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一面墙需要多长时间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从德国汉堡到什未林,直线距离94公里。在高速极为发达的德国,这意味着仅需大半个多小时车程。
不过,两德未统一时,这短短94公里意味着两个世界的隔绝。这一头的汉堡,是德国第二大城市、世界级大港、德北经济和文化中心,另一头的什未林,尽管曾是历史名城,却被人遗忘。
▲图:什未林城堡,被称作德北最美城堡,作者供图
即使到了今天,当你穿越这短短94公里路程后,仍然可以感受到两个城市的差异。汉堡十分繁华,市政厅一带人流滚滚,甚至到了摩肩接踵的地步,在欧洲已属罕见。汉堡港密密麻麻的船只,也见证着自由港的荣光。至于什未林,虽是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的首府,但街道颇冷清,从被誉为“德北最美丽城堡”的什未林城堡向市政厅步行,沿途有几条街道几乎无人,直到市政厅的湖边才稍有人气。就像其他欧洲城市一样,人们集中在餐厅和咖啡厅外,晒着太阳,吃吃喝喝。
▲图:什未林十分干净漂亮,但街上基本无人,作者供图
19世纪时,什未林曾是重要的贸易城市,但在二战后,它被划入东德地区。它甚至没有在东德样板式的工业建设中得到多少好处,它乃至整个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都以农业为主。
两德统一无法迅速消弭东西德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即使德国是欧盟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即使德国向前东德地区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时至今日,东西部仍存在收入差距。不过,东部的变化还是明显的,尤其是那几个“样板城”都拾回了昔日容光。比如号称德北最美城市的德累斯顿,图林根州首府埃尔福特。
我对这两个城市的印象,便是除了人们的英语水平普遍比不上前西德地区外,其他都与前西德城市差异不大。可什未林并非如此,这个号称“七湖之城”的城市在我心中可排名“德国最美城市”的前五位,但以它为首府的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据说也是德国目前最穷的一个州,失业率一度排名第一,二十多年来已有几十万年轻人远赴他乡寻找工作。
这是东西德差异的一个缩影,似乎比同样美丽的德累斯顿和埃尔福特更真实一些。但我仍然对二十多年前推倒柏林墙的壮举充满敬意,至于经济差异,与其说是德国人不够努力,不如说是前东德的“门面经济”外强中干,或者说前苏联的控制遗毒太深。
而且,即使经济差异被抹平,也不会立即抚平心理的创伤。对思想、自由的禁锢,往往会制造一代无知且无畏的群体,他们又会在教育中影响自己的下一代。唯一能抚平这种政治创伤的就是时间。
【易北河畔的古城变迁】
2014年4月初,我从布拉格前往德累斯顿。坐在易北河畔吹晚风时,身后是德累斯顿人最大的骄傲——德累斯顿老城。
古代的德累斯顿曾是萨克森选帝侯的宫廷所在地。萨克森向以雍容典雅著称,德累斯顿也因此有“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之称。1945年2月13日,二战已近尾声,并非军事重镇的德累斯顿却突遭盟军轰炸,几万人葬身火海,八百年古城沦为废墟。如今所见的老城均为战后复建——准确来说应该是近二十多年来复建,因为前东德没有资金也没有意愿做这件事情。
▲图:黄昏时的德累斯顿王宫,统一后复建,作者供图
从这些非凡建筑的外表来看,你无法相信它们是近年重建的产物。古朴的外观、斑驳的墙身,那些被烧过的黑色痕迹,更分明记录了曾经的战火。那么,它们是如何复建的?
