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杰·克劳利:1666,改变伦敦命运的大火

2016-10-26 罗杰·克劳利 大家



文 | 罗杰·克劳利   翻译 | 卷耳


上个月,我了解了两则有关伦敦的历史纪录,不禁为之深深着迷。伦敦是世界上文化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据说,二百七十个不同族裔的人们居住在这里,使用的语言超过三百种;目前有三分之一的伦敦居民出生在英国以外。这里居住了众多法语人口,简直可以说,伦敦是法国第六大城市。外来移民为伦敦贡献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也正部分构成了二十一世纪全球人口迁徙之图景。到了夏天,更有大量游客涌入人潮,令人叹为观止。过去数年中,来伦敦游览的中国游客数量一再增加,不少人来这里参观白金汉宫、大本钟等景点,或是购物、漫步、拍婚纱照。

从很多方面来说,人口迁徙似乎都是新近的现象。然而,伦敦最近的一项考古发掘表明,外来人口从建城伊始就源源不断地涌入伦敦,其中甚至可能包括中国人。公元前55年,尤利乌斯·凯撒登陆并征服了不列颠岛后,始建伦敦城,作为罗马人在此地的都城。在接下来的四百年间,士兵和商人从罗马帝国各地来到这里,或服役,或经商。最近在伦敦发掘了一处墓葬,其中遗骸的骨骼表明,墓中埋葬的人,拥有北非人的饮食习惯。更令人惊讶的是,该墓中有两具骨骼似乎是中国人。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到了伦敦的呢?罗马帝国与中国曾有远途贸易往来,对罗马人来说,“丝绸之路”正是丝绸的来路。罗马人对东方的奢侈品欲求不断,难以餍足,特别是中国人的丝绸;同时,罗马人优质的玻璃制品也被出口到汉朝的中国。在著名的庞贝废墟中,就有身着丝绸的人物出现在墙绘中。


图一:庞贝城的一处墙画,描绘了身着丝绸的女子。


或许,在两千年前,中国人的足迹就已踏遍罗马帝国各地,甚至远至不列颠。而今,看到中国游客在伦敦塔外自拍,我想,也许他们的祖先也曾身处此地。

我也一直在回想伦敦历史上最为轰动的一次事件;最近又到了它的周年纪念对于伦敦的居民来说,这个九月的天气又干燥又温暖,跟三百五十年前,也就是1666年的九月,一模一样。那时候的伦敦,是一个密集拥挤、人口众多、很不卫生的地方,满是狭窄的街巷,老旧的木房子挨挨挤挤,密不可分。出行最好的方式是坐船沿泰晤士河航行。城内人口大概有四十万。

当时,城市生活最令人畏惧的两大隐患,是瘟疫和火灾。一年前的1665年,伦敦爆发了可怕的淋巴腺鼠疫,也就是黑死病。瘟疫起于欧洲大陆,被船上的老鼠传染到伦敦。死去的人太多,只能草草丢到坑里。买卖倒闭,店家关门。十八个月中,死亡人数高达十万,是伦敦人口的四分之一。

不过,在这个九月,我们要纪念三百五十周年的,是接下来那一年发生的灾难。这一灾难的毁灭性不亚于瘟疫。整个1666年夏天,干旱的天气持续了几个月。城里许许多多带茅草屋顶的木头房子,都有着火的危险。九月三日一大早,一条名叫布丁巷的小街上的面包房着火了;火势很小,而此时正刮着东风。


图二:从泰晤士河望向大火前的伦敦,1666年。左边是圣保罗大教堂,右边是覆盖了木房子的伦敦桥。


当时,最有效的救火技术,就是把房子毁掉:要么拆除,要么炸毁,以便形成宽阔的间隔,让大火越不过去。这个法子的问题在于,房屋住户眼见自己家园被毁,往往会激烈抵抗。


图三:用带钩的杆子拆除房屋


当火势逐渐蔓延的时候,本地的火灾巡查员就会要求毁掉房子,而房主就会抗议。伦敦的市长大人则会被请到现场,因为他是唯一有行事权的人。大火正向满是易燃物的仓库蔓延。但市长仍举棋不定,他拒绝下令拆除那些房屋。这是个致命的错误。火势蔓延的速度加快了,借强风之势,开始迅速推进,肆虐于街巷之间。很快,大火就失控了。

关于这场大火,我们有极佳的目击者纪录,特别是来自一位名叫塞谬尔·皮普斯(Samuel Pepys)的纪录。皮普斯为人所知,正是因为他在这个时代,留下了极其细致的日记。皮普斯当时在政府工作,是个有些权力的人物。


▲ 图四:塞谬尔·皮普斯,以其关于伦敦大火的日记闻名。


皮普斯来到伦敦塔,爬进一座角楼,以观察火场的情景。他认定情况严重后,便雇了一艘船,划到泰晤士河中,从水上观察大火。从这个角度,他看到人群中的恐慌不断高涨:“人人都试图转移自己的财物,把东西丢到河里,或者带到船上;穷人们尽可能不离开家,直到火势袭来,才跑到船上,或是在临水的台阶爬来爬去。”他看到,即使是鸽子,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有些鸽子盘旋在窗户和露台周围,直到火苗烧到翅膀,落在地上”。

皮普斯向英王查理二世进言,说明火势严重,应当出面命令市长采取行动。然而一切都太晚了。街道上挤满了从热浪中逃离的人群,不断有人将物品扔出窗外,路上挤满了马车,灭火员根本无法通过。市长这才意识到,火势已经无法控制;他惊慌失措地离开了火场。

