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平:作为一个汶川人,我眼中九寨沟的死与生

2017-08-15 徐平 大家


文 | 徐平


2017年8月8日晚9时19分,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九寨沟县,发生七级大地震,再一次牵动人们的心。根据阿坝州新闻办发布的消息,截止8月11日21时,“8·8”九寨沟地震共造成24人死亡、493人受伤(重伤45人),转移疏散游客、外来务工人员共计61500余人(含126名外国游客),临 时安置群众23477人。目前仍有5人失联,相关力量正在全力搜救。


2008年的汶川“5·12”大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有10个县(市),较重灾区有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汶川特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经过近十年的恢复重建,汶川地震灾区已是一片繁荣景象。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在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灾区 发展加快了三十年。当我们正感叹灾后重建的成就时,2017年6月24日早6时左右,汶川地震次生灾害再发,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山体高位垮塌,造成河道堵塞2公里,100余人被掩埋。


当时居住在新磨村的人,只有经营乔家大院农家乐的村民乔大帅,早晨因婴儿哭闹,起床照顾孩子时发现泥石流已冲入家中。他迅速拉 上妻子抱上孩子出逃,虽被巨大气流掀翻,又陷入泥石流中,总算挣扎着逃脱困境。而住在村里的其他人,再无幸免。截止27日上午10时,118名失联人员 中,有35人因在村外被确认安全,累计发现遇难者遗体10具,仍有73人失联。茂县于2017年6月30日上午10时举行默哀仪式。


▲茂县“6·24”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搜救现场(图源:成都商报-东方IC)


一而再,再而三的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给人类造成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特别是名声在外、号称门票第一贵却仍旧游人如织的九寨沟,也发生如此惨烈的大地震,更是引发人们空前的关注。我作为土生土长的汶川人,心情格外复杂,引发的思考也就格外辽远。

从大处说,地壳运动中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青藏高原不断隆起,是大地震的根本原因。青藏高原在2.8亿年前的早二叠纪时,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原本是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被称之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这里气候温暖,海生动、植物茂盛,而且横贯欧亚大陆的 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


到二叠纪晚期,地球上南、北两块大陆开始分裂,随着板块漂移,印度板块分离形成,并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 动,特提斯洋壳受到强烈的挤压,不断发生褶皱断裂和上升。到距今4000 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青藏高原开始露出海面。

两大板块的相互 挤压,致使青藏高原不断隆升,成为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和继南极、北极之外的“第三极”。她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 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两大板块的挤压还是持续,青藏高原迄今每年仍以10厘米左右的速度长高。

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地方,容易成为地震的多发区和地层断裂带,汶川正处于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连接处,是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汶川-九寨沟一带,整体位于中国大陆中部纵贯南北的贺兰-川 滇南北构造带上,自古就是地震多发地区。


这条中国南北大地震带上,集中了我国有历史记录以来约一半的8.0级以上的大地震。这一地区从来就是小震不断,每隔30年左右就会有一次较大地震发生。在我的早年记忆中,住地震棚大家亲如一家,跑地震时紧张激烈最后瘫坐在地,小学开始就参加各种测地震的科学小组,随 时注意鸡鸣狗叫蛇搬家,大小地震伴随着我们成长。

汶川大地震不到十年,又发生九寨沟地震,说明这条大断裂带的地质活动加剧。青藏高原周边相应地震频繁,2017年5月11日5时58分在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北纬37.58度,东经75.25度)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造 成8人死亡,20多人受伤,180多户房屋倒塌,789人受灾。


比九寨沟地震晚一天,2017年8月9日7时27分,在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发生6.6级 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震中位于北纬44.27度,东经82.89度的托里镇,距精河县城37公里,共造成32人受伤(3人重伤)、307间房屋倒 塌,5469间房屋裂缝受损,213处院墙和153座畜圈倒塌、6处路面受损。据中国地震台网最新公布,2017年8月13日01时09分在西藏林芝市波 密县(北纬30.31度,东经94.92度)又发生4.3级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

在地球47亿年的历史演变中,地壳运动从来就没有停止。按照地球板块漂移说,近四、五亿年的地壳移动中才形成今天的五大洲四大洋布局,而最大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挤压,在三、四千万年前让青藏高原浮 出海面,持续不断的挤压使其不断隆升,逐渐成为地球最高的地方。


在青藏高原周边的板块结合部,既是地质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也是自然风貌变化最剧烈的地方,形成环青藏高原风景带。如西藏的林芝地区、四川西部山区、云南的迪庆,西北的青甘新也各有美景。


我去年刚去的墨脱最为典型,从海拔近四、五千米的冰天雪 地,掉降到海拔几百米的热带雨林,一天经四季,十里不同天。穿越藤蔓古树的原始森林,听猿啼鸟叫虫鸣,看无数飞瀑直下三千丈,一路真是让人醉了。


