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颜纯钩:老媒体临终,老编辑还有活路吗

2017-06-23 颜纯钩 大家


文 | 颜纯钩


大家编辑部邀请针对“老编辑死了”的话题谈点个人看法,并推荐张丰先生的大作让我参考。张先生是媒体人,实话实说,读来颇有同感。

笔者做了三十多年编辑,编七年报纸副刊,编三十年图书,如今回望职业生涯,真是百感交集。退休后写了几篇有关编辑工作的文章,即有出版社找我,说想约我写一本有关编辑工作的书,我苦笑婉拒了︰这年头,老媒体都苟延残喘了,还会有年轻人入行吗?还是省了这点气力,也省一点纸张吧。

香港报纸和出版社都在“捱世界”﹙意思是日子难过﹚,出版社紧缩编制,报纸裁员,近日香港某日报甚至推出一种鼓励员工“创业”的新政,意思是员工自己去开公司,他可以卖文章给报馆,报馆与员工的关系不是僱佣关系,而是生意来往。员工自己去采访写作,文章有价,但此外员工就不再享受一切公司福利——亏他们管理层想得出这么“绝”的主意来,也证明已经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我们自己也读书看报,我们凭什么选择一张报纸或一本书来读呢?说到底,我们凭的是在长期阅读经验中积累下来的、对于某一份报纸和出版社的品位的信任感。因为他们拥有那么一些负责任而又有品位的编辑,他们选的文章和文稿,都是内容扎实、有趣、有内涵的,买他们的报纸和出版物,一定能多少让我们为自己的知识领域增值。

这种读者的信任感,便是我们那个年代编辑的价值所在,因此老编辑肩负的责任是征选与把关——把好的稿子选出来,经过必要工作程序,呈现最好的面目给读者。

从众多作者中把好作者征选出来,这是编辑的首要工作,投稿那么多,龙蛇混杂,编辑要有一双“慧眼”,能从中发现有价值有特色的作品。编辑当然要有足够的修养,也要有经验和远见。



我认识的原湖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朱树诚先生,就是一个好编辑。香港著名作家王璞,原先在长沙一个工厂工作时,曾经投稿给《芙蓉》杂志,当时朱先生在《芙蓉》任主编,读到她的文章,实时发觉投稿者的天赋和潜力。他指导她修改文章,后来陆续发表她的作品,再后来甚至动用一些人事关系,将她抽调到《芙蓉》杂志做编辑。

著名历史小说作家唐浩明,最初投稿给《芙蓉》一个写曾国藩的中篇,朱先生读稿后,觉得他掌握的资料太丰富,不应该只塞在一个中篇里,于是用大量时间精力和唐浩明商量切磋,直至唐浩明后来完成了三部一百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曾国藩》。

没有朱树诚,就未必有王璞和唐浩明,也许最终会有,但又不知是哪年哪月的什么机缘了。

我经手过一位香港财经专家曹仁超的书,当年他每天在《信报》有一个专栏,主要介绍即日的一些股票行情,不同股票涨落的背景信息,中间也夹杂一些自己的投资心得。曹仁超的文字风格是诙谐机智,点到即止,但内容太庞杂,不好对付。

初时联络他,他也没有太大兴趣,后来我找信报老板林行止先生,林先生说︰他的东西很难搞啊,什么都有一点,要做成书不容易。后来我才知道,曹仁超的专栏是不只一个作者写的,有时一个写中环政经动态,一个写股票行情,还有一个写投资心得,信报编辑将不同的材料来源“炒埋一碟”,读者就信以为有一个无所不能消息灵通而又聪明绝顶的投资专家。

经林行止先生穿针引线,曹仁超的稿子来到我手上。我将它们浏览一番,发觉中环政经动态和股市行情都已过时,有价值的只有那部份投资心得,但这部份又零碎没有系统,三言两语提点一下,从不作深入剖析,很难作为一种严肃、有逻辑性、有专业水平的著作来出版,再加上行文调侃活脱,宛如老友见面聊天,只能作轻处理。

再三斟酌,终于找到一个角度,就是“投资智慧”,用“曹仁超投资智慧”的总题,把他专栏文章中的这部份内容挑出来,每篇数百字,定一个标题,笼笼统统“炒埋一碟”,够一本书的量就出一本书,又找了一个设计师将曹仁超的形象画成一幅漫画,封面包装也走诙谐风格︰一个行走股市江湖的异人,身怀超乎常人的投资智慧,虽然不是学院派的博大精深,却有股市独行侠的必杀技。

因为存稿太多,先后出版十来本他的著作,当年香港股市畅旺,曹仁超又有知名度,他的“投资智慧”又确实有一定启发性,因此书一出来就大卖。

后来因为信报与另一出版社合作出版,曹仁超的书转去另一家出版社,他们沿用我的编辑方法,只是包装上改为更正经专业的封面,曹仁超西装领带,一副成竹在胸的专家模样,也一直畅销不止。

老编辑就做这种事,绞尽脑汁去挖掘可能的书稿,有时是白费功夫,有时又能化腐朽为神奇,有时是现成的好东西,有时要花很大气力去“淘”,失败了固然沮丧,成功了又有满足感,我们像厨师一样,以让食客满意为宗旨。



做编辑的处理好稿件是基本功,更重要的是发现作者。因为在我们的年代,信息不发达,大部份读者都不能直接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找到好作者,因此他们要假手有经验的编辑,由编辑们代替读者去找到好的作者。

进入网络时代,阅读的生态环境大变,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自己的作品,个人博客和不同的门户网站上的文章以“海量”来形容,因此好文章在哪里,这是个大难题。网站虽然也有编辑,但因为文章多不胜数,要照顾尽可能多的读者的口味,大众化流行化便是不二法门。作者四处涌现,读者有各种方法去追寻他们,编辑的工作便处于被动了。现在网站编辑的工作,应该就只剩下把关这一部份了,一则把内容的关,免政治敏感和法律纠纷,二则把文字的关,避免错别字和知识硬伤。



多年前我公司一位老编辑曾说︰做校对就像扫落叶一样,错字永远也扫不完。像张丰先生那样一篇文章只有一个错字,已经很难得了。错别字出现当然不是好事,但对一篇文章来说,最致命的不是错别字多,最致命的是言之无物。读一篇没有一个错别字的文章而一无所得,那等于浪费自己的生命,反之,一篇文章有个人独特的经历,有发人深省的见解,即便错别字多一点,我通常也可以包容。当然,那会误导一些缺乏识别能力的读者,不过在今天这样的语言文字新环境中,以讹传讹,将错就错的也很平常了。网民最大,日后我们认为正确的,可能在他们看来都是错的,那也奈何不得了。

老编辑已死,如果指的是传统媒体的经营方式正式走向没路,我想是没错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天上人间,沧桑万变,有死有生,唯有听其自然了。


【作者简介】 

颜纯钩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笔名慕翼、斯人,资深编辑、作家、评论家。

【精华推荐】

不忍看到一个游戏打败思想的年代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

谁会笨到做好人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