满城的干燥材料都在助长火势,大火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猛烈的火焰,自行挟裹起强风,吞噬周遭的氧气,并向远处喷出火花;于是,大火的前沿未至,就已经先起了几簇新火。火焰发出巨大的嘶吼。很快,河里布满了接人离开的船只--当然,这买卖可是收费不菲。伦敦桥上的房子很快着火了。天黑之前,身处泰晤士河南岸的皮普斯,看到有一英里长的拱形火焰,映红了天空。“这情景让我掉下泪来。”幸运的是,泰晤士河阻住了火势,大火没有蔓延到河的南岸。


▲ 图五:从泰晤士河的角度看到的伦敦大火。


到星期一那天,大火已经抵达城市的金融中心。富有的商人们不顾一切地转移黄金和货物。每个有马车的人都赶来出租马车,从这场灾难中牟利。几个小时之内,马车的价格就涨了八倍。银行烧毁了,接着是皇家交易所,也就是当时的股票交易所。作家约翰·伊夫林(John Evelyn)记载道,“目之所见,耳中所闻,皆是喊叫与悲声,众人遭受如此罕见的恐慌,四处奔跑,状若发狂,甚至不再试图抢救财物”。不少人以最快的速度穿过狭小的城门逃了出去,伊夫林看到城外的田野里“遍布各种可以挪走的财物,蜿蜒数英里。人们支起帐篷,既要给人住,也要存放人们能带走的财物。唉,这是怎样悲惨苦痛的情境”!

在这种气氛之下,身为外来人口,忽然成了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当时,英格兰与荷兰正有战事,于是便有流言说,大火是恐怖行动,很快就会有法国人和荷兰人攻进来。愤怒的人群本来就在寻找可以怪罪的人,于是外国人遭到殴打。有些人被打死在街头。

国王和他的弟弟约克公爵控制住了局面,并试着把大火分割开来,扑灭火焰。后来,大火接近了存有大量火药的伦敦塔,此刻必须采取极端措施了。卫戍部队自行决策,炸毁了大量的房屋,这才保住了伦敦塔。

至此为止,伦敦城内伟大的圣保罗大教堂还完好无损。它坐落在一座小山上,人们觉得教堂受到上帝的保护,便把珍贵物品拿到那里去储存。倒霉的是,教堂顶上堆放着木头脚手架,流窜的火花点着了它们。很快,火焰笼罩了整座建筑,笼罩了其中储存的所有的财物和文件。巨大的屋顶上涂了六英亩的铅,此时也开始融化。石头柱子碎掉了,随着一声爆炸,屋顶也彻底崩塌。“圣保罗的石头像手榴弹一样飞出来,”伊夫林写道,“熔化的铅水流淌在街道上,甚至人行道都灼热了,显出火焰般的红色,不论人还是马,没有哪个敢踏上去。”

大火的燃料包括装满火药的仓库、焦油、煤和油,故此温度高得惊人--高达一千六百摄氏度!这样的温度,足够把钢铁也熔成液体。在六十英里开外的牛津,人们都能看到被照亮的夜空,听到火焰疾行的声音,仿佛远处有个爆炸的火炉在轰鸣。


图六:人们涌向泰晤士河边,期待船只营救。左是伦敦桥。中部后方是圣保罗大教堂。右是伦敦塔。


最终,大火在第三天晚上熄灭,因为风终于停了,再加上人们持续不断、毫不留情地炸毁房屋,把大火分割成小块。大火熄灭后的第二天早上,皮普斯步行到尚有余烬的市中心,这里已经是一片烧黑的荒凉土地,就像被原子弹击中过一般。他说,这是“我所见过的最让人难受的废墟。到处有火光,装满油或者别的东西的地窖还燃烧着”。

他经过一片完全被夷为平地的地方:“灼热的煤,让我们的双脚快要烧起来了。”他还看到这样不同寻常的一幕:“一只可怜的猫咪被人从烟囱洞里掏出来,浑身的毛都烧光了,但猫还活着。”很多地下室里都有小火苗闷烧,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不时再次爆发火灾。损失是巨大的:一万三千五百所房屋,八十七间教堂,许多伦敦城里最好的行政和金融建筑,全都毁了。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只有一些人,但火情如此疾猛.,恐怕许多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死去了。八万难民逃离了伦敦城,在城外田野里搭建权宜的帐篷和营地,在此生活。伊夫林写道:“许多人并无破衣蔽体,也没有必需的用具,床,或是膳食……于是沦落到极为凄惨和贫困的境地。”人们追寻大火的原因。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伦敦违拗上帝的罪孽。也有些人坚持相信,大火是与英格兰为敌的人制造的恐怖行为。

重建伦敦中心的工作进行了很多年。最初的计划是要设计一个全新的图纸,完全重建新城,然而后来发现这样做太困难,也太昂贵。尽管旧城在大火后几乎没有留下一丝痕迹,重建后的街道设计,仍与大火之前的平面图完全一致。这场大火最著名的纪念物是重建后的圣保罗大教堂,这是当时最伟大的设计师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 Wren)的作品。从那时起,圣保罗教堂就是伦敦城的地标之一,也是备受游客喜爱的去处。


图七:大火后重建的伦敦,包括圣保罗教堂和伦敦桥。


今年九月,是伦敦大火三百五十周年,人们纪念了这个日子。人们在圣保罗大教堂的穹顶上投射火光。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一排可以漂浮的木头房模型,泊在泰晤士河上,在夜晚降临后点燃,以便让伦敦城的居民,些微地体会一下那起遥远的事故。


▲ 图八:映射这圣保罗穹顶上的火光。

▲ 图九:百米长的木房雕塑/模型,正准备放入泰晤士河漂流。

▲ 图十:重现1666。在河上燃烧的雕塑/模型


【作者简介】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

【精华推荐】

一百年前不列颠军事史上最血腥的一日

一次见义勇为,却差点暴露狄更斯一生最大秘密

五百年前,葡萄牙人从这里出发探索世界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