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天潘:公关的全盛时代,越满分的公关套路越深

2017-08-29 张天潘 大家


文 | 张天潘


没有想到,海底捞被媒体爆料出鼠患严重,餐具与簸箕同洗,洗碗机满是污垢这些的大问题后,最后又演变成一场公关大讨论了。可是不对啊,我们明明是在谈论公关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啊,怎么会离题走偏到公关上呢?

其实这样的剧情发展,并不是一次两次了,这些年来,很多重要的社会议题讨论,最后都被落脚到公关的成败优劣讨论和炫技上来,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忽视问题的本身了。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一再出现?这很值得咂摸一番。

公关为何成为舆论场主角?

公关,公共关系的缩写,本来是作为机构对外的一个窗口,一般来说,日常时,承担着及时传递信息,提升企业社会形象的功能;危机时,负责回应外界的质疑、平息舆论不利等功能,最大可能地解决危机影响,维护企业的公众形象。但无论如何,企业本身的产品质量、服务能力、战略决策、信誉、社会责任等的优劣,是公关立足的根本。

但现在越来越多机构的公关,开始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过于注重公关技能上的比拼,价值观严重扭曲。诚然,公关无论多么漂亮,其本质都是套路,而且往往越满分的公关,越是套路深。自古套路得人心,相信海底捞的公关成功,会鼓励更多机构,把公关作为灵丹妙药或者绝世秘籍了。那么,可以畅想,以后机构都学会怀揣着公关宝典,以套路面对着公众,而不会去深刻反思问题本身了,反正公众也不会太在意的,只要致歉信足够感动他们。

那么,需要追问的是,公关如何可以成为主流,是什么时候开始,公关成为了所有热点的最后聚焦点,迎来了全盛时代?其实,这就要回溯到媒体与媒体人转型背景下。


这些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和移动媒介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彻底取代了传统的信息资讯传播模式,传统媒体逐渐的日薄西山,加上新闻报道的可操作性日益逼仄,媒体人很难找到原来的职业存在感,于是纷纷出走。而出走之后,巨头公司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就是媒体人最后的庇护所了。

另外,也随着大量资本的进入,很多互联网公司往往靠着公关吹大自身的实力,以便以更高的身价融资、更好地寻找接盘侠等,所以也愿意花钱投入到公关当中。前一两年掀起了挖角媒体人的风潮,基本上一个成熟的媒体人,当公关后年薪都在30万以上,很多还有许诺期权,这对比媒体的稿费薪酬,几乎翻了很多倍。仅新京报、中青报、财新、财经等这些行业有盛名的媒体,其员工被挖去当关公的,名单都可以列出一个“辛德勒的名单”了。这些媒体主力军大转移,也带走了舆论场的议题操作甚至操纵能力。如今,很多大公司的舆论动员能力,堪比一家正规主流媒体。



▍公关可以不问对错、不谈事实吗?

说到公关的价值观扭曲,程度可以举一个令人震惊的案例。6月20日的世界难民日上,联合国难民署在北京办了一场名叫#WithRefugees(和难民在一起)的活动,姚晨作为难民亲善大使,也出席了这场活动。姚晨在微博上写道:“看到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争先恐后表达着对难民问题的看法,特别感动。”并呼吁中国人关注难民问题。姚晨此番言论,引爆网友们群情激愤,纷纷在微博下评论,大骂姚晨“圣母婊”。在目前横扫欧洲的难民危机的阴影下,一股强烈的恐慌情绪迅速在网络上蔓延。

此时,一篇认为“不必谈事实”的公关分析文横空出世:姚晨无需纠缠于“说没说”,公关的重点是“表态”而非“澄清”。这篇文章反问:“姚晨是否说过‘让中国接受难民’原话,广大网友真的在意吗?”“在需要表态的场合,你却来谈事实,有鸡毛用?” 还有一个公关行业的自媒体,声称“向来不谈对错,只谈公关”。

可事实上,这个事情必须要谈事实,除了有助于普及中国人具有世界公民意识之外,还助于人们对于难民问题的了解。更何况,事实是姚晨从未说过“中国要向难民敞开大门”,只是呼吁关注难民问题。这种公共讨论关乎常识与是非,事实远比态度重要,不了解和尊重事实,任何讨论都是无意义的。最终,随着外交部的“难民不是移民”立场阐明及姚晨的长文回应,事件渐渐偃旗息鼓。

随后一个网站做了一个调研,其数据就可以说明问题:1346名受访者中,近半(49%)力挺姚晨,认为姚晨此举是“正确行为,明星应该利用影响力发挥人道主义精神,关注难民危机等宏大的社会问题”。仅有8%的受访者持反对意见,而持中立态度、认为“姚晨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无所谓对错”的受访者比例高达41%。

一旦公关成为可以不讲事实,很快就将成为狡辩术,甚至歪理邪说不远了。公关不是和稀泥,更不是颠倒是非的工具。在如今这个舆论场多元化或者说分裂化的环境下,会相信你的自然会相信你,不相信的,无论你怎么解释,依然怀疑你。


