高尔泰,讲巫宁坤,但是,我觉得学习非虚构写作,最好的样板是何伟。
何伟前两年就在国内热了起来。最先在大陆正式出版的是《寻路中国》,之后是《江城》,和在台湾出版的《甲骨文》并称“中国三部曲”。这三部作品都好看,用他者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展现一个我们熟悉又略感陌生的世界。
其中《甲骨文》最为深刻丰富,从一个很小的点出发,慢慢追寻展开,引出几条线索,好些个人物。这些人物,看似不太相关,在追寻中,有的相互紧密关照,有的只是和作者发生关联。但由这几条线索穿起展开的这个世界,就是从1949年前至今的中国。从一条线索,我们读到“文革”中自杀的学者陈梦家,因他自杀而精神分裂的妻子赵罗蕤,陈梦家的甲骨文研究,他对汉字简化的反对,延伸至国内现在一位学阀对考古研究的把持,台湾学者对古文化的研究……从另一条线索我们读到,何伟北京的一位老邻居,正在保卫他居住的胡同不被拆迁,在不停地追索中,何伟发现,这位老邻居,竟然是陈梦家夫妇的亲戚,从这里,他又得到更多的资料……另外的一些线索,是一些人的个人轨迹,何伟从他的视角,慢慢展开,从小城走出的学生,想立足新的城市;从新疆出来的维族教师,在北京逗留了几年,终于去到美国。
从这部作品,呈现政治、历史、文化、经济、民族各种复杂问题。这么复杂的现实,何伟居然能用一部作品,统合起来。
可惜,很多读者却无缘见到此书。
作为权宜之计,我同时向学生推荐了《江城》。《江城》虽是他第一部作品,笔力没有后面的作品老道,但因为那是他初到中国的感受,非常新鲜有趣。
我想,这批大学生,虽各自学校专业相异,又来自不同的家乡和家庭,但对故乡、城市、90年代以来的变化,却会有相似感受。有了这个共同的基础,来阅读何伟看到的90年代后期的中国小城,一定非常会心。
何伟的作品都是严格的非虚构写作。用他的作品来介绍非虚构写作是最准确的,来学习怎么写,又是最容易的。
广义地说,“非虚构写作”,是指一切以现实背景为元素的写作。西方文学界首先提出这个概念,因其特殊的叙事方法,用来探索新的文学可能性。
国内现在通常认为,坚持“事实”、“亲历”、“诚实原则”的写作,不依附或服从任何写作以外的因素(包括政治因素),就能称为“非虚构写作”。这其中还包括新闻调查报告,回忆录等等。
这样介绍概念是很难明了,怎样写既符合要求,又能让作品更出色,纪实性与艺术性能同时兼顾。
何伟写得那么好看,这其中是有窍门的。
他的老师约翰·麦克菲在大学时的写作课堂上,就把这秘笈教给了他。
约翰·麦克菲是美国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人物,他不仅自己长期创作,从上世纪60年代,就成为《纽约客》的特约撰稿人,从1975年起,就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课堂上推广教授非虚构写作,培养了许多作家。
他总结了自己的一套写作方法。
这些学习对何伟影响深远。
何伟现在谈起老师的方法仍很感激。他说,大部分媒体工作人员都学不到麦克菲课堂上教授的这些,因为报社通常鼓励的写作方法正好与之相反。
麦克菲的这个秘笈,简化了说,就是如何呈现一个整体。他给何伟举的例子就是他早年的作品《到乡下来》,本来是写沿着阿拉斯加一条河流的长途旅行,行至途中,看见一头熊,然后他单起一个短章,写这种熊的外貌,生活方式,等等,介绍完了,再回到主线,继续讲述沿河之旅。读者读至此处,会觉得加强了信息,又饶有趣味,并不突兀,对整个地域面貌更加了然于胸。这种写作方式,就是麦克菲强调的作为一个整体的写作。
从细节到主线,再从主线到旁边的复线,每条线索都由细节构成,线索交织,最后呈现一个整体。这的确跟一般媒体希望记者做到的清晰明确不同,很多读者也需要时间来适应这种方式,不寻找中心思想,而感受一个整体的世界。
麦克菲在他的作品《前世年鉴》里,讲过一个比喻,就像地质时间和人类时间,看似两样毫不相干,地质时间以百万年计,人类察觉不到那种变化,而人每分每秒地生活,结婚生子,修建房子,相当具体,当突发地震,嘣,这才发现两者相遇。他对这种交叉非常着迷,他说:“如果你能把自己从对待数字(比如一百万年)的传统方式中解放出来,那么你就能从人类时间的界限中解脱一点出来。所以从某一方面来说,你根本就没有活过,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你又永远活着。”
这种交叉,其实也是他作品结构的主要方式。
这种方法,何伟在第一本书《江城》里,就已经灵活使用。
支撑线索展开,最终交叉的,呈现完整世界的,是一个个细节。把细节充分观察,描摩,这也很像写实绘画。
之后的课堂上,我直接把绘画教学的方法引了进来。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作者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