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田方萌:如何建立自己的电子图书馆

2016-04-23 田方萌 大家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摘要ID:ipress  

在我看来,图书馆的作用就像辞典——也许你终生查不到其中百分之一的条目,你仍然希望它囊括了尽可能多的内容。


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的很长时期,对绝大多数读书人来说,拥有数量庞大的藏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我们小时候都听说过古人刻苦攻读的励志故事,如刺股悬梁、积雪囊萤和穿壁引光。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如此珍惜时光,部分是由于“书非借不能读也”。在图书存量很少,书价也很高昂的条件下,穷孩子只能向他人借书,因此必须抓紧时间读完。幸运的是,在我们生活的信息时代,借助存储和传播的数码技术,大多数读书人都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图书馆了。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我虽不才,生来亦有嗜书之癖——读书时能忘掉其他事,忙乎其他事仍惦记着读书。中学时代我常读李敖。世人送给这位台湾作家许多称号,如“历史学家”、“时评家”或“风流文人”, 我最羡慕的则是作为“大藏书家”的李敖。参观过李敖书房的人们,大都对其藏书规模叹为观止。他本人也曾提倡知识分子应当拥有自己的图书馆。今天我终于实现了李敖的倡议,却非在自己的书房内,而是在笔记本电脑里。


▲ 李敖的书房


2003年左右,我发现网络上有不少电子书可以下载,便开始保存其中一些,权作纸版书的备份。之后我开始了长达七年的留学生活,其间购买英文书耗资不菲,又不便转运;购买中文书根本无从下手——不知“京东”今天在美国有没有分部,那时肯定没有。这迫使我通过学校图书馆借阅英文书,而中文书只能靠下载电子版了。

多亏现在已经关闭的“新浪爱问”网站,在美国读博士期间,我陆续收藏了一万多本中文电子书,平均一天十来本。就像早年在北京逛书店一样,我每天都会到“爱问”的学术频道瞅两眼,有值得保存的电子书就下载到电脑上。我也访问过其他电子书网站,有一次碰巧看到一个网页,它分门别类地提供“万卷藏书”下载。我当下如获至宝,连续点击四小时,一次收集了七百多本好书。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开科取士。他看到新科进士们列队而出,发出“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的感慨。批量获取电子书多少帮助我理解了太宗当时的心情。

回国之后,我通过“微盘”和“百度云盘”继续下载了不少中文书。由于我感兴趣的大部分书籍已存入电脑,每年下载的数量和频率都大幅下降。两三年前,我听说一家名为“Library Genesis”的国外网站提供海量英文电子书的下载服务,于是将不同的关键词输入其搜索引擎,每次都可以看到几十条甚至上百条书目。几年累积下来,我收藏的英文版电子书也数以千计了。结合中文馆藏,目前我的电子图书馆共有一万七千多册藏书,占用了168GB(千兆字节)的硬盘空间。

这样的藏书规模算大算小?在国内一流大学,图书馆藏的数量都以百万计,一万七千册实在不算什么。我每次去北师大图书馆查找资料,都会看到很多好书,而网上并没有它们的电子版。可对于一个私人图书馆,一两万册就称得上数量庞大了。如果将这些电子书都打印出来,装订成册,我估计可以塞满三间书房。考虑到其中史籍、文集和辞书等大部头占了相当比例,三间恐怕还不够大。南宋诗人尤袤以藏书家著称,他总共集有三万多卷。不过古书字大,三万多卷的信息量可能也就相当于今天几千本书,可见一万多册的藏书量足以羡煞古人。


像整编军队一样整理藏书

著名编剧史航有一次在微博上声称,他收藏了一万多册纸版书,与我的电子图书馆规模相当。不过,这位编剧常常随意码放藏书,选取读物也信马由疆,虽然还不至于“风吹哪页读哪页”。与他相反,我的藏书主要用于研究和写作,因而需要快速检索文献。我为此自创了一套图书分类法,建立了包括三百多个文件夹的四级目录体系。考虑到我的相当一部分电子书属于公共政策的专业领域,同好们未必感兴趣,这里我只介绍自己对一般读物的编目方法。

中国传统的分类法无非“经史子集”那一套,我首先也建立了哲学、史学、文学和文集四大部类,并拓展了其外延,细化了其分支。如哲学书籍按研究对象分为政治哲学、艺术哲学、科技哲学和人生哲学,按研究领域分为伦理学、逻辑学和认识论,不便分类的则按其性质分为中国哲学、宗教哲学和思想史。又如历史部类,我首先将几千册史书分作四大类——中国史、外国史、专门史和专题史。中国史再按朝代细分,如近现代历史就分为“鸦片太平甲午”“清末民国”“抗日战争”和“共和国”四段时期,此外还建有关于国共党史的专题文档。专门史则按经济史、宗教史和军事史等分作八类图书,每类约有一两百本,这样就某一主题查找资料便很方便。

