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曹东勃:“双一流”焦虑引发的国内高校“集体踩踏”

2017-05-17 曹东勃 大家


文 | 曹东勃


“双一流”的名单虽然始终处于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呼之欲出的状态,但自2015年下半年这一概念被抛出以来,其指挥棒效应已益发明显。一方面,这种教育领域从供给侧发力推动转型发展的大动作,已经全面传导到高校办学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新动态调整方略应时应景地横空出世,也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遥相呼应,成为今后高校在争取政府体系下各种资源的最新指针。


这些政策举措,对于搅动既有格局中某些僵化固化的利益结构,打破贴在某些高校头上的特殊身份标签,在高校之间引入更好的竞争和评估机制,确实不无益处。但是也应看到,一段时间以来,在人才引进、学科发展等方面正在呈现出某种无秩序、不和谐甚至可称之为“集体踩踏”的乱象。恰如一个剧场之中,只消一人高呼“着火”,哪怕一星半点苗头未见,群体恐慌也足以让人蜂拥至门口,自乱阵脚,导致悲剧。


这种“集体踩踏”和自乱阵脚有两个集中表现。一方面是人才引进中的“砸钱抢人”愈演愈烈,以至于某发达地区教育厅今年4月专门发文提出了“三不”原则——未经公开招聘程序,不鼓励、不支持省属高校之间互挖人才,不鼓励、不支持本省发达地区高校到本省欠发达地区高校挖抢人才,不鼓励从国家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挖抢人才。


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在学科发展、建设和规划方面自缚手脚、自断经脉,以至于风声鹤唳地以调整为名“砍掉”了本校一些具有较长办学传统、而且就业未必很差的学科和专业。2016年3月25日教育部下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中,42所高校的50个博士、硕士和专业学位授权点被评估为“不合格”。其中,四所理工科为主高校的统计学、法学、公共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被评估为不合格。这是被点了名要求整改乃至撤销的。更有不少未曾被各类排名和评估点名的高校,也乐得以某种“自知之明”的前瞻姿态,杯弓蛇影而自行“壮士断腕”,在毫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主动撤销其颇具发展潜力的某些非主流系科。


有一种说法,教学是农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科研是工业——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学科建设是金融业——占据制高点、一览众山小。如果我们同意这种判断,那么某些高校在学科建设上的这种大起大落,岂不是在自我酝酿着某种“金融危机”?


其实,未来高考招生更加强调专业导向的这一改革方向,也对高校学科布局的上述异动有很大影响。这项改革先在浙江等省试点,料将在成熟后向全国推广。那么这就释放了一个信号:国家倡导一种以专业定分殊的报名选拔机制,希望借此缩小学校之间的差别,也借此引导学校将优势学科和专业做强做大做成一流。届时,学生和高校就可以互相吸引,精准地无缝对接专业兴趣了。


应当说,让考生按专业兴趣选择高校,而不盲目跟风追逐名校,鼓励学术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的识别、分流与衔接,这是一种理想状态。问题是,在当下连考个幼儿园都要挖地三尺查三代、父母子女齐上阵的焦灼状态下,一路读到高三的学生是不大可能搞清楚自己真正的志趣所在的。因而,寄希望于在技术操作环节令专业优先排列的方式,就可以实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自然分层与衔接的想法,太过一厢情愿,而考生也不可能无视学校之间整体氛围的差异,仅仅考虑专业和学科的问题。


尽管如此,很多学校为了因应学科主导、专业主导的招生改革,还是比较短视地“病急乱投医”。推出最有竞争力的优势学科组合,将最能代表本校特色的优势学科捆绑打包,铁锁连舟,同时增加这些强势学科和专业招生计划的投放额度,压缩乃至停办停招所谓弱势学科、边缘学科,视之为拖油瓶、弃之如敝履。这才有了不少学校贸然取缔很多学科的大新闻出来。


▲ 中山大学


那么,“双一流”对高校究竟意味着什么?给高校的行为带来哪些变化?


其一,资金分配的原则发生了不说是180度的逆转、至少也是相当大程度的拐折。从此之后,原有的211、985一类名目皆成过往烟云,中央拨款不再从此渠道下达,实际上形同废止。对于国家而言,今后对于高校的评价将采取一种统分结合、抓大放小的视角。统的一面、大的一面是一流高校,这些学校数来数去就是那几家,也是非数十年积累难于取而代之的,加上这些高校这些年来在各类资源的叠加支持下,本就发展更快。分的一面、小的一面是一流学科,这里面争议就很大,尺度和标准也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免不得从中央到地方的新一轮口舌之争。


其二,高校内部的结构性扩张和“全面发展”的冲动,将受到更加猛烈的外部约束,在此之后的高校发展将更加内敛化或内卷化。有远见、有定力者早在这场持续近二十年的“扩招”政策出台伊始,即预料到它可能造就的后果。然而,坚守适度规模、约束扩张欲望容易,坚持办学特色、编织学科网络就难多了。综合性高校本就追求大而全、高大上,专业性学校则在过去十余年间较为宽松的学科政策环境中,“不上白不上”地拓展了不少地盘,甚或拿下了不少非本校主流学科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如今,在教育部“双一流”+学科评估从严从紧的双重约束下,专业性特色性的学校在过去这十余年中新夺取的“阵地”,正面临失守的危险。


究竟是轻易放弃多年拓展的新界,集中优势兵力回护优势学科,冲击和守住“一流学科”?还是继续严防死守,“誓与大堤共存亡”?不管哪一种选择,实际上对这类学校而言,都意味着打碎牙齿和血吞,是对过去十余年间尝试“全面发展”苦果的一种痛苦的内部消化。


政策转向和掉头的决定是短暂的,但整个过程会持续很久。很多专业性学校在过去十余年间的“全面发展”和“做大做强”过程中,也越来越强调“通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大家有一个好的“吃相”,在绞尽脑汁盘活存量开设各类通识课程的同时,还要通过各类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进和借助外脑,拓展本校学生的知识面。然而囿于专业特色和资源约束,小马拉大车的尴尬始终存在,学生对于课程和讲座质量的抱怨也时有所闻。在既有的路径依赖条件下,专业性高校要鸟枪换炮、有所改进尚且步履维艰,在“双一流”的突然冲击下,上述“全方位育人”的指向是否将承受更大压力以至中辍,的确是不能不打一个问号的。


此外,“双一流”带来的高等学校财政拨款的结构性变化,日益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使各高校中被视为“下蛋母鸡”的MBA、EMBA等商学系科的社会办学,受到越来越严苛的前置审查。这将迫使学校高度重视自行开拓资金来源渠道,特别是重视校友资源和社会捐赠。这也可能间接促成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某种良性互动。


本文原标题:《“双一流”焦虑下的“集体踩踏”》


【作者简介】 

曹东勃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精华推荐】

达康书记在金山修路,怎么就出了人命?

侯亮平被陷害,也只能认栽吗

农民正在成为农村的股东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