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一贝子:在那五谷轮回的地方——闲话古代厕所

2017-05-24 十一贝子 大家


文 | 十一贝子


所有的空间类型中,厕所最为污秽,气味不佳,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很低,建筑形式往往也是最简陋的,不但比不上客厅、卧室、书房、厨房,连仓库都不如,古代大多只是用一间茅草棚子来应付,享受不到瓦顶的待遇,所以各地多以“茅厕”或“茅房”为代称。


厕所是不雅的场所,如厕也是难以言表的事情,因此文明程度高的现代社会喜欢用更文气的名字来称呼它,比如“卫生间”、“盥洗间”、“更衣间”、“化妆间”等等。一些地方把上厕所叫作“去一号”,传说其源头是20世纪五十年代南京街头有一座公共厕所装修精良,正面墙上标有“001”字样,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无论远近,纷纷赶来体验,“去一号”的说法就此流传甚广。


中国古时候也给厕所起了不少隐晦的别称,比如先秦时期叫“沃头”(“沃”是“肥”的意思),后来又叫“溷”(音混,意思是肮脏、浑浊的地方)、“西阁”(西边的架空小屋)、“舍后”(放在屋后)。传说北宋高僧雪窦明觉大师曾经在杭州灵隐寺担任“净头”,打扫厕所三年,妙悟禅理,取自己法号中的“雪”字和灵隐寺的“隐”字,给厕所起了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雪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把厕所称为“五谷轮回之所”,令人叫绝。


古人常用“更衣”、“洗手”来暗指如厕。科举考试时采用封闭式管理,士子们都关在小号中奋笔疾书,想方便时需要提出申请,手持专门的牌子充当临时通行证,上面有“出恭入敬”四字,因此又将如厕称为“出恭”。


厕所相对隐秘,古人在危难时常以之为藏身之所,然后乘机逃脱。鸿门宴上杀机四伏,刘邦正是以如厕为借口,才得以脱离险境。《三国演义》写刘备客居荆州时,蔡瑁想在襄阳大会上杀了他,刘备同样假装上厕所,然后乘那匹的卢马飞越檀溪而去。明朝末年,苏州巡抚奉魏忠贤之名抓捕清官周顺昌,当地人民愤而阻拦,巡抚惨遭围殴,急中生智,逃进厕所才捡了一条命回来。


厕所绝对是文明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所有野生动物都没有上厕所的习惯,想来原始人类也和动物差不多,以广袤的田野为厕,豪气干云。一直到近现代,有些地方的贫困农户也根本不建厕所,直接露天施肥,最为生态环保。


张爱玲的小说《秧歌》开头有这么一段描写:“一到了这个小镇上,第一眼先看见长长的一排茅厕。都是迎面一个木板照壁,架在大石头上,半遮着里面背对背的两个坑位。接连不断的十几个小茅棚,里面一个人也没有。但是有时候一阵风吹过来,微微发出臭气。下午的阳光淡淡地晒在屋顶上白苍苍的茅草上。”


小说并没有交代故事的具体发生地,推测应该是江浙地区一个相对贫困的乡镇。张爱玲本人从未在农村长期生活过,依然写得十分传神。考古学家在五千年前半坡遗址的路边发现一排土坑,推测是古代最早的“路厕”,正是张爱玲笔下茅厕的祖先。这种厕所形式源远流长,一直传承至今。


十几年前我陪一群韩国学者调查浙江温州地区的楠溪江古村,发现几乎每个村子的大路一侧都有类似的一排茅厕堂而皇之地排列,后墙封闭,前面只设一块1米多高的挡板,如厕者的脑袋和肩膀全部露在外面,随时可以与相邻茅厕里的熟人或者路上经过的行人打个招呼,彼此都神态自然,全无半点尴尬。问当地人,为什么厕所如此开放,回答是从几百年前就一直是这样,主要的优点是便于掏取和运送肥料。


▲ 浙江农村的传统厕所


在中国农村,厕所不仅仅是一种生活设施,更是重要的原料生产基地,农家集肥,大半靠此。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肥料也同样不能留外人厕—有人去外村办事,往往要把一腔宝贵资源努力憋住,回家再释放。


先秦时期的厕所都比较简陋,甚至连国君、贵族的方便之所都充满危险,《左传》曾记载晋景公因为腹胀而去蹲坑,居然失足跌进粪坑淹死。这种死法堪称惊天地,泣鬼神。后来我每次在农村看见类似的厕所,都想起壮烈殉厕的晋景公,战战兢兢,唯恐一失足成千古恨。