圣母大教堂是德累斯顿最美的建筑,它建于1726年至1743年间,未能在二战轰炸中幸免。二战后,德累斯顿属于东德,废墟未被清理,圣母大教堂周边一度成为牧场,废墟中的石头还被拉去铺设停车场。后来,当地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牵头,动员民众保护废墟。
▲图:德累斯顿圣母大教堂,作者供图
两德统一后,德累斯顿古城的复建成为可能,并于1994年正式动工。严谨的德国人用最艰难却也最让人尊敬的方式完成了这次复建。他们在巨大的废墟上,将一块块砖瓦测量、拍照、鉴别、分类并复位,不足部分以新材料补充,人们称这一工程为“世界上最大、最难的拼图”。
一位德国工程师这样讲解这项工程:“教堂倒塌的时候,不是直着坐下的,而是有一定倾斜度地倒下。因此,精确测量每一块砖头的大小和重量,根据它落地离教堂中心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这一块砖头在原教堂墙面上所在的高度……”在废墟中被挑选出的砖瓦,都标好号码,以便于在修建中放回原位。在圣母大教堂重建的材料中,有43%由教堂废墟中挑拣而来。
东德时期,德累斯顿是最大的工业城。当然,它原本就有着不错的工业基础,在二战前,它就是德国相机、钟表制造和高级食品的生产中心,是德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两德统一后,前东德的制造业逐步被淘汰,德累斯顿受影响最大,失业率一度高达30%,在德国排名第一。当然,高失业率不能全归咎于制造业的衰落,因为高福利制度,许多前东德人选择了主动失业,坐吃福利。
德累斯顿人的矛盾心理在原东德极具代表性。东德曾被赫鲁晓夫称为“社会主义的橱窗”,这个小国的工业产值一度占全世界的2.5%,人均收入在东欧国家中首屈一指。但相比西德,这个成就实在不算什么,无论是人均GDP、职工收入、劳动生产率还是科技水平,东德都远远落后于西德。两德统一后,东德曾引以为傲的工业显得低效,遭遇淘汰。曾经在封闭的世界里充满优越感的东德人,在获得梦寐以求的自由后,突然发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在西部同胞眼中一文不值,心理落差必然巨大。
【埃尔福特与《窃听风暴》】
与德累斯顿相比,埃尔福特名气小得多,但却是一个能给人惊喜的美丽城市。它是图林根州首府,有20万人口,在德国已是不折不扣的大城市,当年亦属东德。它被视为近年来德国的经济奇迹,工业发展很快。
两德统一前夕,埃尔福特曾见证往昔阴暗。1989年12月4日,就在柏林墙被推倒一个月后,埃尔福特的一栋政府大楼冒出黑烟。这栋楼属于东德秘密警察机关斯塔西,这个正式名称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安全部”的机构于1950年成立,一直是东德政府钳制言论、施行恐怖政治的工具,曾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对内情报组织和秘密警察机构。在东德政权即将崩溃之际,斯塔西开始销毁秘密档案。
埃尔福特的火光引起了一名女医生的注意,她呼唤市民一起冲进大楼,强行救下了正被销毁的秘密档案。这场抢救行动由埃尔福特开始,迅速蔓延整个东德。1990年1月15日,民众冲进斯塔西总部,大楼内所有碎纸机都因超负荷运作而陷入故障,那些来不及焚烧或投入碎纸机的档案已被人手撕成碎片,足足装了16000个大麻袋。此外,还有3900万张档案卡片和排起来可达180公里长的文件来不及销毁,被市民完整接收。
统一后的的德国成立“前东德国安档案联邦管理局”,开始对斯塔西档案进行复原与整理。二十多年来,工作人员几乎全凭人力对其进行整理。他们根据档案纸张颜色、笔迹、墨水等进行初步分类,然后再尝试拼接。第一个十年,他们仅修复了2.5%的破碎档案,相当于90万张纸的内容。
在斯塔西的秘密档案中,大批公民私下的言行都被记录,经由亲友们向组织汇报——如果不是柏林墙的倒塌,也许你一辈子也不会知道亲友曾经出卖过你。这种个人秘密档案超过600万份,而当时东德总人口仅1800万,电影《窃听风暴》就是描述八十年代的东德。
▲图:电影《窃听风暴》剧照,图源网络
