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个被揍的爸爸

2017-07-24 王雁林 大家 大家


| 王雁林




刷微博看到有个爸爸被打了。

因为在电影院里他不停给自己儿子讲解剧情,在后排的人多次劝说无效之后,被人家拖出放映厅一顿暴打。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当然不是说都会在电影院里讲解剧情,而是急于让孩子像自己一样掌握知识,具备能力,思维思辨。

带孩子去幼教的画画班,每次作业下来,就看到那些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忙活的……恨不得交出来的作业比老师画得还好。每到这时,我就好想问:哟……老张,孙子又带你来学画画啦?

拔苗助长的故事当年还是小学课文,但现在很多父母虽然贵为硕士博士,却可能连最浅显的道理都没有学明白。

作为家长,对孩子总会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比如他是独一无二,出类拔萃的;比如我只想让他快乐的度过一生……

你自己就是芸芸众生凡夫俗子,凭什么要孩子独一无二出类拔萃?你自己每天就焦虑得像产后抑郁症,凭什么让孩子快乐一生?

▍二

老婆有天问我,要是哪天孩子问我们,为什么同学爸爸开的是奔驰,而我们家只有斯巴鲁,我们怎么答?

我说,哦……告诉他,爸爸没有她同学爸爸会赚钱。

那她会瞧不起我们吗?

我说,随便她吧……我们不要把大人世界的这些没意思的价值判断,和无聊的竞争意识传递给她。让她知道,这个世界上就是有的人会赚钱,有的人会画画,有的人会唱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就好。

但即便大多数时候我们在道理上已经了解十分透彻,但真正在与孩子的生活时还是会露出马脚。因为我们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并不是孩子真的需要,而是大人觉得他们需要。

曾经陪着老婆去参加一个育儿沙龙,谈到孩子专注力培养时,讲师说我们来做个试验吧:假设现在你的孩子正在玩玩具,这时家里人会对他说哪些话?……你,来表演下孩子——讲师指着我——沙龙里唯一的爸爸说:每说一句话,就往他身上挂一条绳子。

于是我站在台上,表演一个大长头发满脸胡子的“巨婴”。

“你要不要喝水呀……”、“吃点东西吧……”、“换个尿布吧……”、“亲妈妈一下……”

不到一分钟,我就像个木乃伊一样了。

最后讲师指着“木乃伊”说:大多数时候,孩子不是没有专注力,而是大人从小就在破坏他们专注的本能而已。



在电影院里给孩子讲解剧情的爸爸大抵也是没有考虑孩子需不需要,仅仅就是觉得,如果不讲解,孩子就会看不懂,那电影就白看了,票钱就浪费了吧;在美术班里替孩子画画的家长可能也是这个原因,要是不替孩子画点啥,孩子这堂课就等于没上,课时费就白交了吧……

中国家长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视孩子教育的了——清明节回老家,一个省级贫困县,那里的乡里乡亲都把孩子从村里,镇里送到县里去上学,说那里的学校好。以至于,县里中学,一个年级有24个班,近3000学生。

待问他们,孩子读了书,上了学,将来呢?

他们大多数会说:读大学,将来坐办公室,比工厂打工轻松,更赚钱。

在北京,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样——只要条件许可,就会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但对于未来……可能会说要出国。

如果再问一句,出完国呢?

……无外乎就是进华尔街,进硅谷……当美国白领,赚美金罢了。

当培养一个孩子就像投资一个项目时,自然是会很着急的,如果哪天孩子没有学会点什么,立刻感觉孩子又笨了一点点,慢了一点点,落后了一点点,将来的回报又少了那么一点点一样。



当大人以一种功利的心态来培养一个孩子的时候,孩子自然会以一种功利的角度来审视父母——为什么人家开奔驰,你是斯巴鲁呢?

很多人会否认自己有这样的功利心态去培养孩子,但有时人的功利之心是非常隐蔽的一种潜意识。就像给孩子讲解电影、替孩子画画、在图书馆给孩子大声讲故事、在高铁上挤占邻座的空间……好像都可以一句——都是为了孩子,搪塞过去,但这难道不都是自私自利的表现么?

现在我们对老人们总会有诸多抱怨——暴走团、广场舞、抢篮球场、往飞机里扔硬币……说来说去无外乎缺少公德,没有界限。但看看现在某些父母的做派呢?不也早早就奠定了将来成为“老人渣”的雏形,为自己在广场上预留出了一块位置吗?



最好笑的是,现在很多人谈起孩子的教育,总是在说孩子的问题——天天看电视;打“王者农药”上瘾;还没上中学就恋爱;校园霸凌;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讲得就好像大人们都做到多好了似的。

记得自己中学时打架,被学校叫家长。等爸妈回来,自然是少不了一顿臭骂。那天正好妈妈的同事来家里,听到爸妈骂我,发现我只是因为同学被欺负而去打架时,忽然打断了爸妈的臭骂,说:我觉得孩子没问题,是个好孩子。见义勇为有什么错?你们这么骂他,还有没有点是非观念了?我觉得你们的问题更大。

父母被他这么一说,愣在了那里。作为大学老师,教了几十年学生的他们,似乎忽然意识到:教育一个孩子,不是让他按照纪律成长,而是遵守道德生活。转而开始和我探讨打架是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





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个和文章开头很接近的新闻,一个母亲也是在电影院里给孩子讲解电影引起了周围人的不满,大家纷纷指责,但故事的最后却是这个母亲的孩子是个盲人,他的妈妈想让他活得像所有普通孩子一样,所以才带他进电影院给他讲电影。

我想这个母亲应该不只是想让这个孩子仅仅听一个电影故事,而是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自己的孩子——可能他和别人有点不同,但生活里不应该有什么地方是他不能去,有什么事是他不可以做的。

教育一个孩子,从来就不该是如何尽快掌握些雕虫小技,而是如何在某一天能体面地独自前行。

最后向那个被揍的爸爸致敬,也许你并不是一个好的榜样,至少通过这次告诉了孩子——在这个世界,干什么会被打,也算一种逆向教育吧?

【作者简介】 

王雁林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曾任《男人装》副主编。

【精华推荐】

《摔跤吧!爸爸》,小鲜肉们的照妖镜!

把“13”丢给时代,把“牛”留给自己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