汉代富贵人家的墓葬会用一种陶土烧制的建筑模型来陪葬,称作“明器”,其中除了楼阁、厅舍之外,也屡次出现厕所的形象。宿迁博物馆收藏的一座厕所明器是一间细巧的小房子,屋顶上铺着黄色的瓦,四面是绿油油的墙,窗户开得很小,外侧辟有一个圆形的露天化粪池,和现代北方一些农村地区的厕所很相似,比茅房要高级一些。


▲ 汉代厕所陶土模型


猪是不洁的动物,吃排泄物,古人经常将厕所与猪圈结合在一起,明器中也有类似的形式,把厕所筑成小阁的形状,与猪圈后部相通,方便时要顺着楼梯爬上去,因此又叫“登厕”。西汉吕后曾经把她所痛恨的戚夫人丢进厕所,号称“人彘”,就是“人猪”的意思,原因就是当时的猪圈与厕所密不可分。据说后世有地方因此把悲催的戚夫人奉为“守厕之神”,而且在上元节那天要在厕所外烧纸纪念。


碉楼是青藏高原上藏族和羌族古民居的常见形式,以大块石头砌筑而成,墙身厚而窗户小,很适合当地的气候。这种楼一般有2-4层,底层多用来养猪,二层某处辟有厕所,在楼板上开洞,与下面的猪舍食槽相通,人的排泄物直接落下去成为猪的饲料。下面的猪一听见人的脚步声,立刻聚拢过来嗷嗷直叫,气氛热烈,好像在开欢迎会。一些高级府邸或者衙署的旧碉楼底层不养猪,成为一个巨大的集肥间,外门以砖石封死,大概半年左右打开一次,把积聚的肥料清挖出来。还有一种形式是把厕所悬挑在主体建筑之外,外形如同封闭的小阳台,直接在楼板蹲坑的位置上开口,下面用一个树干挖成的木槽凌空虚接,颇有野趣。


▲ 藏族民居悬挑于外侧的厕所


话又说回来,如果大家以为中国传统的厕所只有上面提到的这些样式,那就大错特错了。历史上的权贵巨富之家,绝对不乏豪华厕所。


在河南永城芒砀山出土的西汉梁孝王墓中发现一间石室,里面有一个石雕的坐凳,凳上挖了一个圆洞,两侧有扶手,背面墙上凿出一道类似排水管道的凹糟,有考古学家认为这就是当时贵族所用的卫生间,可以人工舀水冲洗,相当先进。


古代最有名的两个高级厕所的例子见载于《世说新语》,都与东晋时期出身于天下第一豪门的王敦有关。


王敦娶了晋武帝的女儿襄城公主为妻,入住公主府,去上厕所的时候发现里面放着漆箱,内盛干枣,还以为是专供如厕时食用的零食,于是一口气吃个精光;从里间出来,看见外间有婢女捧着盛水的金盘,旁边放着装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以为是特色小吃,就把澡豆倒进水中,拌拌吃了。其实干枣是用来塞鼻子的,澡豆类似今天的肥皂,用来洗手。显然,公主府厕所的种种高级讲究连高干子弟王敦都没见识过,当了一回土老帽。


王敦还有一次去另一位富豪石崇家做客,发现厕所中竟然站了一排十几个美女,衣着华丽,宛如剪彩仪式上的礼仪小姐,还准备了甲煎粉、沉香等名贵香料,当面伺候客人如厕,然后为每位客人换一件新衣服。别的客人都觉得不好意思,王敦厚脸皮,大大咧咧不在乎。


虽然两段文字中都没有提及厕所建筑的具体情况,但其精致豪华程度也可想而知,恐怕今天的五星级厕所也未必比得上。


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马桶,成为中上层人家方便的必备之物。更简单的便器是溺器,也就是尿壶,应该出现得更早,和马桶一样都置于卧室,并不放在厕所里。有趣的是,据说便器早先叫“虎子”,后来因为避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名讳,改叫“马子”。这个名字的来历不太清楚,可能人坐在上面的感觉与骑马有一点相似。


马桶用木片拼合而成,一般都呈圆鼓形,上面带着盖子,桶身涂有桐油,可以防水,很结实,一直到上世纪末很多地方还在用,今天也很容易在民俗博物馆见到实物。相信人类最初都是蹲着如厕的,后来发现还是坐着更舒服,于是马桶就成了主流。不过直到现在,大多数公厕依然保留蹲坑的形式—毕竟蹲坑比较简单,而且有避免接触传染疾病的优点。