如今的埃尔福特,只能看到宁静安逸,它也许是幸福感相对较高的前东德城市吧。对于前东德人而言,幸福感的高低取决于他的经历与身份。一些原先的既得利益者往往对两德统一后的生活表示失望,他们失去了特权,失去了计划经济下的各种免费保障,失去了原先的铁饭碗。因此,在各种调查中,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两德统一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年轻人满意度明显高于老人。此外,高学历、具有社会竞争力的群体,满意度也远高于低学历者。
▲图:埃尔福特常见的宁静,作者供图
2011年,《柏林日报》曾公布一项民意调查,10%的受访者认为1961年修建柏林墙“完全正确”,62%的受访者认为“完全错误”。其中,被访的前东德党员几乎都认为“完全正确”,这也侧面说明了当年的既得利益者才是如今最失意的群体。
【输血政策下,前东德的变迁】
德国向以路网发达著称,但其高速公路在不同地域却有着差别。在传统经济发达地区巴伐利亚州,高速大多是双向四车道,双向六车道的路段不算多,车流极大。从西德前首都波恩前往汉堡,途经明斯特、不莱梅等大城,沿途高速则以双向四车道居多,车流量也大。而从德累斯顿前往波茨坦,三百公里的路程只需两个小时,从什未林横穿德北过境德国,也只花了两个小时,原因有三,一是沿途很少限速,二是道路宽阔,三是车少。
不同路况体现了不同的经济状况。巴伐利亚州作为德国老牌工业中心,路网铺设较早,因此路相对较窄,汉堡等地同样如此。从德累斯顿到波茨坦乃至柏林,还有什未林与柏林之间的德国中北部,都是前东德区域,路网多于近年铺设,因此道路宽,加之工业不及原西德地区,故而车少。据说,统一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德国几乎重建了前东德地区的路网,花费之大可想而知。
在建筑方面,许多火柴盒式的赫鲁晓夫式建筑仍然存在于东部地区,但大多刷上了鲜艳的颜色。
这些景象都印证了德国人的努力。2011年,德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工资仍比西部低17%。许多人把这些数据当成了如今的德国东部不如前东德的佐证,其实站不住脚。因为在统一时的1991年,东西部工资差异为60%。
这一切都与德国统一后的倾斜制度有关。如今的德国以欧元为流通货币,马克早已成为历史,不过,在纪念品商店里,可以见到缩微版的德国马克纪念品,它分为东德马克和西德马克。
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采取了一步到位的输血政策,支持东部经济改革。当时最重要的举措当属东德马克对西德马克的兑换。西德人抛出了大手笔,前东德公民可按1:1的比率将手上不值钱的东德马克兑换为西德马克(如按实际汇率计算,东德马克被高估了400%)。此外,德国政府还向前西德人征收“团结附加税”,占个人收入的5.5%,用于原东德地区的建设。
当时的东德人因1:1的马克兑换比率,购买力大增,纷纷转而购买质量更佳的西德产品。但后来许多人发现,这个“福利”是短暂的,甚至有负面作用。因为东德马克的兑换被严重高估,原东德产品因此价格飙升,加上质量本就不佳,更加失去了市场,大量工厂倒闭,进而使得许多人失业。
但一步到位的兑换也不能说是坏事。有人曾这样分析:德国政府选择1:1的兑换比率,其实是一种转移支付,迅速实现了东西德社会福利和收入的接近,同时也使得西德的资本在东部无法获取廉价劳动力资源,无“血汗工厂”之忧。加上社会福利保障,从而确保了原东德人的基本生活。
而且,经济并不是唯一。有一项统计结果显示:85%的东德人和81%的西德人认为东德人应当为通过和平方式结束原社会形态而感到骄傲。对于“统一后,哪些梦想被实现”这个问题,90%的受访东德人和94%的受访西德人提出了同样的答案:法制和自由。
德国作家彼得·施奈德曾写道:“清除大脑中的柏林墙将花上比清除实体上的柏林墙长得多的时间。”对于曾经历过两德分裂的人来说确实如此,但对于年轻人们来说,他们的大脑中从来就没有柏林墙的存在,他们没有经历过父辈的压抑,自由如空气般与生俱来。
【注】本文原标题《自由如同呼吸,柏林墙只是记忆》。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作者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