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田方萌:扶助残疾考生很好,只是别忘了保护个人隐私

2017-07-01 田方萌 大家


文 | 田方萌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封某考生致清华大学的请求信和校方的复信。这位考生名叫魏祥,来自甘肃省定西市,他先天残疾,丧失了下肢行动能力。由于父亲早逝,他靠母亲照顾至今。魏祥在信中表示,希望清华大学为他和母亲在北京提供一间宿舍。对此,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回复了一封满含关爱的公开信,并批准拔给魏祥母子一套两室一厅的住宅,供其免费在就学期间使用。

消息传出后,网友们感动了,很多留言都对清华此举表示支持和赞许。有位网友写道:“作为行政部门,招生办公室写出这封信,让人觉得是把工作真正做到了实处,暖心暖情。”我最初的反应和大多数网友一样,可了解到更多内情后,我却认为清华大学的做法并不妥当。它虽然解决了魏祥母子的居住问题,却没有保护考生的隐私权。

在6月29日《新京报》刊发的报道中,魏祥称他并未致信清华大学,只向该校招生老师提供了一份书面材料,“但不知道为什么流传到网上了”。据《北京青年报》的6月30日报道,清华大学负责招生的老师告诉魏祥母子“申请特殊宿舍需要写出一份书面申请”,没有说明这份材料将被该校用于宣传。魏祥后来在微信上读到了清华大学的复信,可见发布前校方并没有同他沟通过。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魏祥并未将其书面材料上传网络;二是涉及魏祥隐私的信息未经其同意就被公开了。

引发广泛关注后,魏祥告诉北青报记者,尽管他对清华的扶助满怀谢意,“实际我就是想写一封书面申请,我是一个过惯了平静生活的人,一下子被这样关注,真的有点儿不适应”。他还告诉新京报记者“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关注我,不习惯,也不喜欢”。魏祥在申请材料中称自己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和“椎管内囊肿”,而且“大小便失禁”。我们根据常理推测,受助者不大可能想把自己的病情和症状弄得尽人皆知。其母夏瑞云也说:“这些年我们遇到的好心人太多,老师同学并没有把他当特殊的孩子看待,我们希望以后会平静地生活下去,只要魏祥能够自立、快乐,就足够了。”言下之意,她并不想让儿子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那么,这一消息是如何流传出去的呢?

据中国新闻网6月28日的电讯,一个叫“大美甘肃”的公众号于26日最早发布了魏祥的申请材料,题为《一位甘肃高分考生的请求》,之后被多次转发并引起网友热议。这份帖子使用了“悲痛欲绝”,“历尽沧桑”、“竭尽全力”、“万分感谢”等煽情词语,而据29日的《齐鲁晚报》公众号,魏祥回应说:“网上那封信内容是有人润色了,原件很平淡。”《新京报》的报道也引用他的话说:“我的文笔不是很好,网上传的那封信不是我的原件,内容是有人帮我润笔了一下,我只是很平淡地叙述了一下。”

公众号“大美甘肃”的管理者为“定西乐丰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平常每篇帖子的点击量大都不超过一万。很难想象清华大学会将魏祥的书面材料改写为煽情的请求信,而后交给这家公司发布。不过,无论招办人员以何种方式泄漏了材料,都负有失职之责。这份申请书只是用于决定清华应否向魏祥母子提供住房,在未征得他们同意公开的情况下,该校无权向外界泄露魏祥的健康状况等隐私信息。申请人说不知为何流传网络,校方至少应当查明真相,并向他致歉。

而,清华大学似乎并不介意考生信息外泄,反而于一天后在招生办公室的公众号“清小华”上发布了回复魏祥的公开信,进一步扩大了隐私信息传播的范围。此信名为寄语魏祥,实则意图打动公众,否则没有必要在很短篇幅内引用两首诗歌。这封复信称“我们看到了你(魏祥)写给清华大学的文章《一位甘肃高分考生的请求》”,似乎清华招办是从“大美甘肃”发布的文章了解到魏祥的状况,其实清华此前已经接到了他的申请材料,而且从魏祥自述来看他并没有授权该公号发表文章,这么讲就有作秀之嫌了。