所以,任何的公关都不是可以让所有人满意的。既然这样,那把事实阐述清晰,让信任你的人,能够继续相信你,这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以姚晨为例,那些以难民话题来黑她的,从价值观上看,就基本上都是不会理会你任何回应的人,哪怕公关得多么漂亮、动人,依然会被视为是“圣母婊”的作呕表演。

体制内舆情应对是公关界最后一股清流

除了公关行业的喧闹之外,还有个现象也很值得关注,即舆情分析。现在很多没有去当公关的媒体人,也往往自我内化为一个具有公关意识的舆情师了。慢慢把舆情评论分析的文章,演变成变成御龙术。看起来,还留守着的媒体人,很多都梦想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每一次企业等机构出现负面新闻,都纷纷开始加油呐喊,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和公关一起,遥相呼应。

一旦大家都聚焦在公关表现上,其实就像为一个杀人犯辩护,只大谈特谈其多帅、脾气多好、在家多么孝顺,对待朋友多么有爱。可是这些方面无论多么华丽、煽情,都不能掩盖是杀人的事实啊。当目前所有的公关讨论都是这样的套路,更可悲还是吃瓜群众,还就真爱吃这一套。可见,这样的舆情掌控和公关,都是在舍本逐末,只会不断地刷新社会底线,掩盖真相,混淆事实。

所以,有时候看,很多体制内出现的舆情危机,及其暴露出来的问题,都在不断地向公众传递着社会真相,只不过原来它是潜规则,暗中运行着的。事件之后,这些机构在公关界看来愚蠢的举动,本质上看,其实是公关界最后一股清流,要感谢他们的赤子之心般公关能力。



两头受压的三明治:公关的现实尴尬

据有关数据统计,2015年,国际公共关系行业的总体规模约107亿美元,年增长率约5%。其中,美国市场约61.20亿美元,占全球的57.2%;欧洲(包括英国)市场约29.00亿美元,占比为27.1%;亚太地区市场约15.30亿美元,占比为14.3%。我国作为亚太地区的中坚力量,公共关系服务行业发展迅猛。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公共关系服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公共关系行业年营业额达到500亿元人民币,市场增长率达到16.3%,明显高于欧美地区。按照当前势头,预计到2022年,我国公共关系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前景可观。

公关确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日渐发达。但如果没有把握住公关的真正本质,那么公关最后就会沦为遮羞布,仅供遮遮掩掩之用,最后还会成为擦屁手纸。所以公关也面临着很多现实的苦恼和尴尬。就现实来说,从媒体人转型的这些人,原来都是别人求着他,现在反过来要当孙子求别人了,甚至就是那些原单位根本就鄙视的前同事。

公关很容易成为两头受压的三明治,媒体和公众不买单,领导不满意。可实际上,每一个公关人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都想把一个企业往百年老店、世界500强上去整,心中都有无数的妙计,只可惜,傻子领导不重视和不理解公关的重要性,或者说,领导只想着把公关作为擦屁股之用,然后最好还不用花钱。

这其实就是公关人悲剧宿命的根源。这个其实正如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一样,级别不高、授权不大,并不能参与决策当中,只能体制运行下面很不重要的位置,对核心信息掌握程度本来就有限,然后被推上前台,在记者与观众的“长枪短剑”的逼问之下,成为众矢之的,必然容易失了方寸。

所以,反过头来看,公关真正的自我救赎和出路,还是要回到初心。那些不问对错、不谈事实的公关,都是在努力把公关降低到擦屁股的定位。上海交大的魏武挥老师,曾先后写过两篇文章,谈论《公关到底重要么?》《公关上位,到底有用么?》,文章招惹了公关界的众怒了。资深公关从业者、原通用电气(GE)中国有限公司公关总监李国威撰文表示《我要和魏武挥玩命,公关依然是传播的核心》。看热闹的不嫌事大,一家电视鼓捣起辩论节目了,在节目上二人辩论了一番。在魏武挥看来,公关其实正在变的越来越不重要,或者说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其实就是打杂的;同时,公关的基本工作就是在发稿和删稿,远没有吹嘘的那么牛逼,即使在公司组织体内倡导公关上位的策略,其实也基本没有用。在李国威看来:“公关沦为打杂的地位,不能都怪司令官,要从公关人自己身上找原因。公关一定要有战略高度。公关一定要为企业带来实效。公关一定要站在企业管理的战略层面讨论!”

其实,两人说的都没有错,魏武挥描写的是现状,而李国威的看法,则应该是公关和公关人真正的定位。但现实,往往公关就是被拉低成为出声筒和打杂、搅混水的。


哪一天公关可以从战略层面布置,而不只是为了搞搞活动、维护好媒体关系、应对危机,然后沉溺于技术上的作秀,那么才可以赢的真正的尊重,也才能让企业真正受益无穷。


本文发表时有删减

【作者简介】 

张天潘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南方都市报》高级评论员。

【精华推荐】

很多人见识不如售楼小姐

收起文艺青年的悲情,让我们来说说带血的远方

避免送餐小哥的伤亡悲剧,外卖行业能做什么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