▲ 江南阿婆在河边刷旧式马桶


住北京四合院的上等人家一般在前院的西南角或者跨院的某个角落设置厕所,便于掏粪工人每日过来清理。这样的厕所主要供下人或客人使用,主人(特别是女眷)的卧室通常会专门隔出一小间专用的厕所,或者就在床的后面用帷幕挡一下,里面放一只马桶,平时自有仆佣负责清理。


南方许多地方的情形也大体类似,比如从前苏州评弹的经典书目《珍珠塔》里有一个噱头,说某大户人家小姐所住绣楼的楼梯很宽—宽到可以“四马并行”的程度。听众一片哗然,觉得太言过其实,说书人接着解释,说这“四马”并非“四匹马”,而是“四个丫环拎着四只马桶”并排而行,惹得全场大笑。


清代宫廷用的马桶更讲究一些,据说分为长方和椭圆两种,上面专门安设木框,铺上软垫,坐上去又暖和又舒服。电视剧《雍正王朝》有一个镜头是清晨时分,宫里的太监抬出许多马桶冲刷,阵势恢宏,蔚为壮观。


古人认为马桶秽气冲天,神憎鬼厌,可以用来辟邪。鸦片战争期间,湖南提督杨芳曾派人四处搜集妇女所用的马桶,放在木筏上,以抵御英军的炮舰—虽然无效,至少也让洋鬼子恶心了一下。


中国古代的小说中极少写到厕所。《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刘姥姥逛大观园,忽然“觉得腹内一阵乱响,忙的拉着一个小丫头,要了两张纸就解衣。众人又是笑,又忙喝他:‘这里使不得!’忙命一个婆子带了东北上去了。”显然园中的厕所设在东北角隐秘之处。住在园子里的公子和小姐自然不会光顾刘姥姥上的这种厕所,他们精雅的卧室另外安排了干净的方便之所。大观园中到处有山石树木遮蔽,主人和丫鬟偶尔也会随地放纵一下,比如第五十四回描写宝玉“走过山石之后去站着撩衣”,麝月、秋纹都背过脸去,口内笑说:“蹲下再解小衣,仔细风吹了肚子。”第七十一回鸳鸯替贾母到园子里传了话,“回来偏生又要小解,因下了甬路,寻微草处,行至一湖山石后大桂树阴下来”,感觉熟门熟路,毫不拘泥,想必这位姐姐平日已经养成寻幽解手的好习惯了。


清朝乾隆年间另有一部流行的小说名叫《绿野仙踪》(不是我们小时候看的那部主角叫多萝西的美国童话),曾经写到明朝江西万年县一个寒酸的齐老贡生,家住独立的小宅院,院东侧有一个夹道,北端盖了一间“毛房”(茅房),里面埋一口缸,上面铺上木板,老齐全家男女都在此如厕,并不使用马桶,反映了当时中下层人家的生活实情。一个姓周的富家子弟看中齐贡生的女儿,租下东边邻居的宅子,晚上爬过墙头,就在厕所里与女孩幽会,生米煮成熟饭,最后成功娶回家去。如此不避肮脏的深情厚意,比唐伯虎卖身华府点秋香更胜一筹。


日本人是非常讲究清洁卫生的民族,其厕所一方面受到中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很多自己的改进,从全世界范围来说,干净整洁的程度可能是最高的。日本名胜景区的厕所有时会在人蹲下的视线位置设一个小窗户,可以一边如厕一边欣赏外面的优美风光,谓之“风流厕所”。


另外,日本古代有一种园林叫茶庭,主要用于举行茶道仪式,其中石灯笼、手水钵等种种设施都与饮茶有关,非常素雅。考虑到茶喝多了,可能需要方便一下,其院中也设有专门的厕所,沿用中国传过去的“雪隐”之名,室内地面铺着石砂,散布几块石头,在蹲位里先垫一层松针,旁边放着盛水的铜壶,所有细节都充满自然幽洁的情趣,堪称古代厕所中的极品。


本文原标题《在那五谷轮回的地方》

题图为日本茶庭雪隐


【作者简介】 

十一贝子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相关推荐】

肖复兴:拆迁好几条老胡同换一条河,值得吗

十一贝子:我用侦探小说的方法,查明了“京城名园”的主人

十一贝子:筑墙,还是开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问题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