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身为贫困生,你要感动而且夹紧尾巴

2017-08-31 张丰 大家


文 | 张丰


大学新生报到即将密集开始。陕西省教育厅日前出台了一个贫困生认定的办法,其中有一条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在外租房、经常出入网吧者不得纳入贫困学生之列。

教育部门当然是出于好意,但却也反映出相关人士并不了解贫困生。如今,在大学生宿舍中,电脑甚至是笔记本电脑都已相当普及,真正需要去网吧玩儿电脑的,恰恰就是贫困生。难怪有不少网友抱怨,贫困生买电脑会被诟病,而去网吧又会被取消贫困生资格,贫困生到底该怎么办?完全不懂电脑,到社会上又怎能立足?

“取消贫困生资格”是个很怪异的词组。没有谁会喜欢贫困生这个标签,几十年前开始,“甩掉贫困帽子”就是一个让人振奋的事儿,任何一个贫困生获得一笔款项,不再被视为“贫困”,都是相当开心的事。

贫困是一种境遇,而不是什么光荣的资格。但是,在一些大学里,确实有并不贫困的学生去领取贫困生补助,这当然是不公平的行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筛选,让贫困生补助真正流向困难学生的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种筛选,其实在新生入学之前早已开始。这两天网上有关贫困生的信息很多,很多县城都举办了捐赠活动,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领取几千元的补助。在这样的仪式上,贫困生往往还会被要求发表一通感言:努力学习,回报社会,争取将来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穷人。

这样的场景很正能量,不少县级宣传员都在写这样的故事。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上台领取补助的贫困生内心到底会怎样想。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场演出,而不是把钱直接打到符合条件的学生账户里面?一个贫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反复认证自我、反复表演感动的道路。

这种表演有时会以相当滑稽的方式呈现出来。去年武汉大学新生报到,学校发动校友进行捐款,一元起捐,用来帮助贫困大学生。最后募集到6万多块。学校决定在本科生中开展“爱微珞珈”活动,制作100张爱心卡,每个卡里有365元,然后选出100个贫困新生,每人发一张“爱心365”卡,让受捐助的新生,365天都能感受到校友的爱心。

这个爱心还真是便宜,365天,每天可以花一块钱。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有新生感动到落泪,还有学生说:“把钱留给更需要帮助的学生”。一位老校友也触景生情,回忆起自己1980年读大学的情景,母亲4年时间只来武大看过一次,从遵义坐了24小时火车,借了300多元。

爱心表演正是在这里露出了一点破绽。1980年的大学生不需要交学费,而且还有不低的补助,而1980年的300元,和现在的300元也不是一回事。但是没关系,这并不影响大家感动。大学需要这样的气氛,让贫困生学会感恩也不是坏事。拿到“爱心365卡”的贫困生在生活中可要注意了,一定不能浪费,如果和同学一起宵夜花掉100元,就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剩下200多天又怎能感受爱心的关怀呢。

这样说有点黑武大的意思,其实武大是我很喜欢的大学。同样的故事,在每一个大学都在发生着。人们不仅需要把贫困生辨别出来,需要监督他们是否用好贫困生补助,也需要他们表达感恩之情。各方面都需要这种仪式感,作为贫困生,你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对大学来说,并非完全没有改善的可能。南京理工大学和中科大等高校通过食堂大数据来“发现”贫困学生,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次,每一顿花费少于7元,就会进入食堂的视野。在向辅导员进行核实后,会向贫困生的饭卡里充一些钱。这样的关怀,让很多学生感动,恰恰是因为这样的温情并不多见。

有些大学,为了防止有些并不贫困的学生混入贫困生队伍,已经发展出一整套的方案。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公开,把那些贫困生的名字公布出来,接受大家的监督。有的大学,甚至还要展开一些评选,让大家共同选出班级内最穷的几个学生,这种“公认”的贫穷,当然更客观,更值得信赖。

父母都下岗和双亲中有一位已经去世,到底哪一个更困难呢?大家举手表决吧。这样的场景对一个贫困生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种筛选、评比和认定系统,已经彻底把一个贫困生变成了透明人。他来自哪里,父母是多么无能,家庭是如何不幸,都要一一展现出来,每一次考评,都要展现一次。



除了认证环节的羞辱,一个贫困生还必须表现出他该有的样子。去年曾经流传一个热帖,一个爱打篮球的贫困生,母亲省吃俭用寄来一双耐克鞋,导致他的贫困生资格被取消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但是现实却也离此不远,一个贫困生如果看起来不像一个穷人的话,确实会被取消补助资格,比如陕西省教育厅的“经常去网吧”条款。

在类似的新闻后面,常常看到一些“揭发”周围贫困生的跟帖,类似“拿到补助马上和男朋友约会”的指控很常见,隐含的意思是,贫困生不能恋爱,因为恋爱要多花钱,学校给你发补助,是让你学习的,而不是恋爱的。

这样,贫困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不仅仅是一种人生境遇,它还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贫困生,必须比别人更自律,比别人更有道德,比别人更努力。这样,贫穷就成了一种双重的不幸和双重的约束。

他读大学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摆脱这种不幸,但是现实却要反复强化这种不幸的感觉。公开展示自己的伤痛,可能发展出一种令人黯然神伤的自嘲,也有可能会导致人格的彻底扭曲。

最终,他过往的不幸,就不仅仅是档案中的一个标签,也会内化为他性格的一部分。多年以后,他也许会撞大运发迹,人们仍能从他身上辨认出贫困的踪迹:看,他的性格,其实还是受到早年的影响。如果他不幸从高处又跌落,人们同样会露出自己的“先见之明”:穷人出身,格局毕竟不高。

呼吁尊重贫困生隐私,常常会导致一种指责:贫困生这么脆弱的话,又怎能超越自我回报社会呢?好像贫困生就天生更坚强一样。对一个贫困生来说,到底是贫困更可怕,还是被贴上贫困生的标签更可怕,还真是一个问题。这两种处境都难过,但更难过的是没有别的选择。


【作者简介】

张丰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读书人。

【精华推荐】

摇摇晃晃的人间和巴巴地活着的余秀华

10年过去了,“房奴”终于成为一个骄傲的阶级

80年代的人情之美,是中国人最不该丢掉的东西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