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远举:为什么说不能通过冷冻和克隆来实现永生

2017-08-26 刘远举 大家


文 | 刘远举


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奇点似乎已在不远的未来,永生也变为了一个可以触碰的期盼。著名科幻小说家、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未来学家的刘慈欣,提出过一个叫做“永生的阶梯”的概念。刘慈欣认为,即使当下技术绝无可能实现永生,但对于当下的人而言,永生并非不可企及。分子生物学、医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转折点上,当下的人只要攀上永生的第一个阶梯,就有可能沿着阶梯一直走上去,达成永生。

永生阶梯的第一级是活过五十年。然后,踏上永生的第二级阶梯。这级阶梯由人体冬眠和克隆技术两项技术构成。人体冬眠可以让人处于低温度环境,降低新陈代谢,用十年的寿命活100年。克隆技术则可以用自体基因克隆各种器官,更换除了大脑之外的所有器官。这两个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延长人的寿命到3-5个世纪,从而踏上了永生阶梯的第三级。刘慈欣特别指出,冬眠不是把人在液氮的温度下冻起来再复活。冷冻再复活,是一项超级技术,在近期的未来很难实现,更不用说当下的冷冻。从这个意义上看,全球目前冷冻自己的人,都是为了强行攀上永生的第一个阶梯。

永生的前两个台阶,大脑的衰老是无法避免的,比如脑细胞内代谢产物褐色素的积累、大脑皮层萎缩,β-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元数目减少。但在永生阶梯的第三级,科技发展到可以提取大脑信息,并进行存贮。在这里,信息不只包括记忆,而是意识的全部,这就等于提取了一个人的完整的人格。然后,在把这个人格传输到计算机或者新的大脑,不断循环实现永生。而且,如果意识是可以被上传的,那么也就可以被复制,被备份,这甚至可以消灭意外死亡,只要提前备份即可。



这种技术的理论基础,就像加拿大科幻小说作家Peter Watts所言:“如果物理学是正确的——如果一切事物归根结底都是物质、能量和数字,那么对某个物体足够精确的复制品就会显现出那个物体的特性。因此,任何一个复制了大脑中相关性质的物理结构都应该能产生智能。”一般认为,人的感知、情绪、自我意识、自由意志,无非是神经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行为表现,本质上是一种电化学现象。电化学层面进行分子级的信息精确记录,起码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由此,永生就是可以实现的。

不过,现代最新的物理、意识理论表明,很可能,意识并非物质,或者说,并非宏观的牛顿物质。

一直以来,人类都在探索意识的本源,不过限于技术,多停留在哲学阶段。到20世纪末,借助于核磁共振等新的影像与计算机技术,人类对大脑区域的功能了解得更加详细,但到了定义意识的时候,依旧进展甚微,模糊且难以应用。

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科学哲学家、牛津大学数学系名誉教授罗杰·彭罗斯,不仅在宇宙学上研究成果硕果累累,与霍金一同创立现代时空理论,而且长时间关注意识问题。20世纪90年代,彭罗斯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意识研究中心主任斯图亚特·哈梅洛夫共同提出了一种意识模型——Orch OR模型。与先前神经科学家们将意识视为脑神经元群活动的结果不同,他们将人脑视为一个量子脑,认为意识是神经细胞中微管中量子引力所导致的波函数坍塌(wave function collapsed)的结果。

彭罗斯认为,微管中存在着“精心编制”的量子计算,微管蛋白(tubulin)的自身振荡会使得其表面形成量子效应的叠加态(superposition state)。而当各态的质量和能量分布不均时,会影响各自的时空几何曲率,在量子引力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叠加态的波函数就会坍塌。在坍塌的那一时刻,微管中就产生了意识瞬间。而连续不断的意识瞬间则汇集成了我们所称之为的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段话的汉字大家都认识,但完全能理解的恐怕这个星球上只有几百个人。简单的说,意识不是分子水平上的,而是源于更微观尺度上的量子层面。

这只是理论,也遭到了不少质疑。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量子效应并非被禁锢在微观。