▲林芝桃林


九寨沟景区,就是大自然风云变幻中留给人类的一个惊喜,这个惊喜恰恰是千百次地震和地质变化锤炼的产物。无数次地震带来的塌方形成系列堰塞湖,水中的碳酸钙 镁等矿物质长年积累变为硬边,层层相依梯田式分布(这在黄龙景区最为典型),各种植物见缝插针顽强生长,溪水塘塞处形成高山湖泊(当地人叫海子),静如处 子,掩映蓝天白云,大如九寨沟的长海。


更多的小湖泊依山就势、错落分布,湖光山色,形成如五彩湖、火花海的壮丽景观。遇到地层断裂处,要么飞瀑直下,日照 紫烟,水雾缭绕,四山轰鸣;要么流水蜿蜒,顺势而下,浪花激越,或低声诉说,或喧哗欢快;要么涓流漫浸,水濂高悬,彩虹映衬,如诺日朗瀑布之宽阔。更多时 候,溪水淙淙,潺潺绵绵,花红树绿,草原几湾,牛肥羊壮,田园井然,绕村过户,造福人类。加之四季变换,景色各异,天堂就在人间。


这天堂是大自然创造的,也是大自然变幻的,她的生和死都按自然的法则不断辩证地演进,从生向死,死又是新一轮的生,在时间的漫长年轮中生死轮回,从而生生不息。 这次九寨沟地震,我们见证了破坏,又何尝不是见证再造呢?人生百年,比之地质变化的万年亿年,何其短也,有经历再有感悟,也是人生难得的机遇。


我是1984年第一次去九寨沟,还没有太多的人类开发印记,那是一种纯粹的美。即便如此,我也很难感动,因为在我家乡有太多这样的景致。岷江河谷的每一条山 沟,都曾经这么美丽,虽然很难有九寨沟这样集中的景点,但有的景色同样也是九寨沟欠缺的。初中学农时在大溪沟办农场,那条飞瀑直下百米,响声如雷,两岸峭 壁万丈,农场周围林木森天,翠竹覆溪,我们那时体会的不是美丽而是辛劳,夜晚的寒冷更是透心透骨。


九寨沟风光


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隆起,她在变高多震的同时,气温更低,氧气更少,风霜雨雪,越来越缺少生机。一般认为,海拔四千米以上便不适宜人类生存,所以西藏自治区 120多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大地上,只有300万人口,更多的人口集中在青藏高原边缘的地区。虽然这里地震频发,气候恶劣,但汉藏语系的二十多个大小民族就 世居在这高山峡谷中,形成多民族走廊。

自古以来他们就在这块地震及各种自然灾难频发的地域顽强生存,尽可能地利用自然、适应自然。形成高 原地区游牧为主,高山峡谷地区农牧结合,以旱作农业为主,海拔千米以下的浅山平原地区则盛行水利稻作,工商发达。穿越千山万水的阻隔,沿河谷山脊形成密如 蛛网的通商贸易之路,相应促成不同民族的交流协作,经济互补文化相济,从唐蕃古道、茶马互市,到通西南和西北的陆上丝绸之路,形成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的大 通道。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美景富集之外,这里更是多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的百花园。

人类生存第一位指标是地利,各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 适应和利用自然,创造出不同的活法和想法,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万物有灵的原始自然崇拜,发展出不同的宗教信仰,我们称之为文化模式。随着交往交流的 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和影响,我们称之为文化传播,如果说早期人类更多依靠自然的禀赋,后期更表现为学习和文化引进的能力。


人类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驾驭自然的能力,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达成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结构,我们称之为文明进步。在这个过程中,第二个要素天时就重要起来,我们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下展开 现实的生活,青藏高原独特的生存环境,在不同的时间坐标下,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生态。

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这里以初放原始的农牧业为主,特别是环青藏高原边缘多是高山峡谷地形,高寒贫瘠、地广人稀是基本特征,一沟山溪、几片薄田、几十户人家是基本的格局,山地旱作农业提供口粮饲 料,牛耕地、马运输、猪肥田,农牧相辅,农闲时打工或手工补贴家用,兼顾采集狩猎作为生活补充,多种谋生方式配合,勉强维持贫困的生活。


这里不仅是地震多 发地区,泥石流、塌方、洪水干旱、兽灾虫害,再加上民族仇杀、阶级压迫,天灾人祸不断。只要看一看这里依山而建、磊石为屋、山寨险峻、高雕林立的人居环 境,还有各类庙堂观寺,就能够感受这里人们生存的艰难。

清末民初,漫山遍野的森林被作为资源开发,沿着大河小沟砍伐,顺水运输到平原地区出售。新中国成立后,伐木仍旧成为这些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形成所谓的木头财政。一到洪水季节,大小江河里流动的都是铺天盖地的木材,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令人终身难忘。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沿河的森林砍伐殆尽,开始向深山延伸。森工部门专门成立筑路队,先修路再伐木,沿河放漂改为沿路运输,那时公路上跑的绝大多数都是拉木 材的车辆。七十年代后期,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是森林破坏最严重的时期,记得农民从深山偷砍一根三米长的木料,劳累一天运到公路边卖给木头贩子,能有40元钱的收入,当时可是一笔大财。