清华大学招生办给魏祥的回信


招办人员在复信中两次提到清华校领导,其中一次这样写道:“昨天深夜,邱勇校长专门打来电话,关心你(魏祥)的录取情况和入校后的生活安排情况;陈旭老师也请学生部门第一时间对接,妥善安排解决你的后顾之忧。”我猜测,校领导在得知魏祥的请求引发关注后,立即意识到这是改善清华形象的大好机会,并迅速对各部门进行了一系列布置。

近年来,清华大学不时暴出一些负面新闻。那封公开信虽然宣称“我们都在为一种莫名的东西付出,我想这应该就是情怀”,社会上很多人却觉得清华更在乎名利和势力。在这一背景下,校领导借助魏祥母子改善学校形象,彰显社会关怀,我们也可以理解。可是,任何善举首先都应为受助人设身处地着想,而不是在公众面前表现得慷慨仁慈。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学习雷锋叔叔“做了好事不留名”,今天的信条则是“做了好事要出名”。从比尔-盖茨到李嘉诚,从陈光标到刘强东,富人们都试图通过捐助活动扬名立万。这并没有什么不对,赢得社会称赞本身就是人们做善事的主要动机之一。清华大学的错误不在于借魏祥一事宣传自己,而在于没有征求受助者的意见。这所名校实际上以曝光魏祥的个人信息为代价,达到传播其正面形象的目的。

有些读者也许会说,既使事前没有通知受助者,清华校方做法也值得肯定。宣传此事有助于推动社会关爱残疾考生,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全国还有不少和魏祥一样处于困境的学子,录取他们的院校也许会效法清华此举,改善他们的就学条件。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伦理问题:为了某个崇高的目标,我们是否有权未经他人同意就公开其隐私?我的答案很明确:不可以。

2016年上映的美国影片《斯隆女士(Miss Sloane)》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主人公斯隆女士在华盛顿担任某公司说客。她不惜牺牲自己的职业生涯,督促国会通过更严格的枪支管制法案。斯隆得知自己的同事艾思梅(Esme)亲历过一次枪击案,未经艾思梅允许,她就将其因枪案引发的心理创伤曝光给媒体,以赢得舆论支持。艾思梅感到自己被人利用,愤然辞职,尽管她也支持禁枪立场。斯隆女士最终在枪支管制法案的游说活动中赢得了胜利。

我们该如何评价斯隆利用同事隐私的行为?一方面,这是她全盘战略中的重要一招棋,有助于禁枪法案的最终通过,这一政策将拯救很多人的生命。另一方面,艾思梅的隐私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被曝光,使她受到很大伤害,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有人也许会觉得,比起拯救生命的崇高目标,泄露隐私算不上多大的代价。可他若是艾思梅本人,很可能会发问:“为什么是我付出?我是否同意付出?我的隐私权是否得到了尊重?


《斯隆女士》剧照


我们都很熟悉那种为了集体或大局、牺牲自我利益的道德说教。这种说教看上去有一定道理,也并非总不正确。可如上所述,清华校方高调地宣传照顾魏祥的事例,不见得没有自家的私心。我想魏祥母子也有被人利用的感受,却不便明言其中是非。受助者虽对隐私公开不满,因为接受了物质上的好处,只是含蓄表达了平静生活的愿望。这便淡化了清华的错误做法,人们更多注意到该校安排住房的恩惠,而不是保护隐私的问题。

清华招办的公开信结尾写道:“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此语一时遍传网络,成为最近的流行语。由魏祥一事来看,清华大学并不值得被“足够相信”,因为该校没有保护好考生的个人信息。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考生魏祥的确自强不息,校方的照顾也堪称厚德载物,这个动人的故事只是少了一点诚信。


【作者简介】 

田方萌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专栏作家。

【精华推荐】

中国大学校园的三种师生关系

中国的人才流失到底有多严重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