经史子集之外,我还收集了社会科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和名人传记方面的大量书籍。拿名人传记来说,有关拿破仑和基辛格的传记各有六本,蒋介石的有八本,毛泽东的则有十六本。之所以收集多种版本,是因为探究细节问题需要比较不同文本,即使它们都讲述同一个故事。各类书籍过眼多了,我头脑中便建立了一个参照体系,不仅能大体鉴定同类图书的品质高下,看到某一领域的新书,也能较快判断其阅读价值。

整理这些藏书花费了我不少时间和精力,可将它们分门别类本身就带给我极大乐趣。美国哲学家安兰德曾解释她为何喜欢集邮:“集邮的快乐在于人们可以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使用自己的大脑。……它(集邮)有一个自己独立的奇妙世界,能够牢牢抓住一个人的注意力,使他从烦恼和压力中暂时解脱出来。”我认为一个人乐于收集电子书,经济上的花销会比集邮少得多,而知识上的收益却会多很多。每当我想到人类文明的结晶以书籍的形式存放于我的电脑中,像一支完成整编的军队随时待命,就会产生一种妙不可言的奇幻感受。


有藏书还须会用书

在只有纸版书的时代,即使存在大规模印刷技术,购书成本对大部分读书人依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不仅由于书价会随着原材料和人工费用上涨,也因为纸版书占用的空间面积很大,在住房紧张的大城市尤其是个问题。电子书的优点首先在于不占用物理空间,因而也易于转移。这几年我携带笔记本电脑出访多地,那一万多册电子书也形影不离地陪伴着我,这在“汗牛充栋”的传统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信息产品容易复制和传播,而且具有经济学所谓的“非竞争性”,即复制次数再多也不影响原始文件的使用。这意味着一个人建立的电子图书馆,可以便捷地“克隆”到其他人的电脑上。一些学界的同事听说我的电子图书馆后,曾向我求索某些类别的学术著作,我也不时将存有上百本书的U盘主动送给感兴趣的朋友。有一次,我向一位老友赠送过内含三千册史书的外接硬盘,他回家后在电脑上打开,当晚便向我表达了欣喜之情。

基于电子书的技术特性,建立个人的电子图书馆已属易事,问题在于如何利用它。如果说古人的苦恼在于一书难求,今人的抱怨则是缺乏时间读书。不少友人曾问我:“你收集了那么多书,一共读过多少本?”这得看如何定义“读过”。读书如同攻城掠地,我只粗略看过大部分电子书的目录和简介,留下浮光掠影的印象,需要时再找出来细读。有些书虽好,却只须泛读。我一般将这类电子书装入平板电脑等阅读器,供等车就餐时随意翻看。至于那些应当精读的理论书籍,我会将它们批量传送到学校附近的复印社,打印成册后再详读纸版,并用电子文档做笔记和索引。因为存有电子版,纸版在读毕后也就处理了。铁打的书架,流水的书。


▲ 华君武漫画:书到找时方恨多


即使一个人每年看一百本书,一生所读也不过几千本。那么拥有上万册的私人图书馆有何意义?在我看来,图书馆的作用就像辞典——也许你终生查不到其中百分之一的条目,你仍然希望它囊括了尽可能多的内容。何况,在建立电子图书馆的过程中,我逐渐了解到人类知识体系的轮廓和层次,明确了今后应当精挑细选的读物,也节省了大量阅读时间。套用英国作家奥威尔的话说:所有好书都是值得阅读的,可有些书比另一些更值得阅读。

在我的个人图书馆中,几乎所有电子书都是从网上免费下载的。对于这些书籍的作者、出版商、发行商和电子版的制作者,我常常感到欠他们一大笔债,只能以更积极的创作回报社会。我完全支持规范电子出版市场,以保护生产者的知识产权和经济利益。不过,在这一体系尚未完善之前,我并不羞于继续下载电子书,就像世界各国成千上万的读书人每天做的那样。

写于2016年世界读书日



作者:田方萌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师。


【作者文章推荐】

软柿子捏得太紧,也会变成一只青椒

刘少奇曾被西方学者疑为犹太人

中国不应过分重视诺贝尔科学奖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英文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