政府也开始重视封山育林、护林防火,我那会刚练毛笔字没几天,就被叫去写宣传牌。各级政府严禁乱砍滥 伐,沿途设卡查罚,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九寨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幸运地发现 47 33057 47 15535 0 0 3083 0 0:00:10 0:00:05 0:00:05 3210保护下来。据说是一位林业部的记者,去当时的南坪县林区采访为伐木 修路的先进人物,沿着新修的公路到了九寨沟,他拍摄的照片震惊了外界,香港摄影家陈复礼闻风而动,在香港举办第一个九寨沟摄影展,藏在深闺的九寨沟因此一 鸣惊人,林业开发变身为旅游开发,后来九寨沟又评为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享誉中外的五A级景区。

时也,运也!九寨沟是幸运的,给人类留下了 美丽的“童话世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伴随着改革开放富裕起来。天时、地利之外,中国人还讲究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决了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 民族仇杀和民族歧视成为历史,大家看一下阿来的作品,就清楚这里过去的情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推进,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更让这些地区发生翻天 覆地的变化。世纪交替之时,国家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最早的退耕还林政策就在阿坝州实施,林业森工部门从砍树变为种树护林。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的国 家发展战略,九寨沟和整个青藏高原都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除了自然美景,这里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地方精神也值得体味。在千百年的天灾 人祸考验中,生活在高山峡谷里的人们,形成一种大山的性格,沉默不张扬,坚定不放弃,顽强不悲观。看惯了风起云落,经历过悲欢离合,更懂得生死轮回,他们 有一种从容,有一种执拗,有一种天生的乐观。特别是面对天灾人祸的考验,更有一种豁达和包容。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几乎每年都会遇到几起非正常死亡,塌方 飞石、洪水泥石流、戏水落河、交通事故,可谓防不胜防。亲身感受过地震的天摇地动、落水后的绝望时刻、泥石流的巨大威力、飞石迎面的魂飞魄散,狗咬蛇追的 仓皇逃窜,经常有种能活到今天真不容易的感慨。

对于地震,这些地区的人们更是处之泰然。去年到墨脱调研,返京后从网络上看到附近发生5级 多地震,立即打电话问候,他们说该吃就吃,该睡就睡,全无一丝紧张。青藏高原周边可以说常年小地震不断,我在西藏阿里的中印边境楚鲁松杰调查时,那里的地 震可谓家常便饭,土房子一阵震就掉一身泥土,当地人早已见怪不怪。


有一次我们正开座谈会,大地剧烈摇动,一名队员高喊一声地震啦,立即冲出房门,当地人安 坐如山,仍旧侃侃而谈,跑出去的人见无人响应,悻悻而归。当地人也格外善良,那里翘着尾巴满屋乱爬的大蝎子,让我一直担心晚上会穿进被子里,好不容易踩到 一只,被他们立即叫停,一个劲说可怜,拾起来到远处放生。

恶劣的自然环境,人活得不易,动物同样不易,推己及物,这是青藏高原人普遍善良 的原因。汶川地震、九寨沟地震总有一些普通人做出不普通的事情,比如迎着塌方飞石前进的战士、尽职尽责的导游、平时斤斤计较地震后却免费招待的商家等等, 在当地人看来,这些事不值一提,本该如此。往根上说,这正是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同舟共济的优秀传统,在大难来临时,就表现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抗震救 灾精神。

今天科学发达,大地稍喘口气就被测定出来,一有风吹草动,瞬间传遍世界。汶川地震发生时,我正在给学生上课,远在内蒙的同学第一 时间打电话过来问候,这次九寨沟地震,又是他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互联网时代确实让世界联为一人体,休戚与共。


九寨沟作为著名的景区,加之汶川地震破坏殷 鉴不远,因而影响格外地大。大家都在为灾区担忧,灾区人却还是一如既往地从容面对,家乡的朋友发来的信息是:“第一秒钟,地震啦!第二秒钟,跑不跑?第三 秒钟,稳一下神;第四秒钟,赶快发朋友圈;第五秒钟,睡觉。八级以下别叫我,八级以上别救我!”大灾中不忘调侃,惊恐时也要幽默。看一看汶川地震后灾区的 快速发展,大家对祖国有信心,对自己也有信心。

作为汶川人,我想说:九寨沟景区,很快就会重新开放,而且还会增添难得的震后风貌,让你体 会大自然的生死再造;地震灾区的重建,很快就会全面展开,而且会比过去更漂亮,旅游环境也会更安全更便捷;老百姓的日子,很快就会复原,他们会乐观顽强地 创造自己的新生活。


人类对大自然既依赖又抗争的关系不会改变,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地震仍旧会继续,在千百回的较量和适应中,今天的人类更有能力与大自然和谐 相处。当我们再去九寨沟时,那里一定会给我们全新的体验。

谨以此文悼念不幸遇难的同胞并祝愿九寨沟早日新生!


【作者简介】

徐平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精华推荐】

生于1962

我去过茂县山体垮塌那个村

一个大学老师的忠告:珍惜农村户籍和土地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