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梅:如果有一天,莎士比亚与他的爱好者相遇
▲珍妮特·温森特
文 | 冯雪梅
温森特完全不屑于平铺直叙,就像她根本看不上按部就班的人生一样。有人问她:谁是在世最伟大的英文作家?她斩钉截铁地回答:珍妮特·温森特。
要是你5个月大的时候被人收养,从小在教堂里接受传教士的培养,突然在16岁的时候意识到自己是“同志”……等等,这已经足够写本小说了,不是吗?可温森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26岁,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处女作,让她成为英国文坛一颗耀眼的新星;之后,是一大堆的文学奖项;这些文学大奖,又让她得到了大英帝国勋章。
据说,丰富的经历是作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你可以举出一大堆这样的例子,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海明威到马尔克斯、品特、莱辛,但假如那些“个人传奇”放到平庸之辈身上,估计你们小区里会多几个没完没了掰扯过去的大叔大妈。经历这种东西可以制造甚至仿造,才华却可遇不可求,有或者没有,云泥之别。
温森特就这样傲然于世。看她的书很费脑,因为她不会“好好”地跟你讲一个故事。各种精灵古怪的比喻,精巧而复杂的叙事结构,通透细腻的文字,无不散发着诱人气息,诱惑着你却又阻止你靠近。她很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怀疑自己的阅读经验,乃至“无趣”人生。看到小庄在一篇书评里,将她和萨冈作比较,说她们是“一样的爱情至上分子,一样的爱情怀疑论者,一样的因爱情之名横行于世,永远开一辆好像没有装刹车的跑车。对于这种女人,小说是用来治愈自己的才华和性格的,她们让空洞而又繁盛的事物都从语言里生育出来,包括药剂和手术,她们制造了很多疼痛,又手艺娴熟地把疼痛缝好,上了药。”
最初看《守望灯塔》,翻了几页便搁不下。赶紧去网上查这个人,找她其他的书,居然没货了,好在有万能的淘宝,寻得《激情》。这感觉有点儿像好些年前偶遇卡森·麦卡勒斯。在“万圣”一边喝咖啡一边漫不经心地翻开《心是孤独的猎手》,看了不到十页,立马跑去书架前,把她那本厚厚的传记抱了出来。
当然,我不是那类愚忠粉,虽然喜欢一个作家,会找好几本他(她)的作品,却不会不加甄别地照单全收。那本献给乔布斯的《苹果笔记本》,就一直迟迟疑疑地没有“收藏”。而阅读的兴趣,也很快转向,从约翰·班维尔,跳到了大卫·格罗斯曼,再到阿摩司·奥兹。突然有一天,一页夹在新书里的图书广告,又一次将温森特带到了我的面前。
这回,温森特接到的任务是改写莎翁的名著,她给自己的新作品起名《时间之间》。莎翁辞世400周年,伍尔夫创立的霍加斯出版社策划了一个大Party,请全球顶尖的当代小说家联手改写莎翁的7部经典剧作,温森特领到了《冬天的故事》。这是莎士比亚晚年最后创作的悲喜剧之一,有关爱与救赎的故事——国王请王后留他们的好友“波”在宫廷里多住一段时间,可他又怀疑妻子与好友有私情,结果逼死了王后,“尅”死了小王子,遗弃了襁褓中的公主。公主被牧羊人养大,与“波”叔叔的儿子相爱,历经波折之后,宽恕和爱战胜了一切,昔日的情仇恩怨烟消云散。
对今天的读者而言,这样的情节了无新意,肥皂剧里多得是这些经不起推敲的桥段。温森特把这场悲喜剧改写成现代都市小说,国王和王后被一对社会名流夫妻列奥和咪咪所替代,他们和好友赛诺之间的关系,远比《冬天的故事》里的三个人复杂。赛诺曾经是列奥的情人,后来暗恋咪咪,又因列奥而放弃。他爱他们两个人,仨人之间的情感纠结,让《时间之间》变得与莎翁原著不尽相同。“时间之间,坠落已遭捕获,悲伤可被疗愈”,“改变一生只需那么一点点时间,领悟那改变却要耗费一生。”
只是,故事的模板在那里,腾挪的余地不是很大,尽管《纽约时报》书评评价说:“温特森杰出的天赋在于,通过那些浅吟低唱般优美、常在意料之外迅捷而至的句子,成功地传达出小说的情感分量……她与令人费解的文本之间展开了一场奇妙的搏斗,最终呈现出一个错综复杂的、让人拍案叫好的当代故事——属于她自己的全新故事。” 可我依然觉得,留给温森特的空间实在太小了,既定的情节不太适合她天马行空。
我更感兴趣的是,如果有一天,两个“最伟大的英文作家”在街角处不期而遇,会是怎样的场景?两个都对爱充满激情与怀疑的人,将谈论些什么?争论《冬天的故事》和《时间之间》哪个更好吗?还有,温森特眼里的莎翁是什么样子?
作为世界上争议最持久的作家,莎士比亚从来没完全走出谜团。那些猜测广为人知:一个出身卑微没受过多少教育的人,如何能写出那些高大上的宫廷剧,谁才是幕后真正的作者?白脸书生和红脸屠夫,到底哪一幅画像才是莎翁真正的容貌?那些打动无数人的“爱情戏”里,有多少剧作家本人情爱的影子?娶一位大自己8岁的女人,然后远离家乡,常年不与她相见,如此特殊的婚姻中,藏着多少八卦?还有,他究竟是不是同性恋者……
《莎士比亚》的作者,另一个英国天才,安东尼·伯吉斯说:“每个传记作家都盼望自己觅得一鳞半爪反映莎士比亚真实生活的新线索,譬如1598年5月7日撕裂的一片指甲,或在英王詹姆斯一世首次召剧团入宫演出时患重感冒;然而这些线索始终未见……我们只是从今昔沃里克郡毫无根据的街谈巷议中才知道,莎士比亚不会喝酒,还染上了淋病。不过,街谈巷议意味着关切,乃至爱戴。”
画出一个真实的莎翁难度太大,伯吉斯想要的只是“古往今来,每一个莎士比亚爱好者按自己的意思为他画像的权利”。在这个文学才子的笔下,“莎士比亚就是我们自己,是忍受煎熬的凡人俗士,为不大不小的抱负激励,关心钱财,受欲念之害……他的背像个驼峰,驮着一种神奇而又未知何故显得不相干的天才……”
也就是说,天才的高大身躯里,藏着你我这类俗人的影子。这话,温森特相信么?
原标题:《街的拐角,莎翁和温森特不期而遇》
【作者简介】
冯雪梅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
【精华推荐】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