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远举:每一个被逼上补习班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放弃自己的家长

2017-03-01 刘远举 大家


文 | 刘远举


当下校外培训非常火爆,火爆的背后是中产家庭父母的焦虑。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在重点高中、名牌大学这样的教育体系中上升,这些父母不断逼迫自己的孩子奔波于各类培训班之间。


上培训班的孩子的父母,年纪在三十多到四十多之间,正处于一个人的职场黄金期,但是,这当中很多父母却满足于自己上班下班,混日子,他们已经放弃了自我奋斗,寄希望于孩子实现他们内心的愿望,过上出人头地的好日子,于是就逼自己的孩子拼命学习。孩子在灯下苦读,自己却在一边看电视、打麻将。他们还经常责骂孩子不努力,常说“孩子,爸妈没本事,你要靠自己”,往往还会跟上一句“以后我们就靠你了”。这不禁让人想问一句:你们天天逼孩子,干嘛不逼自己?


这些父母的理由似乎很充足,现在竞争残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不得不逼孩子。但是,真相很残酷:孩子的起跑线从来都是父母。


从个体因素来看,智商、情商、性格,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是否成功。这些因素很大一部分源于先天,而先天因素,起码一部分源于父母的基因。所以,从生理上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起跑线。或许,这还可以辩解,这些因素的优劣与一个人的生命是绑定在一起的,不可分割,无可抱怨,不过,父母在孩子后天上,也是孩子的起跑线。


父母的经济、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网络,这些父母努力可以得到的东西,会一直影响孩子。这种现象被称为家庭资本的代际传递效应。家庭资本,主要表现为父母的社会地位,文化水平和经济收入。家庭资本的代际传递效益是指父母通过财富、人际关系,或者直接通过权力,去提升子女在接受教育、就业、职场等竞争中的排序的社会现象。如果这种传递涉及公权力,当然是不公平的。但另一方面,这是公平的。一家私企的高管,推荐自己的子女去另一家大的私企;或者一位父亲给自己的孩子找到一位知名人士写推荐信,这又有什么不公平呢?更何况,这从来都是不可杜绝的。


有调查表明,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额越高,这说明,不同阶层子女受高等教育之后的结果也不均等。很多家长一辈子的目标就是孩子考上大学,殊不知,很可能,20年后,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仍然不抵另一个孩子父亲的一个电话。如果你现在正在逼你孩子,也请你也逼自己在20年后有能力打出同样的电话,因为只有努力的家长,才能传递给孩子好的代际资本。甚至于,这样的家长,敢于放任自己的孩子,不上补习班,给孩子一个丰富、充实的童年,因为他确信,自己的孩子已经远远领先于其他孩子,因为,他自己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如果说,现在的很多中产家庭的父母,他们的上一辈,基于自身所处的环境,挣扎在温饱与生存之间,甚至无法构建自我奋斗的基础与环境。那么,现在的处于中产状态下的年轻父母,是有这个机会与能力去实现自我奋斗的。更重要的是,在自我奋斗与逼孩子之间,不管对于家长、孩子,甚至作为整个家庭、家族,当下做父母的自我奋斗都更有效。


这是因为时代大背景的变迁。


稍微观察一下,不难发现,当下除了中国大陆之外的亚太富豪,都是在二战后崛起。战争打乱一切,财富、阶层、复杂而板结的人际关系都被打乱了,不管是革命中菜刀闹革命,还是战争后走街串巷的卖塑料花,在百废俱兴的年代,努力更容易获得财富与社会阶层的上升。


对于中国而言,情况有所不同,这个变化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管是卖瓜子的年广久,还是卖菜的野蛮人,当年那些在深圳闯荡的人,都更容易获得财富、阶层。再往后,房地产的迅速增长让不少敢于投资的人获得了财富。而发源于80年代的计算机技术,在21世纪初大放异彩,迅猛发展,则让卖黄页的,卖光盘的得到了机会,成为行业巨头,不可超越。在这数波上升大潮中,很多人依靠自我奋斗,虽然没有成为巨头,也不同程度的实现了自我社会阶层的提升。


战争红利、改革红利、房地产红利、互联网红利,一波一波的过去。不难发现,这些红利越来越小。这是符合规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安定,技术的成熟,一切都会放缓。对中国而言,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速的放缓。一切都会缓慢的凝固下来,这正是目前都在说的中国的上升通道已经关闭,阶层板结。所以,以前那些贫家子弟依靠教育体系上升,自我奋斗创造神话的时代背景,很可能一去不复返,直到战争、或者颠覆性的新技术出现。


所以,可以这么说,在GDP年增长12%的时代,付出1分努力可以得到的东西,在现在,经济增速6%的年代,要付出5分努力,而20年后,当你的孩子长大,身处GDP增速2%的时代,可能要付出10分的努力才能得到。


更重要的是,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后汉书·第五伦传》中说:“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这句话后来变为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成语:言传身教。



网上有女儿发帖:“我爸有次喝醉了跟我说,爸爸赚钱就是为了你以后能不用辛苦工作,你只要幸福就好,我听了,当时眼泪就下来了。”这样的话带给儿女的激励远大于无尽的要求。相反,也有人说:“我父母要我努力,我自己也要跟我妈一样,早早生个孩子,然后等着他长大给我带来好生活。”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有着自我奋斗的家长,一定是对自己有要求的,这种情商与智商使得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游刃有余。而且,孩子也会从观察中,获得好的学习习惯、性格、自我管理能力。不难想见,一个在考CFA的母亲,很容易做到监督孩子看书,因为她自己也要看书。而母亲的行为,正是孩子的榜样。一个打麻将的母亲,即便收缴了孩子的手机,孩子也只会偷着看电视。


自身努力,有着优越的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家长,或许也要让孩子上补习班,但他们自身一定是努力的。如果父母都不作榜样去拼搏奋斗,有什么权利去要求孩子这么做呢?


【作者简介】 

刘远举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

【精华推荐】
被微信红包改变的中国佳节

法条背后的人们,不要忘记道义与良心

如果可以提升黑猩猩的智力,人类应该这么做吗?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