1997年,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员,将一丛钠原子体分开到比头发丝稍微大一点的距离,这个距离已经是物理上的宏观分离,但仍然实现了量子态的干涉条纹。2009年,美国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展示了量子计算机芯片。2010年,自然新闻上一篇题为《科学家对量子力学的超级扩张:史上线度最大的对象进入量子态》的文章,报道了一个千分之一毫米的金属片进入了类似薛定谔的猫的状态。2011年,《自然》的一篇报道了5个不同实验室的科学家取得的大分子的干涉图样,比以往更合理的显示出生物系统的量子现象,他们将这种分子称为“迄今为止实现的最胖的薛定谔猫”。

除了尺度上,量子纠缠的持续时间也可以达到生物量级的。美国《国家科学院文集》在2009年发布一篇题为《生理学的一些量子怪异》的文章,列举了十几项研究,这些研究报告了在生物系统(主要是光合作用和视觉系统)中量子想干效应(即叠加和纠缠)的证据。最新的研究则表明,这种纠缠持续的时间要比人们原以为的久。在鸟类用作指南针的磁性敏感分子中,电子维持纠缠的时间比预期的高出10—100倍。众多结果都显示了宏观物体的量子状态,以及持续足够久的时间,近年来,日本一个研究团队证实,在大脑神经元的微管结构中,存在“温暖的环境下的量子振动”。所以,作为意识的量子来源,大脑神经元内部的量子状态,的确是可能存在的。

这个可能,提供给我们一个较好理解的推论:单独量子态是不可复制的,获得原来某个态的信息时对其的测量会破坏原有的态,由于量子状态是不可能全部测量并保存的,那么,这就引发一个逻辑上的结果,意识是不可复制,当然也就是不可传输的。这就意味着,上传意识的路,即便没有完全堵死,在技术上的难度显然极大的增加了。也就是说,刘慈欣所说的第三个阶梯,离人类还非常遥远,甚至基于量子力学的原理,是不可达到的。

意识的量子理论,还衍生出一个副作用:意识过程是不可计算的,以晶体管为基础的二进制计算机,永远无法具有意识。这否认了实现强人工智能的可能性,给乐观的人工智能泛心论者以沉重的打击。

即便技术进步,或者意识仍然是分子级的,可以完整的提取大脑的全部状态,然后保存在计算机中或另一个大脑中,真正的永生仍然是一个问号。这个问号颇有哲学意义。笔者曾经思考过意识到底是什么东西,杜撰了一个词,叫做意识的自证性,即只有自己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提出了著名的意识的五个特征。其中一个特征是,意识是属于私人所有的,属于个人意识,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反过来说,他人永远无法明白、识别另一个人的意识。

在意识传输之后,他人只能通过你的记忆、容貌,来判断传输意识是否成功,但这只是意识的外壳。甚至对于接受传输的大脑而言,会觉得自己是存在的,同时又拥有你的记忆,进而也会觉得自己被成功的传输了。但对于现在的你,存在于旧大脑的你,复制信息之后被消灭与一般意义上的死亡有什么区别呢?再进一步的,备份之后,本体仍然存在,新的身体中又恢复一个“自己”,那么,一个人是否能同时具有两个意识,从两双不同的眼睛感知世界呢?

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今日自我与昨日之我的哲学话题。今日自我是昨日之我吗?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做出完满的回答。

某种程度上,这正是威廉·詹姆士提出的另一个意识特征所要解决的问题,即意识是连续的。意识虽然是变化的,但它从来不会中断。在每个人的意识之内,即使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断裂,但断裂前后的意识还是紧密相联的,是同一个自我的同一部分。



不过,一般来说,我们不能定义成分的东西,就会用形成它的方法去定义它。对于意识,人类现在可以确定的鉴别办法就是:大脑一直存续,所以该大脑所依附的意识也一直存续。但是,这种从形成方式,而非从本质上去定义意识的回答有其局限性,所以,才有今日自我与昨日之我的困惑与思辨。

不过,如果基于大脑的连续性、唯一性都令人如此困惑于意识到底是什么,那么,传输意识,显然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这个角度,永生的第三个台阶,只可能是一种完全在现有技术范畴之外的东西,现在做出预言,还为时尚早。


原标题:《永生阶梯的预言还为时尚早》




【作者简介】 

刘远举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精华推荐】

有史以来第一个“永生人”可能已经出生

只要租购同权能落实,学区房就很可能降价

如果可以提升黑猩猩的智力,人类应该这么做吗?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